在广州遇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7-16 14:55
南方日报  作者:  2022-07-16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在海珠湿地的稻田生态系统,一级保护动物禾花雀正在觅食;在白云山,人工养殖的白鹇经过归化训练后放归森林;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温室群,大树为了争夺阳光和雨露,藤蔓植物以“先寄人篱下,再出人头地”的生存方式,形成绞杀奇景……在广州,每一种生物都有姿态,每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活习性。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广州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有的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作为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所在的热带亚热带被誉为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纬度地带,这意味着多种生物都能在广州找到适宜生存的“家”。同时,广州还是我国唯一做过两次综合性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体调查的城市,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陆生野生植物有维管植物3516种。

聚焦“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广州市近年来通过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今年上半年,广州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见成效。如今,广州成为地球生物多样性展示的重要窗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州实践已经化为“样本”深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广州全力筑牢生态屏障,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图为海珠湿地。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一张绿色成绩单▶▷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专业性,广州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先行。  

长期以来,广州市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化进程,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多个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文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先后修订了《广州市绿化条例》,制定了《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条例》《广州市主要红树植物推荐名录》,编制了《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管理指引》《关于加强口袋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制度,依法科学决策,加强行政监督和执法力度,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开展全市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完成10余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审查审核,推进海珠湿地国际级、花都湖湿地和南沙湿地省级重要湿地申报,构建湿地保护总体框架;研究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启动云溪生态公园、大夫山榕树公园等华南国家植物展示点的建设,部署推进30个口袋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全市累计完成廊道节点质量提升287公顷,栖息地生境修复314公顷;多部门联合开展“清风行动”专项行动,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活动,建成开放广东帽峰山森林自然公园科普展馆,建设陈禾洞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课堂,南沙湿地等申报省自然教育基地,提高市民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广州市林业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广州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面积约11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58个、湿地公园20个、地质公园1个,面积约11万公顷,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广州认真做好生物多样性就地和迁地保护、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和野外放归放养、乡土植物的培育和研究等工作,有效地丰富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稳步推进了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全市累计完成廊道节点质量提升287公顷,栖息地生境修复314公顷。  

上半年,广州完成封山育林19725亩、新造林抚育16428亩,大径材培育2649亩;加强乡土植物尤其是榕属植物的研究和保育,建立榕属植物资源圃,收集榕属植物种质资源65种;林科院引进新优植物372种,累计收集保存3000多种。  

同时,办理各类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求助案件共130余件,收容救护各区执法检查没收及市民求助处理野生动物100余只。“广州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广州将继续向市民展示生物多样性魅力。”相关负责人说。  

一声声鸟鸣清幽▶▷  

7月盛夏,海珠湿地公园,蒹葭苍苍,清风微凉。  

“海珠湿地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介绍,作为比较“年轻”、人工干预比较明显的一个生态环境,海珠湿地是一个罕有的超大城市中央湿地及城市内湖湿地与果林镶嵌交汇的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海珠湿地致力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乡土植物,营造草滩鸟岛、城市小微湿地群,恢复完整生态系统结构,成为了粤港澳鸟类生态走廊的重要节点,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  

生态功能是海珠湿地最为主要的功能,自2012年建成至今,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植物由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由66种增加到736种,并成功发现“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  

无独有偶。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的南沙湿地,地处广州最南端的珠江入海口西岸,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为了营造良好的候鸟栖息地,除了大片森林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的营地外,湿地还专门为滨海类候鸟开辟了多片水禽觅食浅滩,其中最大的面积过千亩。同时,利用每年夏季,在冬候鸟归来前对浅滩进行封闭盐沼生态系统维育,分别在初春、夏季进行水产增殖放养,以保障足够的食源,使这里成为水鸟的“自助餐厅”。  

与此同时,维持湿地围内水质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多种方式确保水质,并开展生态修复,维持生态平衡,投入了专项资金用于红树林修整、红树苗栽种、芦苇收割、水质整治等方面。  

早在1981年,位于广州市中心的流花湖公园鹭岛就被当时的广州市绿委定为首批招鸟基地,由此正式开启城市公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的探索。经过40多年的精心培育,通过人工招鸟和实行封闭式保护,目前以鹭岛为中心的野生鸟类达到了58种。  

近年来,流花湖公园乘着加快推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东风,推进了两期的水体生态治理,湖水环境得到整体提升,为多种水鸟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湖区内灰鹭、白鹭、黑水鸡等水鸟随处可见,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水鸟形影相随、嬉戏舞蹈,成为闹市中的“小鸟天堂”。  

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山青水绿,地美天蓝,广州正成为无数生物的乐土。而地处岭南的广州,也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近年来,广州实施了“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等保护建设,广州另一个生态稳定器“北肺”白云山,正逐步形成以乡土树种、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南亚热带风景林。  

白云山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共有植物1054种,森林植被群系23个,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樟树、观光木、金毛狗等23种,是广州城市生态资源、动植物等的基因库。  

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前来“安营扎寨”。目前,白云山观察到的鸟类有105种、昆虫185种、两栖类动物43种、兽类16种,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已于2017—2019年开展了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次本底调查。目前,已完成两次综合性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陆生野生植物有维管植物3516种。  

在动物方面,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介绍,第二次资源调查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为457种,新增广州市新记录种共54种。且本次调查中,新增一种中国新记录种——卡氏伏翼,一种广东省新记录种——黑头鹀。  

在植物方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曹洪麟介绍,第二次资源调查记录到广州市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曹洪麟说道,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随之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动物园收集和保存100多份华南虎的细胞、组织、精液等种质资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华南虎种质资源库。同时,其积极开展华南虎营养学、繁育生态学、遗传学、野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和发展华南虎种群,完成了华南虎人工辅助繁育技术体系、华南虎基因组测序与华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华南虎种质资源库的构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此外,广州开展了白鹇、红领绿鹦鹉等物种的野化训练及野外重引入工作。计划开展水獭的野化训练工作,有助于解决广州市外来入侵物种过度繁殖的现象;野外重引入的小麂、白鹇、红领绿鹦鹉、短角鸮等濒危野生动物,能在白云山、海珠湖、帽峰山等地持续生存、稳定繁殖,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大幅提高。  

蓝天之上,碧水之间,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画面,记录着广州最真实的生态之美。

【南方日报记者】钟晓宇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