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珍藏书画鉴赏|孙其峰《春郊野趣》
我牵挂的是那纤细却庄严的茎,
是那花朵泛着银光的靛青。
那花蕾藏在翠绿的叶鞘中心,
闪烁着蓝宝石一般的晶莹。
是这些在我心间注入,
那镇静而舒缓的咒语,
它若能让我泪流如注,
也就能抚慰我的心绪。
——《最美的花朵属于风铃草》艾米莉·勃朗特
《 春郊野趣 》
孙其峰
初春的郊野上,戴胜鸟飞过。黄菊从石下探出头来,旁边的树芽早已昂扬。透过雾气,隐约可见远处连绵的群山。
眼前的《春郊野趣》由孙其峰先生于1994年为贺羊晚创刊三十七年所赠,图景犹如真实路途中的停顿写照,为某处的万物凝固一刻。大约,是孙其峰先生在家中归园附近画下的速写积淀;从构图的宾主、疏密、开合等关系,到墨彩的粗细、轻重、缓急搭配,莫不见先生在画面营造中所做的微妙平衡。
我阖紧眼帘内视,一斑斑消残的余彩,震颤着扑楞楞的远去。自青石的间隙平望,远黛起伏生姿。我独坐在桌前,脚下却附着山野特有的幽谧,那可放逐心灵的无忧处,如带了磁石般,深深蕴伏在魂的微纤之中。这时,我理解了恋上花草鸟兽的孙其峰先生。
十几岁的少年,被《芥子园画谱》的花草树木灵动所启迪,几近痴迷,因而结下与花鸟画的一生之缘。
康熙年间《芥子园画谱》“王概本”
缘 起
孙其峰先生的花鸟绘画历程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追古人,入造化,融中西,而写生是他统摄中西绘画的重要方式。从力主写生“为花鸟写照”、以书法入画的舅舅王友石处,孙其峰先生奠定了花鸟画的用笔路数和方法。随后他考入北平艺专,其花鸟画在汪慎生先生“师古人”和研习传统技法师的指导下,重视临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王友石《长春花》194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汪慎生《墨荷》1960年 北京画院藏
精 进
后在推行以写实主义改良国画的徐悲鸿影响下,他习得西式素描的功夫,忽觉传统画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与外国写生方法并不矛盾;“中发心源”,不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另一种说法吗?他便以传统为根,尝试以自己的创作,调和以古法为上、用西画改革中国画的两方艺术观念,取其中的合理成分。“谁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就吸收谁的。”
孙其峰先生继承了小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小写意花鸟的造型往往略微严谨 ),又注重写生,且得益于书法功底,他的用笔运转灵活,渐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
徐悲鸿《群马》1940年
图源:徐悲鸿纪念馆官网
面临建国后花鸟画的式微与被打压,孙其峰先生依旧在中国画教师工作之余,攥紧分毫临摹、写生。当歌颂红光亮主题成为主流时,他的坚持好似没有意义,可是那柔美的花、那露珠上的反光、那一切的一切的造化者艺术之神奇,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驱散了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他笔下的花鸟,有一种质朴乐观的精气神在。
他有一个“公园养猪”说:只有看到公园种满稻谷、养上肥猪,才会放弃花鸟画。观点走漏,孙其峰先生无疑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但这惩罚也没击倒他。一次旁观批斗期间,他头脑里想着画面,将现场的人事忘了个干净,直到散场人还杵在那。
70年代以来,他常带学生去全国各地写生、积累素材。在系列纪录片《岁月丹青》中,学生霍春阳忆起到山上写生时,孙其峰先生发现工具不齐全,便灵机一动,拿自己脚心当调色盘,坐在地上画画,像个孩子一样无拘无束。这份纯真的执着,成就了1977年全国美展《山花烂漫》的夺目。
孙其峰 霍春阳《山花烂漫》1977年
绵 延
在改革开放前,这位痴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公开绘制花鸟画。关牛棚的时候,他偷偷刻印章,在报纸边上练字,逐渐形成仔细观察-认真临摹-反复写生-勤于默写等一套循序渐进的国画练习方法。
出牛棚后,他开始编绘《百鸟画谱》,在其中凝注了多年画鸟心得,将西方绘画解剖融入花鸟画结构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宝贵参考。1979年后,他又出版了《花鸟画构图书稿》《花鸟画技法问答》《写意花鸟画谱》《柏树谱》《柏石谱》等花鸟技法基础书籍,多年的沉寂让他倍加珍惜画的每一笔。
一直到98岁的高龄,他也依然保持着每日作画的习惯,由于无法出门,他从纪录片《迁徙的鸟》中观察鸟雀飞行,用铅笔信手在信纸上勾勒形神,从那近乎本能般的写生习惯中,依旧可见他对花鸟画的深沉爱意。
如今103岁的孙其峰先生,依旧和他的花鸟画热恋中。
孙其峰手稿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
责编 | 刘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