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恩维 李安竹 发表时间:2022-12-11 18:20
金羊网  作者:陈恩维 李安竹  2022-12-11
本次年会讨论近代文学与中国海外文学传播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线上线下热烈互动。

2022年12月10日,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近代文学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云”端圆满举行。

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荟萃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黑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北华大学、宁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五邑大学、南华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莆田学院等国内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等研究机构。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生等160余人参加会议,提交了与会论文141篇,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就近代文学及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研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谢秀兰主持大会开幕式。开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对莅会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研究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石书记简要介绍了广外的办学特色以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他还表示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并期待此次会议深入研讨,交流心得,携手推进近代文学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在致辞中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文学院为大会顺利召开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然后简要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丰富内涵,并表示我们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不能脱离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不能脱离研究对象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不能无视历史深处所激荡的叙事话语,应该在大视野、大逻辑、大叙事中,去建构个人的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在发言中肯定和褒扬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对近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所作的贡献。陈院长在致辞中表示,由中国近代发端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学术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表示,广外中文学院希望能够结合学校外语学科优势,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

开幕式线上合影

学术年会以两场大会发言和四组十六场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会上,来自各高校的12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大会主旨发言,推介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两场大会主题发言分别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苏州大学马卫中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吴微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和山东大学李开军教授分别进行评议。

大会发言第一场先后为: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左鹏军教授以《关于近年来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察与思考》为题,从疆域拓展与观念更新、文献发掘与价值评估、个案研究与综合评价、多元方法与基本素养、技术操作与学术精神五个方面探讨了近二十年来近代文学研究状况,肯定了学界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吴泽泉副教授以《超越“进化”——20 世纪前半期文学研究中的另类声音》为题,梳理了“进化”概念在 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并探讨了与“进化”观念相关的“蜕化”“变化”“流变”“发展”的文学史叙述概念,认为这些概念对文学演变目的和意义的探求是不变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利民教授以《论海外学者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研究的得与失——兼及近代文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之相关问题》为题,从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研究、近代小说的叙事研究、近代文学的“抒情性”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海外学者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得与失,指出了海外学者研究存在的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徐莉茗助理研究员以《保守还是激进?立宪抑或共和?——<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意涵新探》为题,探讨了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意涵是建构杂糅了总统制共和制与议会制共和制两种形态的民主共和制,认为梁启超开辟的这一新写作路径给了当时国人以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潘静如助理研究员《论晚清民国的古埃及金石题咏》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古埃及金石题咏的风气,认为这些题咏相当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全球的知识流动、文学接受、文化传播、帝国殖民,不但构成了近代文学史的一页,也与近代的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互相映照。厦门大学陈素丹助理研究员《文本旅行与文化同构:晚清民初林纾作品在南洋》论述了林纾作品传播的多重途径以及引起的文化反响,认为林纾作品在新加坡乃至南洋的旅行,显现出中国近代文学文本的经典性。

大会发言第二场先后为:北京大学中文学张剑教授以《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为题,指出利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新日记学方法对近现代稿本日记进行研究,认为近现代稿本日记较之其他文献更符合建构情境文学史的要求。南开大学文学院耿传明教授以《清末废科举前后小说中的儒家士人形象》为题,探讨了废除科举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包天笑、李涵秋、朱瘦菊作品中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认为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新旧转型期知识者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纠结与憧憬、眷恋与决绝。山东大学文学院孙之梅教授以《南社散曲概观》为题,讲解了南社曲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南社散曲体制上的特点。常熟理工学院李亚峰教授《乙未丙申之际士大夫的办报活动与晚清文权的转移》考察了乙未丙申之际士大夫汪康年、康有为等的办报活动以及晚清时期文权的转移现象,认为关注士大夫群体的流变及文权转移历程,是探究传统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面向,对更新和深化晚清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大学杨波副教授《晚清出使日记:从星轺笔乘到经世文编》探讨了晚清出使日记的编写模式、文本内容与叙述策略、出版与传播等问题,认为出使日记使得读者群体从上层官员向一般读者扩散,继而产生持续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拓展了出使日记的的政治功能,最终完成由星轺笔乘到经世文编的蜕变。福建师范大学董俊珏副教授《陈三立古文与桐城派渊源略论》分析了陈三立与桐城派的离合关系,认为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为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而进行的积极探索,与晚清的宋诗运动同一精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陈恩维教授以《风月无边:汤姆斯的中国小说翻译与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为题,分析了汤姆斯英译的三本中国小说,认为汤姆斯翻译的中国小说,参照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模式对源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探索了中文小说借助翻译浪漫西行而进入世界文学的方式,显示了一条中西文学之间的交流互鉴道路。

image.png

线上参会人员合影

大会主题发言后,进行分组学术讨论。第一组共有30篇论文,第二组提交论文28篇,第三组共有27篇论文,第四组共有30篇论文。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近代小说戏曲及相关问题。一是侦探、科幻、侠义等小说的研究,如付建舟、颜梦寒《法治、科学、新故事:近代中国侦探小说三题——以小说林社的侦探小说为中心的考察》、王婧懿《<三侠五义>中小侠的人物建构与身份叙事》;二是近代小说出版与小说史料学的相关研究,如罗紫鹏《王艺与上海会文堂书局的小说出版》、王文君《稀见资料之疑:对小说史料学的再审视——以蒋瑞藻<小说考证>引书为中心》等;三是近代戏曲研究,如孙之梅《南社散曲概观》、武迪《以戏记事:嘉道旗人与纪实性戏曲创作——以德成杂剧十种为考察中心》、简贵灯《鸳鸯蝴蝶派作家冯叔鸾的京剧批评》等;此外还有周兴陆《程炎震生平及其校证<世说新语>的成绩》和刘柳迪《程炎震《世说新语笺证》批校本初探》对程炎震《世说新语笺证》及成就进行了探讨;刘慧宽《<红星佚史>初版时间新考——兼论近现代书籍版本研究中的历法问题》和李生滨《新旧之间的文体嬗变及其多重意味——谈谈<狂人日记>的文体结构》探讨了以鲁迅的小说创作、翻译问题;孙超《读者反应:清末民初小说变革的一个重要维度》探讨清末民初小说变革的读者反应。

第二,近代文学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及经典作品。这类研究有赵楠《从梁启超“四力”说之“提”力看其接受美学理论》、徐莉茗《<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意涵新探》、郑丽丽《梁启超后期思想之于初中生人格塑造》、张曼《梁启超<世界末日记>的佛学因素》四篇论文,从美学、政治、教育、佛学角度研究梁启超。陈静、张依依《<黑奴吁天录>版本问题》和陈素丹《文本旅行与文化同构:晚清民初林纾作品在南洋》对林纾作品进行了探讨。还有贺国强《文化自为与唐文治的国文教育思想》、蒋艳萍《近代著名实业家郑观应的道教诗歌创作》、杨玲《从<孽海花>中的陈骥东管窥陈季同》、王琪《唐大圆与中国佛教文学概念的生成》、卢源源《澎湃精绝颜色新——论康有为域外诗创作》分别研究唐文治、郑观应、陈季同、唐大圆、康有为的创作或思想。此外,吴微《义理阐扬与义法演绎:桐城派的为文之道——以方苞、刘大櫆、姚鼐古文为中心》、白婧斐《吴汝纶与森槐南交游考论》、赵莉莎《炉火纯青后,水落石出中——论王国维的“思维铂金丝”和中国现代文论创生之启示》、曹辛华《论民国白话旧体诗词的创作及其意义》、马卫中《湖湘派的诗学宗趣:骚心选理》、陈琼莲《从性情到清曲——南国诗宗邱菽园古典诗歌理论探赜》、林千越《从“以经解<诗>”到“以文解<诗>”——民国<诗经>学的典范转化探析》、程希《荷戟前行的战士背影——任中敏诗文中的“战斗”精神》、邹丹娜《一角园林独怆神——重审陈寅恪北京园林书写中的“故国”情结及其遗民身份问题》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第三,近代报刊文献。这类研究有邓海涛《岭南报刊与粤调说唱的近代转型》、黄茜《诗画为媒:近代画家王亚南旅台期间的诗画活动研究》、王清音《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清末译报活动——以<澳门新闻纸>为例》、翟美菁《论<现代>杂志小说文本的自由主义倾向》、李开军《晚清制艺的“衰年变法”——江标<为电>论》、张玉亮《出版史视域下的近代文学报刊刍议——以<民权素>所刊谭嗣同诗文为中心》、郭婧《<申报>左翼电影的宣传策略和接受情况(1933)》等。这些研究越来越细致深入。

第四,近代粤港澳文学。唐瑶曦《陈澧<东塾读书记>对南宋、明清学术笔记的继承与超越》、郭子凡《翁方纲与岭南宋诗风》、曾欢玲《删诗以传千古:谭敬昭的诗歌理想与创作实践》、颜乐《千年词学“链条”的关键一环——岭南词人陈洵<海绡说词>新探》、孙浩宇《革命精神与抗战书写:“岭南三杰”陈树人诗歌略论》、胡迎建《日据时期的台湾诗词管窥》、李明刚《粤港空间交往与香港青年“国民性”改造早期实践——以新见香港刊物为考察实例》、赵海霞《被割裂和遮蔽的“香山”:从中文报刊看近代澳门的文化身份认同》、孙莹莹《论南社诗人崔师贯的港澳交游与心态书写》等,这些研究彰显出岭南文化的巨大魅力。

第五,近代女性文学。陈昱杉《<海上花列传>中空间构建对塑造女性角色的意义》、侯春露《探析<老残游记>中逸云形象的女性意识觉醒》、李震《“才女”的隐身与“新女性”的浮现——近代中国译界对新女性的熔铸》、卢文婷《从“国民之母”概念的发生看晚清女性的新身份建构》、卞茜茜《传记视域下的晚清“女杰”风景》、刘钊、任春雨《<时报>附张<妇女周刊>与女性著译小说——以陈撷芬的<人兽接脑记>为中心》、吴莉莉《陆珊研究》、梁苍泱《晚清缠足审美观“由外及里”的变化:自留学生、未婚男性与女性的视角》等论文中西结合、国内外参照,从表层到深层有深度地挖掘女性文学。

第六,近代翻译文学与海外传播。此类研究有李思清《理雅各与“易象”翻译——以动植物及人身象为中心》、花宏艳《中国趣味与法国精神:陈季同的比较风俗研究》、李九华《晚清报刊西行游记中海洋意识的转变》、杨汤琛《作为“方法”的日本:甲午后晚清官绅的东游记书写》、胡燕《<万国公报>与近代汉译传记》、李艳平《晚清民初的“译著工场”——以陈栩小说翻译活动为中心》、王贤君《<瀛寰志略>在日本的译介研究》、吴肖丹《<定鼎奇闻>的改编与日本的郑成功叙事》等。翻译文学的跨文化阐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文化创新与文明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左鹏军做学术总结,指出此次会议取得了以下八方面的成就:一是研究领域的开拓;二是学术见解的深化;三是报刊研究的持续;四是女性文学的升温;五是岭南文学的聚集;六是海外文学的加强;七是相关研究的加入;八是青年学者的成长。

本次年会讨论近代文学与中国海外文学传播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线上线下热烈互动,学术氛围浓郁,交流成效显著;充分展现了近代文学的学科特性,反映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专家们的发言高屋建瓴,为近代文学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新思考。

会议闭幕式由山东大学孙之梅教授主持,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马卫中教授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寄言,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达敏研究员致闭幕词。王会长指出此次年会的论题都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包括“近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学”“近代翻译文学”“近代女性文学”“粤港澳近代文学”等论题;王会长还高度评价此次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呈现着我们先人对文明世界的美好憧憬,和为实现梦想所作出的卓绝努力;揭示着历史在光怪陆离表象下,前进复徘徊的内在肌理。

会议期间,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还举行了常务理事会会议、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会长,新一届的会长由关爱和教授(河南大学)担任,副会长由王达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之梅教授(山东大学)、杜桂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周兴陆教授(北京大学)、胡全章教授(河南大学)、罗剑波教授(复旦大学)担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陈恩维 李安竹)

编辑:邓豪杰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