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广东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来源:金羊网 作者:罗仕、侯梦菲、董柳、丰西西 发表时间:2023-03-05 08:01
金羊网  作者:罗仕、侯梦菲、董柳、丰西西  2023-03-05
广东知重负重、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春天之约,共赴盛会。今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时光总能记住时代的变化。时针拨回五年前,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并对广东在新时代新起点开创工作新局面提出明确要求。

殷殷重托,照亮前路;珠江潮涌,奋楫争先。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着广东团全体代表们孜孜不倦、履职尽责,指引着全广东人民上下一心、接续奋斗,成为做好广东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广东知重负重、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总书记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广东实践:

在广州,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一批“国之重器”迅速崛起;在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3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广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高新企业五年翻一番多

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五年来,广东强化基础研究,积极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广东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与此同时,广东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近五年来,广东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

“广东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加大科研投入、集聚创新人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优势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引才聚才

就在10多天前,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粤港澳三地政府、学者、人才代表,围绕共建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促进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实施战略人才锻造工程,壮大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实施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人才引进提质工程,集聚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实施人才体制改革工程,全方位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广东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牢牢扭住“五大工程”精准发力,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更多千里马在南粤大地竞相奔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让广东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强磁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纷至沓来。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职在粤工作的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

据悉,下一步,广东将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等,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代表谈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科技成果实现更快速转化

作为一名连任代表,过去五年履职经历中,袁玉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与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交流的场景。

2008年,在美国攻读完生物工程博士学位的袁玉宇选择回国创业。当时,国内再生医学领域尚属空白。2018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当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归国创业的经历,并结合企业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全产业链支持创新、加快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建议。”

听完他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针对袁玉宇的建议,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作出“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产业创新中心”的答复。在这条建议的推动下,袁玉宇牵头推动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通过创新中心,我们将打造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创新生态,让科技成果更好更快更顺利地进行转化。”

“总书记总结的三个‘第一’,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袁玉宇说,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平台开发,企业研发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及设备已进入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五年,袁玉宇围绕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等,共提出了约20份代表建议,不少都得到了采纳和落实。“今年,我还将继续在产业创新与人才发展方面提出建议,推动相关创新政策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近七成财政支出用在民生领域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书记说: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引导人们注重修养品德、保持良知、增强爱心,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关爱和帮助。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广东实践:

五年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广东把七成财政支出用在民生领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年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22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2.9万亿元,五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而在201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9.73万亿元。

广东坚持把七成财政支出用在民生领域,坚持“小切口大变化”,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1月19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5元,同比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05元,同比增长3.7%,实际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8元,同比增长5.8%,实际增长3.4%。

而在五年前的2018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09.9元。按常住地划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4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7.7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广东实施的“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00万人,全省就业总量达7072万人,占全国1/10。此外,广东作为用工大省,异地在粤务工人员人数以千万计,为全国稳定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紧盯民生热点对症“下药”

教育、医疗、住房、社保、交通出行等等,是广受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五年来,广东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

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广东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52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57%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前列;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新增医疗机构床位超过10万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3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81万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超过15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7.57万户、完成6.64万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治理违法建设9亿平方米。

五年来,广东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广汕汕高铁、粤东城际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赣深高铁、南沙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3+4+8”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成型,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2万公里,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高铁运营总里程达2367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实现地市全覆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五年来,广东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累计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城镇污水管网新增4.53万公里,五年翻了近一番,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茅洲河、练江等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高质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

2023年,广东省政府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快健康广东建设、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等。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代表谈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米雪梅:对教育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从老家甘肃到广东中山,从保安到企业客服部总监……二十多年来,米雪梅靠着勤奋苦干奋斗出幸福生活。“我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米雪梅说。

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现场,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面的米雪梅,谈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米雪梅说:“当时,我向总书记汇报,希望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满足日益增长的外来工子女入学需求。”

总书记很重视米雪梅提到的这个问题。他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米雪梅就向中山市有关方面提出“积分项目多样化”建议。很快,中山市“一号议案”出炉,主要内容为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

过去五年,米雪梅每年参加全国两会都会提交与教育相关的建议。“这五年来,我明显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了,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看到了各级政府的具体行动。”她说。

以中山市为例,截至2022年年底,中山市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5所,新增公办学位7万个。2022至2023学年,中山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50万,其中随迁子女在校生21.8万,占在校生总数的43.6%,全市逾八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今年全国两会,米雪梅还会持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推动,让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上好学’的梦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总书记说:

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广东实践: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近年来,广东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五年来,广东立足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相继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繁荣的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在广阔的沿海经济带上,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在北部生态发展区,梅州柚子、河源油茶、清远鸡被源源不断运往各地,绿色发展态势显现……

2018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政策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头、湛江、佛山、东莞、老区苏区发展等系列政策,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五年来,广东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00多亿元,推动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广东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据悉,广东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6以内。如今,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实施“百千万工程”

然而,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老大难”问题,广东一直在想办法、找路径。

如何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实现广东县域经济提质增量是关键。

去年年底以来,广东省陆续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不断强调突出县域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列入了2023年的十项重点工作。

2月13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百县千镇万村共赴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2月27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明确提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多项重磅举措。

《决定》明确,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县、经济强镇、和美乡村脱颖而出,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在县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广东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代表谈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米雪梅:农村“打卡点”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新中山人”,米雪梅见证了中山过去20年间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最近十年,我感受到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米雪梅说,十年来,她见证了身边的员工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代步工具从原来的单车到电动车,再到如今的小汽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在发展变化。“我记得刚到中山工作时,一些农村的风貌还是比较落后的。”米雪梅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现在的农村风貌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是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米雪梅感受到身边的乡村“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了。“我也会在节假日和亲友一起到乡村感受田园生活,体验乡土文化,感受一把‘慢生活’。”她说。

据悉,近五年来,中山市坚持整体谋划、因地制宜、坚守底线、融合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12月,中山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行动方案》,吹响城乡共赴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相信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中山的深入推进,城镇发展会迎来新机遇,我们的身边的美丽乡村也会越来越多。”米雪梅信心满满地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