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犁地 无人机监测!硬核“新农人”有多忙?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3-27 10: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2023-03-27

春耕时节

各式“新科技”纷纷亮相

机器人犁地

无人机监测......

硬核“新农人”们

活跃在广袤的田间地头

TA们是如何大显身手的呢?

↓↓↓

智能翻土机器人

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的数字化大棚

智能翻土机器人在管理系统的指引下

穿梭在田间地头

为春耕做着测试准备

数字化大棚管理系统包括

土壤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光照传感器

室外气象站、大棚设备智能控制

和智慧农机协同控制等模块

有效提高产量、降低人力成本

数字化“智慧”灌区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

江西对多个灌区

进行数字化管道输水工程改造

实现了水供给精细化

水调控智能化

水决策科学化

“测土配方”定制化肥

湖北当阳市群益村以种植蔬菜为主

长期以来施用统一配比的化肥

导致土壤中磷和钾的含量极高

不仅抑制了蔬菜的生长

随着雨水冲刷

过量的磷还流入了附近河流

带来面源污染

当地摸清土壤成分

以种植品种进行划分

实现有针对性地“定制”化肥

相比传统模式

采用“测土配方”模式生产的定制化肥

减少了化肥污染量

保证了土壤健康

“星”眼观测苗情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

农田信息采集

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的远程操作

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到的

长势数据和苗情反演的算法

可以对小麦地块的苗情进行评估

按照绿色到橙色分成四个级别

即旺长苗、一类、二类和三类苗

在地图中颜色越接近绿色的

说明长势越好

如何通过卫星获取的数据来判断苗情呢?

据专家介绍

核心就是依靠高分卫星的

空中拍摄和传感技术

叶绿素含量是判断农作物长势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叶绿素对近红外波段有特殊反应

因此卫星的红外传感器

通过接收叶绿素的光谱反射拍摄

形成近红外卫星影像

从判断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多少

进而评估植物生长情况

除此之外 卫星日行万里

可以更大面积地进行全面评估分析

避免人工调查的误差

田间气象站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千万变,十里不同天

依托于田间丰富的物联网设备

田间气象站实现对农田环境

温度、湿度、雨量、光合有效辐射等的自动监测

为施肥打药、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灌溉

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智能工厂集中育秧

智能育秧工厂

集稻种精选、浸种催芽、集中育秧为一体

可实现调温、调湿、补水等完全自动化、智能化

实现水稻育秧的工业化智能化生产

科技攻关

选育高品质小麦良种

小麦良种为粮食增产提供支撑

优质的小麦品种是如何优中选优呢?

在河南神农种业实验室

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麦面粉

和由这些面粉做成的馒头和面条等

科研人员通过对这些食品

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选育出品质更高、更适合市场的小麦良种

如何做好良种推广呢?

推广前,小麦品种会经过农场

连续两到三年的试验验证

从抗倒性、抗病性、丰产性等方面

综合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良种推广后

企业还为种植户提供追踪管理服务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发手机App

从气象、病虫害、土壤等多个方面

对品种进行监测

小农机解决丘陵山区耕种“大问题”

在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

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但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小农机作业

解决了丘陵山区耕种的“大问题”

无人机监测助力春耕

在河北省一块麦田的空中

不时有无人机飞过

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

可以监测小麦苗情

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的监测结果

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

达到节水节肥、增产增效

机械化技术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藏粮于技

使我们牢牢守住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

点击看视频

制片人丨房轶婷 张媛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