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写实开拓翰墨新境 巨笔绘就时代气象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0-04-30 06:43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2020-04-30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在近百年的岭南美术界得以传承发扬。


画事拾零

从以画笔抗战到记录抗疫,广东美术将关注生活、介入现实之风骨延承百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在近百年的岭南美术界得以传承发扬。

“美术家以图像记录历史,用艺术良知感悟社会变化,这是美术不可被替代的功能。”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表示,特别是在近现代艺术史上,广东美术家创作出很多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前贤实践,亦裨益当下、启发后生。广东美术的精神力量越过时间的藩篱,绵绵不断地延续在当代美术的内在生命里。


黄少强 《枫下劳作》

画笔抗战

岭南画派“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既包含新的美学取向,亦有对剧变时代的深切关注。作为高奇峰的门人弟子,黄少强就曾明确表达自己的绘画初衷,乃藉纸笔“点染生涯,谱家国之悲愁”,并一再强调“绘事须有个性也,有国民性也,有时代精神也,三者缺一不可”。

黄少强生于广东南海书香世家,从高奇峰、刘博文、刘海粟习中西绘事。9岁时完成第一幅完整、成熟的作品《无告人》,画面展现了一个悲苦哀愁的普通百姓形象,成为他一生艺术的发轫。

黄少强擅长人物画,但他笔下的人物不是帝王将相,也并非达官贵人,而是街头小贩、手工艺者、卖艺盲人和乞丐等社会底层人群,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同样尽入其画。“凡有所作,见者无不凄然动容”。

1929年的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是黄少强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他潜心创作了大批以“国恨家愁”为主题的画作。这些作品,有的乃“二十年冬国难中作”,有的则发出“危崖欲策千里马,鸭绿江头起国魂”的呐喊,满怀生猛、阳刚的豪迈之气。

抗战前期,黄少强接连举行了“国难展览”“抗战画展”以及“战地归来展”等系列展览,弘扬了岭南新派画家“艺术救国”的精神。《饮马潇湘》《不堪回首》《罄竹难书国难惨》《难抛家国兴亡念》《匿迹天边万向秋》等作品描绘日寇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也成为黄少强1938年以后的绘画主题。

防汛诗史

1949年后,新的历史条件给予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岭南画派艺术家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1954年夏季,长江遭受特大洪水。武汉市军民紧急投入到防汛抗洪现场。岭南画派代表画家黎雄才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新中国山水画经典作品《武汉防汛图卷》。

《武汉防汛图卷》在数以百计现场速写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全卷自右而左分为十二段,段与段之间则以大堤、树木等巧妙过渡,给人以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艺术感受,被誉为“防汛诗史”。

1956年7月10日,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开幕。现场展出的《武汉防汛图卷》旋即成为焦点。其时《美术》杂志不遗余力地对这次展览予以持续报道,尤其是对于传统绘画能否表现现实生活等问题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黎雄才将现实主义的思想观念注入新山水画的实践,为中国画表现时代生活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在《武汉防汛图卷》中,他完美地解决了当时国画家共同面临、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画家徐燕荪当时评价道:“这幅画既反映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的伟大气魄,同时还成功地运用了国画传统技法,不只说明了主题,并且还增助了画面的美丽,这是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的民族风格的美丽,找不出舶来的气息。”

作为中国画后学,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对这幅画赞声连连:“通过传统笔墨的拓展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是传统绘画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可能性的最佳范例。”

杨之光 《九八英雄颂》

树碑立传

1954年的长江洪水给另一位画家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已故著名画家杨之光当时是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学生。多年以后,当他谈及自己创作《九八英雄颂》的初衷时,年轻时身处洪灾现场,“抢险、画宣传画,跟武汉共存亡”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也给了他很多灵感。

1998年,长江发生又一场特大洪水。年过七旬的杨之光心里“老是不能平静下来”。他说:“英雄牺牲了,我们的责任就是给英雄树碑立传。”

《九八英雄颂》从草稿到完成,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画面惊心动魄,展现军民齐心在洪水中奋战的场面。据杨之光生前接受的采访,他在《九八英雄颂》中应用了他研究了二十年的“没骨法”,一气呵成,很少复笔,没有重面。“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书法、水彩功底也派上了用场”。

这幅画作的创作过程比以往创作任何作品都累,杨之光甚至因此大病一场。但他认为这幅画是尽了自己的责任,“我了却了一桩心事。可以说,告别1998年,我说得过去。我没有把精力花在追求名利上”。

陈侗 《火神山之夜》

战疫图志

“过去,广东有黄少强、廖冰兄、黄新波等画家一直以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为创作主题。这些作品非常震撼且感人。”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陈侗介绍,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危难时刻,他也将视野投向现实,开始创作水墨速写《战疫图志》。“我平时很少做这样的主题创作,之前甚至觉得有了新闻图片再把它画成画是多余的,但现在就改变了这种观念”。

“我生于武汉,在那生活了整整二十年。”两个多月以来,张弘的画笔始终没有停下来。张弘所创作的《武汉战疫·城里城外》手稿组画,以线描速写的方式呈现武汉抗疫的一个个瞬间。“这是作为自己与家乡人民在共克时艰时的一种行动,也是以最擅长的专业方式支援家乡”。

不仅陈侗和张弘,自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各界艺术家以主题创作加入抗疫行列。据有关机构统计,广东美术界累计创作2000多件美术作品,为人们带去热血和希望。

延伸

打破僵化创作模式 广东美术成区域现象

1971年后,在全国美术一片“红光亮、高大全”的样板模式中,广东画家思维活跃、技巧细腻,尤其是年轻画家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留下了一批“红色经典”佳作。

今天的研究成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美术创作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打破了过去创作模式的僵化印象,带来了新鲜的面目。画面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更为丰富的色彩。尤其是逆光的使用,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比如梁照堂、李醒韬的《我爱万泉河》,展现出阳光灿烂、波光粼粼、五彩斑斓的欢愉景象;杨之光的《矿山新兵》以速写式的用笔,既保持了一定的水墨情趣,又融汇了西洋画表现明暗和体面关系的手法,采用逆光来表现人物,展现阳光灿烂的场面,凸显新女性朝阳般的精神面貌。

研究者认为,这与南方地区的自然风貌有关,也与当时广东艺术家相对能够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并进行转化有关。这些作品在全国美展等场合展示,获得极大关注和高度肯定,遂成为一种区域现象。

访谈

汪晓曙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抗疫题材创作 展现广东艺术担当

羊城晚报: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艺术家以主题创作加入抗疫行列,引人注目。这种创作国家和民族重大主题的传统从何而来?

汪晓曙:这次广东艺术家在表现抗疫题材的创作中,充分显示出了广东艺术家的艺术情怀和社会担当。在很短的时间里,创作了很多油画、中国画、组画、素描和漫画等,显示出广东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敢于直面人生,更关注人民和国家命运,为生命而讴歌。

岭南艺术家在“艺术服务社会、关注民生、跟随时代”这几个方面有着优秀传统。早在解放初期,广东的一大批艺术家就投身于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之中,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就在广州解放的当天,很多画家在当时广州最高的大楼前绘制了几十米高的大型宣传画,庆祝广州的解放;杨之光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进行民主选举时,创作了中国画作品《一生头一回》,真实地表现出了当时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大事的场景和喜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项而躬的油画《双丰收》,陈衍宁的水粉画《丰收在望》,杨之光的中国画《雪夜送饭》《矿山新兵》,关山月的中国画《绿色长城》,汤小铭的油画《女委员》《永不休战》《虎门民兵》,陈衍宁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渔港新医》和詹忠效的连环画《弧光闪闪》等,都是热情讴歌伟大时代的经典之作。

一大批画家特别积极参与了广交会宣传画的创作,广东艺术家创作出了名震全国的优秀宣传画作品,如大型宣传画《欢迎您,来自五大洲的朋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等等。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们更是创作出了一大批热情歌颂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品。

以上这些作品,都呈现重大题材创作主题,成就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羊城晚报:后人可以从广东画坛前贤们的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汪晓曙:艺术家是时代的代言人,艺术作品是社会的风向标,而且真正有为的艺术家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艺术作品的成败,绝大多数取决于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深刻认识、了解和充满激情的参与。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善于洞察社会、紧随时代的人,是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人类充满情感、对时代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不辜负人民、不辜负社会、不辜负时代的传世佳作。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羊城晚报社 联合主办

合作网站:『文史广东』http://www.gdwsw.gov.cn/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