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志愿者已成为广东一道靓丽风景线(资料图片)
开栏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并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2020年视察广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筑牢文明根基,培育时代风尚。2020年以来,广东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文明有力量南粤谱新章》系列专栏,挖掘发生在南粤大地的文明故事,展现广东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敬请垂注。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丰西西
截至今年4月,广东逾1300万名注册志愿者、超13万个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提供超6亿小时志愿服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丰西西 鄢敏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近日表彰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广东共有17个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组织、项目和社区获奖。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广东志愿服务曾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首条义工热线、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全省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如今,在广东,1326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13.09万个志愿服务组织(团体)中,为社会累计提供了超6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氛围日益浓厚,已经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在广东,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志愿精神已深入人心。”从事志愿服务长达23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9万个小时的五星志愿者姚锦柱说,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了快乐,更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姚锦柱的话道出了广东志愿者们的心声。
截至2021年4月5日,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显示,注册志愿者逾132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13.09万个。
志愿服务,得到了来自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为保障志愿服务顺利推进,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做出了许多创新探索,为新时代广东志愿服务改革发展提供了试验田。早在1999年,广东就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广东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10年修订为《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率先推动志愿服务在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供给。2020年底,最新版本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出台,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范了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同时还细化了志愿服务的促进举措等。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首次将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顶层设计。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出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统一全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推进行业和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推动各地各领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与国家建设同心同行
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广东志愿者们牢记于心的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各地志愿者火速投身抗疫一线,各展所长,在疫情防控、在联防联控、便民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为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
52岁的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社区工作者李广慧是一名志愿者。疫情发生后,她投入到社区防控工作中。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她每天工作10小时,为居民测量体温,张贴防控疫情的宣传海报,派发消毒片;还要到各个点位检查情况,补给防疫物资等等。“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李广慧说。
此外,广东志愿者们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展开工作,贡献了强有力的志愿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广东省志愿服务系统、注册志愿者证成功落地澳门,打通粤澳志愿者激励嘉许体系,为持证志愿者提供购物折扣、旅游景点优惠等优待;此外,还签订了粤澳两地志愿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大湾区社会治理和人文湾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i志愿”系统上已有6594名港澳人士在广东注册成为志愿者,香港居民达5522人。
立足百姓民生关切事
志愿服务仅凭满腔热血远远不够。在广东,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让社会治理精度大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立足社会民生福祉和百姓关注焦点上重点发力。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关爱乡村青少年,2020年,广东实施“两帮两促”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计划,组织3999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结对3295名相对贫困青少年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同时还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走进138条省定贫困村,为3673名相对贫困户子女进行特定疾病筛查和救治帮扶,惠及群众超2.4万人次。
此外,广东共青团“健康直通车”活动走进西藏、四川,为当地各族群众送医送药并提供重症手术医疗服务项目,累计整合资源736余万元、义诊各族群众2400余人次,实施人工耳蜗等重症手术6例,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人们身边。
在佛山桂城,“红马甲”已成为当地一道亮眼风景线。2008年以来,桂城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城市社区开展活动,并倡议社区党员每年参与志愿服务不少于24小时。十多年来,桂城党员志愿服务队始终关注百姓民生,从关爱独居老人、关爱环卫工人、旧房修葺、援助山区小学微行动等项目入手,让志愿服务覆盖百姓关心事。
在肇庆端州区,党员志愿者们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宗旨,按照党员居住小区进行分组,组建了206支“邻里红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吸纳1779名党员参与其中。大家充分发挥邻里之间相互熟悉的优势,把志愿服务做到了百姓心坎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方式。2018年8月,广东省博罗县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县。至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在全县遍地开花,志愿者是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体力量,目前,博罗县已经构建了由县委书记任总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博罗县的橘子、青枣等农产品曾出现滞销,柑橘尤为突出。听闻湖镇的柑橘滞销比较多,博罗县的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到湖镇的果场走访。博罗县星星公益协会的邓伟林说:“我们首先帮助贫困户、低保户解决柑橘销售。”
志愿者们通过线上、线下一起发力。两天时间内,志愿服务队就帮助果农卖出了柑橘2.8万多公斤。
2020年5月,博罗县创新优化志愿服务,改版了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群众可以登录平台发布微心愿,或者进行志愿服务项目点单,各志愿服务队或者社会公益团体通过平台进行接单或者认领群众微心愿。
同样,各志愿团体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项目发布,群众和志愿者通过平台可以加入其中。“百姓点单”,志愿团体“接单”服务,这也让当地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
人人争当志愿者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近年来,广东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今年3月,省文明委公布了2020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翁浩洁等50人获评“最美志愿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山志愿服务队等30个组织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幸福·家”志愿服务项目等50个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道普晖社区等30个社区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州越秀区青创力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翁浩洁组织1300多名青年志愿者成立“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队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8000多小时。第一次去医院开展关爱行动时,翁浩洁就遇到医院在转运病人,很多人都本能躲开。他想到自己是党员,是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马上冲了上去。见此情景,其他志愿者也马上一起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在参加越秀区关爱慰问援鄂部队医护人员家属十大行动中,他与青年志愿者一起为105户家属开展心理疏导、爱心跑腿、子女课业辅导、送菜送药等服务,为援鄂部队医护人员排忧解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战疫工作中。
在广东,像翁浩洁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2015年起,广东省每年组织开展广东省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活动。2020年度广东省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活动中,最终评选出160个“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他们用实际行动 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3月3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广东17个先进典型“榜上有名”。
尽己所能,把应急救援知识送到人们身边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青年志愿协会执行会长梁修飞此次获得了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是同龄人眼中的“公益达人”,高中时曾组织同学收废品卖钱后采购物资探望福利院儿童。
上大学后,梁修飞继续投身公益,他多次组队到粤西开展三下乡帮扶活动,为当地农民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工作后,非医学专业出身的他自费参加各项急救课程培训,近年来送急救课下乡300多节,累计为1万多名市民、学生开展急救安全知识普及培训。
与此同时,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公益项目获得了“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荣誉。
2014年,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核心成员、医务志愿者和医学生志愿者共370多人组成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政企学社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公益活动,为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护佑百姓健康作出不懈努力。
2014年至今,共开展急救培训近600场次,足迹遍布广东省21个地市,普及人数近30万人次,并向社会输送了多个专业的应急救护志愿者团队和超过2万名应急救护志愿者,在突发事件及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爱心银行,形成互帮互助公益氛围
此次表彰会议上,肇庆市端州区城东街星湖社区作为广东省获奖代表发言,该社区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近年来,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星湖社区充分发挥“邻里情”“爱心父母”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作用,积极开展为老惠老、关爱未成年人、邻里互助、家庭和睦、文明劝导、义剪义诊等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
社区还成立了由辖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及居民自发组建的22支志愿者队伍组成的“星湖暖”志愿者协会,共同为星湖社区居民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推出“爱心银行”小程序,将居民的爱心行为量化为“爱心积分”,以“爱心互助存折”的形式记录并提存,整合社区完整互助链条,形成公益服务聚群效果。另外,社区还组建了“志愿警察”队伍,每周参与社区商圈、背街小巷的群防群控工作,提升群众参与共治共管的积极性。
阻击疫情,他们积极投身于最前线
基层社区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此次获得“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东平社区,在疫情发生后立即组建疫情防控志愿队,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岗位中,并成立了志愿翻译小分队,在线上线下协助做好境外回流人士疫情防控服务工作。志愿队与社区安全生产监督员每天穿梭在辖区各企业单位,累计走访130家企业单位,强化企业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助力辖区企业平稳复工复产。
获得“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的还有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疫情发生后,他们以“有战必应,有召必回”的信念,投身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疫情期间,服务队深入大街小巷,开展人员稳控、交通运输、灭菌消杀、物流配送、出入检查、宣传教育、帮助企业复产复工等工作,累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39万余人次,日均志愿服务3000人次,发动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服务群众近百万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南航15000余名志愿者自愿请战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最繁重、最关键领域,当好“战斗员”“保障员”“宣传员”,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累计发动1000名志愿者为13家医疗单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线上优质教学服务,开设防疫科普直播课、“国学战疫云课堂”等,累计服务时长4000小时以上。
获得“最美志愿者”称号的周运林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周运林主动参与到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他到社区、农村和机关等场所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心理个案辅导,为多名援鄂医务人员做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跟踪,有效疏导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
志愿服务进村入户 助推乡风文明提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的“九大行动”中,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是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将志愿服务覆盖至广大乡村社区,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让新文明新思想走进千家万户,走到老百姓身边。
在这过程中,党团员志愿者率先行动,深入山区服务时,积极了解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温暖每一个人的心。如广州市直机关党员“红棉暖心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农村,为困难群众提供慰问和资助,为城乡群众提供生活与发展的咨询辅导。
此外,近年来,广东持续开展“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这是广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中,整合全省优质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面对面实践服务的创新举措。
自启动以来,至2020年11月,活动行程已达一万多公里,开展各类活动300多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00万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丰西西)
数说
●至2021年4月5日,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者逾132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13.09万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近43万志愿者、超1万个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积极投身协助企业复工复产、交通要道健康检测、社区(村)疫情防控、滞留及隔离人员关怀、心理疏导及防疫咨询、支援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外防输入等志愿服务工作,累计奉献1134.6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长。
●2020年,全省培育“河小青”志愿服务队2190支、志愿者65万人,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垃圾清理、环境美化等巡河护河活动,累计奉献志愿服务时长189.3万小时。
●2020年,全省动员万名志愿者参与“拾分美丽”青少年垃圾分类志愿行动,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年,全省6078个志愿服务组织、22万名志愿者投身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累计奉献259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长。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丰西西)
统筹:
林洁 彭启有
摄影: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