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 红船起航 百年初心 历久弥坚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的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 人民视觉供图
上海兴业路七十六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党史习语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时强调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人民视觉供图
追梦百载 真理的味道愈发甘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何晶 张璐瑶 谭铮 柳卓楠
“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一座“清水墙面”“熊猫眼瓦当”的石库门建筑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春日阳光温暖,旁边繁华时尚的新天地商区人来人往。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被称作“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怀抱着救国救民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从全国各地会聚于此。他们在18平方米的房间内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改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奔赴上海,来到中共一大会址,追寻我们党走过的辉煌历程,重温红色故事,探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刻领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往昔峥嵘】:开天辟地中共一大开幕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七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中共一大共召开了七次会议,前六次在上海召开,当会议进行到7月30日晚时,突然遭到了上海法租界巡捕的搜查,会议被迫中止。代表们不得不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中共一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飞跃。
【红色宝藏】:开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钥匙
乌漆木门、朱红窗棂、灰黑清水墙……历经约5个月的修缮,中共一大会址的升级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这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石库门建筑,将以“修旧如旧”的新面貌,于今年“七一”前正式对外开放,以全新姿态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建馆以来,纪念馆一直坚持广泛征集革命文物,经过几十年努力,收藏了12万件(套)重要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新青年》创刊号、贺绿汀先生《游击队歌》手稿……这些“红色宝藏”成为开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钥匙。
中共一大会址“修旧如旧”
中共一大会址位于兴业路76号。一百年前,这里是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石库门住宅建筑。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多方查询、证实,找到会址,并按当年的模样进行整修和复制,原样恢复了会址里的家具物品。1951年中共一大会址进行了全面整修,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1968年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17日起,纪念馆开启又一次保护性修缮。此次修缮本着“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种种努力“修旧如旧”,让前来瞻仰的观众尽可能地“接近”百年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共产党宣言》“姊妹本”、《青年杂志》、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摄
珍贵的《共产党宣言》“姊妹本”
在纪念馆藏品保管部,记者见到了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版和9月版。这两版宣言被后人称为《共产党宣言》“姊妹本”,它们背后有着一段动人故事。
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文翻译并出版《共产党宣言》,成为一件紧迫的任务。1920年2月,在邵力子推荐下,精通日文和英文、对语言修辞颇有研究又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识的青年陈望道担起了这份重任。
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在一间柴房内,依据一部日文版和一部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翻译工作。一天,母亲为他准备了红糖水蘸粽子,并三番五次在屋外问他:“吃了吗?”他连连回答:“吃了吃了,甜极了。”但当母亲进屋时,却发现他嘴上满是墨汁——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的粽子。由此,“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便成了《共产党宣言》翻译中的一段佳话。数月后,《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终于问世。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红本)。共印行1000册,并迅速销售一空。由于排版疏忽,这一版的封面错印成“共党产宣言”,到9月再版时加以改正(蓝本)。于是便有了《共产党宣言》“姊妹本”。“红本”如今仅留存12册,异常珍贵。
《新青年》创刊号珍藏于此
纪念馆里还珍藏着十分珍贵的《新青年》杂志创刊号——《青年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决心从改造青年思想入手,改造中国社会。创刊号上刊登的发刊词,便是他所写的著名的《敬告青年》。1916年9月第2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这本杂志封面设计格外醒目。上半部分为一张长方形图片:一群并肩而坐听课的青年,图片中标有法文刊名“LA JEUNESSE”,为“青年”之意。
发刊词《敬告青年》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无数爱国青年觉醒,走上了救国复兴之路。
贺绿汀捐献《游击队歌》手稿
在纪念馆里,还珍藏着贺绿汀先生创作的《游击队歌》手稿。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贺绿汀先生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赴南京、武汉等地演出,最后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敌后环境异常艰苦,但游击队员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与昂扬,对革命充满自豪感。贺绿汀先生深受感动,并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精心构思写成了这首歌曲。1938年春,此曲在八路军总司令部举行的晚会上第一次演出,迅即在部队、在各地传唱开来,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这份手稿是用钢笔书写的,纸质微微泛黄,字迹和音符至今清晰。据了解,手稿一直被贺绿汀先生珍藏在身边。直至1961年8月,贺老将曲稿捐献给了纪念馆。
【对话守护者】
专访时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宋依璇:
用文创与直播“打开”百年党史荣光
四年前,“80后”宋依璇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担任副馆长。自此,她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3月,羊城晚报记者在上海专访了时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宋依璇。她说,这里是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之地,在这里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辛。“我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里,做好党史故事的讲述者、接棒人、传递者。”
红色文创 让红色文化“潮”起来
近些年,临近百岁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火了”。2018年开始,纪念馆的观众量日益攀升,越来越多党员、海内外观众,包括小朋友都前来参观学习。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文创产品,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红色文创”。
宋依璇告诉记者,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把党的故事传播给下一代,把党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如何做好党的故事的讲述者、党的精神的传播者和接棒人?在她看来,虽然百年以来,红色文化精神内核没有变,但作为传播者和传承者,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改变,应根据现代年轻人接受的方式作改进。
“1921年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代表才19岁。当时的他们是很潮的一批人,前瞻性、思想性非常强,所以做了创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创举。”宋依璇说,“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红色文化是很年轻的,红色文化也可以是很潮的。”
如何用新潮的方式讲红色文化?近年来,一大会址纪念馆着力打造红色文创,开发设计了“初心红”笔记本、党章字帖、“把一大带回家”纪念U盘等产品,并带着这些红色文创产品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会,在年轻群体中火了起来。
“要让年轻人先喜欢上这个产品,再去主动发现红色文化的魅力。”宋依璇说。
跨界直播 用新媒介讲好百年故事
2020年7月1日晚,宋依璇开启网络直播“首秀”,和李佳琦一起为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红色文创“带货”。
7000多万人次涌进直播间。“红色文创原来可以这么潮!”“我了解到了很多红色文化的故事”……看到网友们发在弹幕中的一句句肯定和鼓励,宋依璇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直播开启了红色文化的一种新传播方式,我们要用好这种媒介,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她说。
2020年,一大会址纪念馆还开展了“00后讲建党故事”“把一大红色文化送上万米高空”“初心之地 红色之城——上海·党的诞生地”巡展等活动,用更新颖的方式讲述党的故事。
“目前我们接待的观众累计有1000多万人次。我国有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每一名党员都有机会学习体会建党的故事,做好建党故事、建党精神的传播。”宋依璇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嘉兴南湖红船 人民视觉供图
承载千钧 红船引领跨世纪航程
浙江嘉兴南湖,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中国革命的火种,从这里被带往全国各地,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由此开启。
小小红船,乘风破浪。它见证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沿着共产党人开辟的革命航道,一往无前。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奔赴浙江嘉兴,瞻仰红船,走访南湖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文物故事,对话历史守护人,从百年党史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探寻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丰西西)
【往昔峥嵘】:惊雷划空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声春雷过,浙江嘉兴南湖畔,杨柳抽芽,桃花吐蕊。百年前,1921年8月的一天,就在南湖湖心岛烟雨楼东南约200米的僻静湖面上,一艘画舫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次会议在这里悄然举行。
会议从中午11时左右一直开到下午6时许。这七个多小时里,中共一大代表们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投票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纲中,正式将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就这样,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
一艘小船,一天短会,如同一声惊雷,掀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的一页。 (张璐瑶)
【红色宝藏】:寻“红船精神”,探广东故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1959年10月,秀丽的嘉兴南湖边,一座纪念馆落成了。它就是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址最初设在距离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不远处的湖心岛上。
今天人们眼前这座壮丽恢弘的纪念馆,是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对外开放的新馆舍。坐落于南湖南岸的新馆,现有革命文物、珍贵文献、书画珍品等藏品1万余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这里,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故事;这里,是“红船精神”的诞生地。
这里,有中共一大纪念船、《陈独秀先生讲演录》、广东兴宁人张伯涛捐献的《共产党宣言》首印本(复制件)等一批“红色宝藏”,向一代代人讲述着党的初心故事。
仿制红船经董必武审定
站在烟雨楼上眺望,一艘中型画舫停在南湖水面,这便是著名的中共一大纪念船复原模型,又称“红船”。
这艘船的故事已届百年——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7月30日晚,因受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中断。
1921年8月初的一天,中共一大代表们从上海乘坐早班火车抵达浙江嘉兴,由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嘉兴火车站来到狮子汇渡口,登上停靠在码头上的一条画舫。画舫穿桥过河,停在湖心岛烟雨楼东南约200米的僻静湖面上。代表们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继续会议议程。
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这是一艘颇具江南韵味的中型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最宽处约3米,船尾还有一条拖艄船。船身分为前舱、中仓、房舱和后仓,中仓中摆有一张方桌,会议就在这里悄悄进行。
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之时,经广泛调查、多方座谈、反复比对,制作了一艘游船模型,呈送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最终,经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会务人员王会悟补充,1959年10月1日,中共一大纪念船正式对外开放。
广东老党员捐献《共产党宣言》
南湖革命纪念馆中,有一件“镇馆之宝”——一本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
它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出版于1920年9月,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也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共56页。
“这本馆藏文献,要特别感谢广东!”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告诉记者,这本册子非常有价值,是广东梅州兴宁县80多岁的老共产党员张伯涛先生捐献的。
1952年,这本《共产党宣言》在经过30多年风雨后,辗转出现在兴宁县一个旧书摊上。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张伯涛把它买了下来,并一直珍藏了60多年。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这本《共产党宣言》出自兴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红本《共产党宣言》也来自兴宁。因此,不排除这两册“姊妹本”是由同一名早期先进分子带进兴宁的可能性。
《陈独秀先生讲演录》收录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三次演讲
南湖革命纪念馆1万多件藏品中,另一件珍贵的早期革命文献,也与广东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它就是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发行的《陈独秀先生演讲录》,对于研究陈独秀的早期革命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本书收录了1923年陈独秀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内的三次演讲,题目分别是:《我们为什么相信社会主义》《我们相信何种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开始进行》。
上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曾三次南下广州,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1920年年底,陈炯明热诚邀请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南下广州主持教育工作,担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商量,李大钊认为可借此机会“将新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广泛带到广州去”。于是,1920年12月17日,陈独秀抱着“改造广州社会”的“无穷希望”,第一次南下广州。
陈独秀初次到粤,广东各界人士仰慕他的名声,纷纷请他讲演和撰稿。仅1921年1月间,陈独秀在广州各类学校就发表了七次大型演说,影响了大量广州学子。
在广东,陈独秀以极高热情推动教育改革,兴办新式教育,尤其重视大学教育。他还计划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址筹办广东大学,并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1923年,陈独秀第三次到广州,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三次演讲,深刻阐明社会主义。这三篇演讲词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丁愿、侯昌龄、郭瘦真等人记录整理后,于1924年5月出版发行。
张宪义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摄
【对话守护者】
专访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张宪义:
让南湖红船“驶向”全国“远航”云上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张璐瑶 谭铮 柳卓楠
嘉兴南湖,水光潋滟,游人如织。湖心岛上,烟雨楼前,一艘中型画舫静静停靠,这就是中共一大纪念船(又称“红船”)。每天,这里都会迎来五湖四海的瞻仰者。
坐落于南湖之畔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承担着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也就是湖心岛、红船的宣传、保护和管理工作。张宪义是南湖革命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在文化系统工作,与纪念馆有着极为深厚的缘分。2015年,张宪义调任南湖革命纪念馆担任馆长,成为了这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纪念馆的守护人。据悉,自2011年新馆建成开放至2020年年底,纪念馆累计参观人数达1828万人次。
打造“没有围墙的纪念馆”
作为历史的守护者,张宪义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深重。在他看来,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重要任务,就是用生动多样的展览语言,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讲好红船精神。
“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红船上得以凝聚和升华。”张宪义说,“红船精神”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要汲取‘红船精神’中的深刻内涵。要不断创新,勇于前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要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使命。”
张宪义介绍,为了让更多人更深刻地理解领会“红船精神”,2018年,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精神展示厅”向公众开放,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起航、凝聚、升华”,吸引无数人前来观看。2019年起,纪念馆还举办了“‘红船精神’万里行”大型图片展,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展。今年以来,纪念馆启动了“百年航程 红船初心——中国革命精神大联展”,采用“请展”与“送展”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船精神”走出嘉兴,走向全国。此外,纪念馆还组建了一支“红船讲解员小分队”,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军营、农村,以讲微党课、演情景剧等形式,向大众传播“红船精神”。
南湖革命纪念馆也运用数字化技术、V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网上展馆,并上线“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百年航程里的初心故事”等系列短视频,讲述革命文物故事,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纪念馆”。
守护红船亦是守护深情
在纪念馆工作的六年里,张宪义无数次被感动。
2019年10月,张宪义接到了一位来自西安的老共产党员的电话。老人告诉他,自己在西安观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送展的图片展览,激动不已。十天的展览,老人在展厅里待了四天,拍下了许多珍贵照片。张宪义盛情邀请老人到嘉兴来。老人如约而至。张宪义带着他到南湖革命纪念馆里观看展览,到南湖边瞻仰红船。老人十分感动,在红船边深情凝望,久久不愿离开。
“这位老人名字叫马忠义,是著名的红色摄影家。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党员的深情。”张宪义告诉记者。
南湖革命纪念馆三楼专门设了一面感言墙,上面写满了参观者们的观展感受:“‘红船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追忆红色足迹,弘扬‘红船精神’”……满满一墙的留言,是人们一笔一画写下的感悟,更是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与对践行“红船精神”的思考。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序厅
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上海静安区繁华的闹市,一排灰白色的石库门建筑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辅德里625号(现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12位青年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原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李达的寓所中举行。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在我们党的创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章历程厅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近百本党章。尤玮表示:“一百年来,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照耀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火炬,是全体党员共同奋斗的宣言。中共二大后,党章历经多次修改。党章文本记录了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与时俱进成长成熟的奋斗历程。”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诞生地。尤玮介绍说:“当时,党的宣传工作由李达同志负责,他在自己的寓所内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为了转移敌人视线,李达故意将社址写为‘广州昌兴马路’,实际社址为辅德里625号。短短一年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5种革命理论书籍,系统地展开马克思主义宣传。”
回望历史,近百年前,一群年轻人在风云际会的辅德里挥斥方遒。当时二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他们闯出了中国革命的一片新天地。如今,越来越多“90后”成为中共二大的讲解员。“他们站在当年代表同龄人的角度,讲述这段历史故事,势必会带来更多更深刻的体会。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们作为新一代文博人的光荣使命。”尤玮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年轻记者学党史
“90后”Vlog打卡红色圣地
幸福来之不易 更应不负韶华
作为羊城晚报建党百年系列策划《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回望初心再出发·红色圣地》全媒体报道团队成员之一,这些天来,我们到了上海、嘉兴,瞻仰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尽管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仍在修缮,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退伍军人、大学生等等,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眼里满是自豪的光芒。
我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从上海乘坐火车赴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春日的南湖,清波荡漾。谁曾想到,这小小的红船,摆渡了当年那个暮霭沉沉的中国!
采访中,我们重温了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寻访革命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触摸革命先辈留下的痕迹,我为这些故事、这些人们所感动,也更能体会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90后”年轻党员,生活在国泰民安的时代,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