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雄:到生活中去,为时代“写真”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1-05-22 08:53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2021-05-22
四十年来从未发表、参展过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首度公开展出。

四十年来从未发表、参展过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首度公开展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两年前,岭南画坛耆宿梁世雄先生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了四十年来从未发表、参展过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的创作前后。如今,这件作品终于首度公开展出。

日前,《岁月雄风: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分为“师承与家学”“江山胜境”“笔游异域”“时代绘真”四个专题,共展出梁世雄各时期作品、临作、手稿以及相关文献共计123件,将持续至6月2日。

“他的艺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致辞中表示,梁世雄是新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最早一代学生,而他留校任教又以其艺术实践和教学探索反哺这一教学体系。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本次展览之际,梁世雄将20件精品力作捐献给关山月美术馆:“这批作品与关山月、黎雄才、林丰俗等人的藏品一起,共同为观众呈现20世纪中后期的广东美术格局。”

《不尽长江滚滚流》

师承家学 博采南北

师承与家学是人们认识梁世雄先生艺术成就的起点。

他的求学经历和新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体制息息相关,这也使他转益多师,不拘泥于一派一家,故而可以中西兼容,博采南北。

作为著名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容庚先生的爱婿,梁世雄得以从容氏丰富的古书画收藏中吸取所需,这使得他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艺术涵养。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梁世雄与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人交往的酬唱之作,以及他临摹学习容氏收藏画作和翁婿交流互动的相关文献藏品。如唐代李邕《李思训碑》拓本、《文徵明自书诗册》等文物珍品。

“‘画还可以,但字不行。’这是容老第一次给我留下的评价。”梁世雄向记者回忆起容庚先生对他的殷殷期许,对前辈的训诲记忆犹新:“容老常说,古今绘画大家没有一个字写不好的,字写不好成不了大家。”

在岳父的提点下,梁世雄先临李邕、后学文徵明。尽管教学行政工作繁重,他依然每晚坚持练字,将勤补拙。

《红日照西沙》

山水开新 笔游胜境

本次展览的“江山胜境”“笔游异域”部分均可见梁世雄跟随岭南画学前辈的足迹。

早在1949年,梁世雄就开始师从关山月、黎雄才先生学画。梁世雄直言:“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踏上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道路,直接接受当代岭南画派关山月、黎雄才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影响,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以及黄山、三峡、峨嵋山、桂林、珠江之乡、江南烟雨、湘西风情……”

为祖国山河绘新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表现山水的创作动力。梁世雄对于江山胜境的描绘既是发自内心对祖国山河的讴歌,更是对前人足迹的一次自我探寻,从而达到艺术上的超越。

梁氏笔下的山水包括长江的江峡归帆、黄山的松石云霭、南海的热浪椰风、新疆的苍茫胡杨、西藏的雪域高原、岭南的榕荫故乡、台湾的太鲁奇观,等等。

雪域高原与浩瀚荒漠是传统山水所罕见的题材,这形成梁世雄在山水画创作实践极具开创性的系列母题。

1965年,梁世雄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访问了山南、藏北、亚东等地区,创作大量速写,成为最早一批走进西藏的山水画家之一。

2003年,他以古稀之年远赴新疆及中蒙边境收集素材,创作了大量表现胡杨林的作品。

梁世雄正是通过实地写生的探索实践,突破了传统中国画语言对题材的表现,进一步拓宽了现代中国画的图式变革。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为他的两位前辈老师——关山月、黎雄才西北纪游写生的进一步开拓。

《黄山松云》

搜尽奇峰 写生时代

本次展览首次公开展出梁世雄在1976年绘就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

1972年,梁世雄登上南海舰队军舰,前往西沙群岛采风写生创作。在这趟南海之旅中,梁世雄留下了四本大小不一的写生速写。“我在西沙之行过程中,侧重写生观察、画速写,体验生活,回来后再重新组织画面。”回到广州后,梁世雄在六尺的宣纸上着手创作了《红日照西沙》。

画作前景为永兴岛上军民在椰树下围坐学习;海岸上,渔船停靠休憩;远方红日映照南海,军舰巡航渐至,保卫着祖国海疆。梁世雄为画面添加了大量细节,其中军民群众、军舰渔船均来自其现场速写的基础素材。

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转化方式,被石涛实践和阐发概括为“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以来,这种对自然的态度,被理解为一种以“写生”为手段的创作路径,并被广泛采纳。

梁世雄身体力行,大量为创作收集素材的写生稿,以及在现实写生基础上提炼出的主题创作,构成了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钢工地、闸坡、广东水乡及珠江等系列写生真实反映了梁世雄作为青年骨干教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入生活、表现现实以及在教学、创作一体理念下的个人艺术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他描绘南海油田、西沙、农讲所、遵义会议旧址等主题创作及相关速写手稿,全面反映了当时美术创作由收集素材、提炼主题,到生成作品的全过程,是特定时代下主题创作的精品力作,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真”。

其中,他在1977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创作组时合作完成的《农讲所颂》《遵义曙光》两件作品的初稿、速写也在此次展览中呈现。

《布达拉宫》

记者手记

情怀与传承:在江山胜景中提炼民族精神

在梁世雄先生个展展厅的楼上,陈展着“塞外驼铃——馆藏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画专题展”。在这个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整体空间中,两代广东美术家的情怀与传承被勾勒出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的危机迫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去面对、认识和了解西北。尤其是敦煌的发现,使李丁陇、张大千、关山月、董希文、吴作人等美术家为寻求民族艺术的传统文脉,千里迢迢奔赴西北,前往敦煌游历写生、考察临摹。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增强了民众对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推动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

回顾岭南画学在西北写生的实践,人们可重新认识一代美术家的艰难探索。这启发我们反思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发展、本土与世界等问题,同时也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与价值建构提供新的资源。

如此观看梁世雄笔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对江山胜景的诸多描绘,更有广东画人对于时代与民族精神面貌的提炼。

在本次展览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梁世雄的人物画。在梁世雄看来,人物画对画家的造型能力要求更严格。他告诉笔者:“在画了人物以后转画山水,对我来说很有利。因为在山水画里,有时候添加两个小人、两个小马,画面就很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山水画家对人物的把握没有人物画家准确,而我两样都会。”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