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脉】复建地标建筑添古城韵味,潮州文旅融合展现新魅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映光 蚁璐雅 发表时间:2021-06-04 18:08
金羊网  作者:赵映光 蚁璐雅  2021-06-04
潮州正在复建古城文化地标镇海楼,将以点带面盘活古城文旅资源,延续城市千年历史文脉,凝聚海内外潮人精神力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蚁璐雅

羊城晚报2021年6月3日地方版A9潮人文脉报道

跨越百年之后,潮州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镇海楼将重新回到海内外潮人的视野之中,并有望成为潮派建筑的集大成者、维系乡情的文化地标——5月25日,备受海内外潮人关注的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在潮州古城昌黎路文化公园动工,晚清时期潮州内八景之一的“镇海晚钟”(也称“府衙钟声”)也将再现凤城。

事实上,从毁于战火的无迹可寻到在原址上基本按原样复建,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是潮州市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不仅将起到“以点带面盘活古城文旅资源,推动潮州古城展现新魅力,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等积极作用,而且对延续城市千年历史文脉,凝聚海内外潮人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在潮州古城昌黎路文化公园动工(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重现古地标风采,将征集108只府楼猴设计方案

据悉,镇海楼是古潮州府署的谯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起瞭望、防御等作用,是潮州作为历代县、郡、州、路、府治所的象征标志,也是潮州作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辉煌历史的有力见证。

辛亥革命时期,连同镇海楼在内的潮州府署毁于战火,很长一段时间无迹可寻。直到今年初,青年摄影师丁铨收集编著的《旧影潮州》增订本出版后,一张由德国摄影师拍摄于1909年—1910年间的镇海楼老照片才清晰地还原了镇海楼当年的样貌,这张分量十足的老照片也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的影像资料。

羊城晚报记者日前在潮州采访潮州籍摄影师丁铨时也看到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只见历史上的镇海楼共有三层,“潮州府”三个大字居中高悬于城楼上,城楼两侧对联上的首字“镇”“海”若隐若现,有部分残损的木栏杆上立有形态各异的“府楼猴”木雕;镇海楼的首层是府署的大门,门口伸出两面墙,远远望去好像一个“八”字,正如民谚所说的“衙门八字开”。而镇海楼墙角下摆地摊卖东西的摊贩,墙角立着的石碑和石狮,衙门两侧灯笼上写着“鼓门”等细节同样清晰可见。

复建后的镇海楼效果图(受访对象供图)

按照相关规划,潮州将依此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仿古设计并复建镇海楼,基本按原址复建,坐北朝南,遵从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努力把镇海楼建设成为潮派建筑的集大成者、维系乡情的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工期约需1年。

复建后的镇海楼位于现昌黎路古城文化公园前部的府衙广场,将再现“府衙钟声”场景,建筑物共三层,以混凝土、砖、石、木、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并结合府衙广场景观设计,配套建设前广场道路及排水、绿化、监控及照明等工程,总建筑物高度超19米,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其中,建筑物一层为石砖砼结构,内共7开间,外观为仿古城墙及城门洞, 正面门洞前两侧设石狮一对,另建有围墙八字环抱前广场;二、三层为纯红木结构,以传统木结构形式营造,内均为五开间,设双木梯,外设回廊,外廊栏杆望柱108支,柱顶按原来府楼猴柱头雕刻;而屋面为采用红陶瓦,并按古代官制的形式灰脊歇山顶设计。据悉,歇山顶的形制又称九脊顶,在古代的谯楼建筑、官制建筑、宫庙宇等属于官方的、形制等级比较高的建筑广泛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坊间关于府楼猴的数量,存有18只、36只、108只等不同说法。此次复建工程将以108只府楼猴来设计建设,并将向社会征集府楼猴设计方案。据悉,所谓的“府楼猴”,即是立在镇海楼栏杆上的木猴装饰构件,旧时把一个府当成一个诸侯国,作为府署的象征物,塑“猴”以寓“侯”,祈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

府楼猴(丁铨供图)

文史专家曾楚楠曾在《〈重建镇海楼记〉读后琐议》一文中提到,在辛亥革命炮火中幸存的三只府楼猴,今分藏于广东省、潮州市博物馆。素雕木猴造型生动、形神不一,雕刻刀法明快洗练,重在传神而不注重细部刻画,显然是明初潮州木雕之特有风格。

为古城再添韵味,以点带面推动潮州展现新魅力

“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是研究传承保护潮州文化、恢复粤东首邑历史荣光的有力抓手,对巩固提升潮文化发祥地的根源地位,最大程度凝聚海内外潮人同胞的共识与合力,共同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在日前的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动工仪式上,潮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温金荣如是说道。

确实如此,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是潮州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这一目标,系统深化潮州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奋力将潮州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展示窗口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去年12月,潮州便制定出台了《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深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24条具体措施,列出第一批26个重点项目,拉开了古城提升的序幕。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便是上述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它将以点带面盘活古城文旅资源,推动潮州古城展现新魅力。

复建后的镇海楼效果图(受访对象供图)

目前,潮州已成立了古城提升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潮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组建设立了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组建成立了潮州府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采用“领导小组+实体机构+市场运作”的模式,逐步破解古城管理体制机制难题。此外,潮州还引进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和高端人才长期驻潮州为古城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提供潮州古城综合运营服务。

在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潮州正以26个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古城北部府衙片区为重点,深挖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拓展古城空间格局,奋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目前,已完成“黄尚书府后座修缮工程”“湘桥区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建设”“建设潮州古城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等项目。

今年1月,潮州古城文化特色区被认定为广东省旅游度假区。潮州以“古城文化旅游区”为统领,将韩文公祠、广济桥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潮州古城文化核心区、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西湖公园等节点进行捆绑,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潮州正持续推进“百家修百厝(祠)”,一处处包含历史的老宅院在专业护养下焕然一新;古城内139处登记文物点和已登记授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也正在陆续开展;涵碧楼、茂芝会议纪念馆、左联潮州英杰故居等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潮州红色革命史展》和《潮人下南洋》预计均在7月试开展。

在统筹推动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的同时,潮州也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据悉,潮州正依托“潮汕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实验区”完善规划,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目前正编制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层级;并以创建“世界美食之都”为重要抓手,推动美食产业与潮州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融合,推动潮州菜品牌化、产业发展。

复建后的镇海楼效果图(受访对象供图)

潮州的非遗、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成为绝佳的文化资源。此前,潮州还推动潮州菜烹饪技艺、粤绣(珠绣)2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公示名单,积极筛选拟推荐15项非遗项目向省申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潮剧、潮州彩瓷烧制技艺两个项目被评为省优秀实践案例。

旅游让传统文化“被看见”,传统文化也让旅游“被记住”。据透露,潮州正以打造“古”的典雅为目标,积极促进文旅综合体加紧落地。其中,包括引进万科对下东平名人故居片区进行开发,计划打造3000平方米集文化体验、住宿、美食、酒吧等业态的文化综合体;引进碧桂园集团对宰辅巷16号进行盘活,目前提升方案基本完成。

潮州还与广东省民宿协会合作,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产业引导政策,探索建设高端民宿聚集群和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区,打造高品位、高质量民宿品牌,希望通过历史建筑串联旅游路径,把古城建设成为不同时代精品建筑云集的“活态博物馆”。

【文脉故事】

丁铨:跨越百年的影像对话,是人们记忆古城的方式

丁铨

形态各异的府楼猴,留着清朝长辫的行人……这张黑白照片中,100多年前的潮州镇海楼再现真貌——这就是潮州镇海楼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张影像资料。

收藏着这张老照片的是土生土长的潮州籍摄影师丁铨,深厚的家乡情怀让他十余年来一直不断收集潮州历史照片。日前,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丁铨,听他讲述一段“打捞潮州历史”的故事。

“2013年,一批中国老照片出现在古巴的一场拍卖会上,其中就有20多张拍摄于100多年前的潮州府城,镇海楼也在其中,这些照片后来几经辗转被我收藏了,当时一看,我就觉得这张照片太重要了!”丁铨告诉记者,这批珍贵的老照片大有来头——

潮州镇海楼1911年在战火中被烧毁后,人们便难以在档案中看到它原本的模样,而历史十分凑巧地让来自德国的拍摄师刚好在镇海楼被毁前的一两年(约1909 年至1910年间),用他们手中的相机留下了珍贵的镜头。

丁铨说,这张“会说话”的照片,透露了很多历史细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城楼上最具代表性的“府楼猴”。目前,有两只如今收藏在潮州市博物馆内,它们是潮州镇海楼存留至今的两物件,是明初潮州木雕的代表作之一。

提起潮州历史,丁铨滔滔不绝。不过,他却说自己以前“完全就是个历史白痴”,转折发生在大二那一年:丁铨上网逛阅外国图书馆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关于潮州历史的资料记载,激发了他继续探索的兴趣。

“看到这些老照片的时候,我是很震撼的,那种感觉就好像看到我爷爷的照片一样,回顾了他从幼年到老年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感觉。”丁铨说。

自此后,丁铨开始活跃在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分享关于潮州历史老照片,没想到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网友还会向他提供资料线索,如今,他的公众号已经拥有过万粉丝。近年,丁铨还将积累的大量素材集结成《旧影潮州》一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了许多关注。

“一百多年前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潮州府城,并留下了珍贵影像资料,这些跨越百年的影像对话,成了当下人们记忆这座古城的方式。曾经的潮汕地区非常富裕、开放,潮人华侨遍布海内外,所以潮州走出去的东西很多,也希望有更多海内外的、年轻的学者从更多渠道挖掘潮州历史文化。”丁铨感慨道。

【文脉溯源】

探寻潮州镇海楼历史

文/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

陈贤武

根据相关史书资料记载,镇海楼是潮州府府衙的谯楼,东北向。谯楼就是府署的大门,明洪武二年(1369年),原建在金山的府署迁到“新街头之北”(即现在的文化公园一带),并在昌黎路建起了镇海楼,此后历任主官各有增建重修。

至清宣统三年爆发辛亥革命,广东宣布光复后,起义军进兵当时仍由清潮州知府陈兆棠控制的潮州府城。陈兆棠据府署抵抗,镇海楼在火中坍塌,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点。

作为府署的大门,镇海楼是府署的配套设施,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也是城内的最高点,仅次于以广济楼为首的城墙的第一道城防防线,镇海楼是府署的第二道防线,城防的意义重大。

为了突出府署大门的重要性,镇海楼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其照壁左右各有“旌善”“申明”二(二亭是明清时朝廷令各地均应设置,有宣达政令、彰善惩恶、淳化风俗的功能。其中旌善亭在申明亭左前,且亭稍高三等,蕴含着崇高抑恶之意),而“八字墙”则类似于古代州府的新闻发布处。因此,府署门口昔日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

在我国沿海一带,镇海楼并非潮州独有。镇海,有雄镇海疆、拱卫家邦的意思,如河北窑洼,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广东广州,香港等均有镇海楼,其中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福州屏山镇海楼并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

潮州镇海楼之名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潮州知府方应元所题,而在此之前,据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衍东《小豆棚》卷十五《猴诉》记载,该楼还曾名“揭阳楼”,不过当时的揭阳系沿秦汉古称,与现在的揭阳市是风马牛。

对于潮州市民来说,对镇海楼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关于府楼猴的传说以及原为潮州内八景之一的“镇海晚钟”(也称“府衙钟声”)。

为什么府署的大门要设木猴呢?原来,旧时把一个府当成一个诸侯国,“侯”和“猴”是谐音的,因此府楼猴有祈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的寓意;而由于谯楼本身较高,站在楼上瞭望,城中的警情一目了然,加上古代社会的标准时间,是由官府掌握和发布的,所以镇海楼兼具多种社会功能,楼上设有钟鼓,除了报时以便民众合理安排作息外,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能起到报警的作用。

总策划/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马汉青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