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往事 | 李大慈:淡泊名利,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医生
编者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至今已有111年历史,一百多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代传承。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和建院111周年,医院向各界发起“我与中山一院”故事素材线索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各学科知名老专家,整理推出“老专家杏林往事”系列文章,记录他们的个人奋斗史、学科成长史、医院发展史,弘扬“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激励医务工作者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人物小传
李大慈,男,1931年2月出生,广东中山人。1950年考入光华医学院,毕业后留中山医学院任教并在附属第一医院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1985年任本院工会主席,1988年任本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妇产科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外派前往澳门镜湖医院工作。为广东省围产医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多次参加市内及省内产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羊水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发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疾病的防治有较深造诣,在广东省首先应用胎儿电子监护仪,并指导市内及省内医院开展此项新技术。主编专著《现代产科治疗学》,在《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退休后担任广州妇女儿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围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广东省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委员等职务。
偶入妇产,得遇良师
李大慈出生那天是旧历二月十九日,当天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诞辰,故爷爷为他取名“大慈”。李大慈的爷爷是一名西医,伯父李廷安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前身“中央医院”的院长,父亲和母亲虽然不是医生,但都在“中央医院”内工作。叔叔和婶婶都是从中山医毕业的,一位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胸科主任,一位在普通外科工作,三位姑姐姑丈也在中山医的附属医院工作。家族里有多位医生,使得李大慈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医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高中时,因为有较好的声音条件,李大慈经常为文艺表演献唱,校长建议他毕业后投考上海音乐学院,但在家庭的影响下,他还是选择了从医的道路。
1955年,李大慈从中山医毕业后,填写分配志愿时他的首选地是北京,科室是外科。但最终组织将他留在了中山一院,并将他安排进了妇产科。分配的结果与他的志愿大相径庭,但身为共青团员的他依旧欣然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投入到为妇女服务的事业中去。当时,医生讲究要多科学习,不能只掌握自己的科室专业,李大慈被调去外科,做了三年的外科医生,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当初的心愿。
李大慈进入妇产科之初,时任妇产科主任是林剑鹏教授。林剑鹏教授曾在1940年代末期担任广州“中央医院”妇产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博济医院(现中山二院)妇产科主任。他曾有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经验,所以他将协和医院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如住院总医生培训的制度等引入了妇产科,妇产科是中山一院全院最早实行住院总医生培训的科室。林教授十分重视贯彻柯麟院长“三基三严”的管理,教学查房非常严格。他要求医师在准备讨论病例之前,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以及一些新的医学概念。查房时,住院医生要熟悉病人病情,报告时不能看病历,病人情况须自己讲得出来。他会一层一层提问病历的相关问题:主要诊断是什么、鉴别诊断如何、治疗方法等。他首先提问实习医生,其次是住院医生,再到主治医生,最后总结。林教授还十分重视新来医生的基础,会抓他们的基本理论,比如要熟悉解剖,了解心率衰竭、肾功能衰竭休克、酸中毒等疾病的诊治办法。林教授的教学查房以及严抓基础的要求让当时的李大慈获益良多。
林剑鹏教授掌握精湛的手术技巧,尤擅长于阴道的手术,他做手术的时候常常有很多人过来观摩学习。他精通英文法文,手术中不时会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李大慈回忆起一次他做助手、林教授担任主刀时的场景:他们正在进行阴道子宫切除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林教授用一把钳,钳住那条线,说“off the clamp”(把钳子松开),当时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李大慈没有理解林教授的指示,以为他的意思是“holding”(把住钳子不放手)。当时林教授就非常恼火,他自己放开钳子,很生气地把钳子丢到了地上。手术现场有多人在围观,李大慈脸一下子就红了,心里感到非常羞愧。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促使李大慈在外语学习上开始下苦功:他每天会抽空记背单词,读英语书,去听英语课。青年时期对于英语的重视与锻炼为李大慈日后了解国外医学前沿、展开国际交流并用英语授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他被妇产科学教研组批准去中山医英文班讲课。想要拿到英文班的讲课资格十分不容易,候选人首先要在一个小组里面,向教授、讲师们讲一次英文课,讲完后,他们提出意见,修改好了候选人才能获批到英文班上课。从“off”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到获批到英文班去上课,时隔多年后,李大慈仍觉得“这是一个进步”。
林教授对于细节也要求严格。李大慈担任住院医生的时候,有一次遗漏了一个病历住院号,林教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自此以后,李大慈再也没有遗漏过任何一个病历住院号。多年过去,他仍然十分感激当年林教授对他的严格要求。
“英美派”“德日派”和谐共处
当时,妇产科共有4位教授,从学术上看4位教授分成两个学派——两位“英美派”教授,分别是林剑鹏教授和孙明教授,他们都是从北京协和医院过来的;另一个学派是“德日派”,分别是郑惠国教授和叶锡荣教授。
他们在某些临床处理方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说生产的“第二产程”指的是从子宫口开张了,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的这段时间。“英美派”认为这段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在2小时之内要把胎儿娩出来,但“德日派”却觉得,胎儿如果没有危险,可以超过2小时之后娩出。所以妇产科医生们值班的时候,也随当天不同派别的值班教授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遇到“英美派”教授当值,就需要在2小时内将胎儿娩出。假如“德日派”教授当值的话,就可以超过2小时将胎儿娩出。李大慈认为:“你说2个小时内,我说2个小时以后,表面上看是双方闹意见,其实是学术上的讨论。”
妇产科党支部书记叶凎平看到这个情况,他安排科内每个人交一块钱,到北园酒家聚会吃饭,在饭局上“英美派”和“德日派”教授握手,气氛就缓和了。不同学派之间虽然存在学术意见上的分歧但仍能和谐共处,这样的氛围,李大慈至今仍然怀念。
中山一院妇产科享誉国内外,其发展与成就离不开以林剑鹏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们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做的大量工作,他们也为妇产科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医生,李大慈就是其中之一。老一辈教授们重视基础与外语、关注细节的作风品格对李大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肯定。196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林巧稚教授来中山一院妇产科参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你们的年轻医生不错。”
爱才惜才,提携后人
李大慈十分注重对于年轻医生的栽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医生的仪表和病历。他说:“医生的仪表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医生,头发、手指、衣服都要干净整洁,这是对病人的尊重。”妇产科的服务对象是女性,所以妇产科男医生更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曾经有一位医生因为仪表问题受到了李大慈严厉的批评。后来有一次,他从国外回来后专程去探望李大慈,感谢李大慈对他的教导,他跟李大慈说,自己在美国开了诊所,每天诊所开业之前,他都要在镜子面前收拾整理好仪容仪表,再去看病人。
平时只要有空,李大慈他就会花很多时间检查整个科室的病历,病历中夹了很多小纸条,这些小纸条上清晰地写明他提出的意见,当其他医生收到这些病历之后可以根据他的意见来进行修改。李大慈认为对于年轻医生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是对他们的爱护,是有助于他们成长的。
李大慈关注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同时也十分爱惜人才,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将他们送到更广阔的舞台。中山一院的晋升制度不仅对医生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有所要求,对外语也有考核的标准。1985年,妇产科有四五位主治医生申请晋升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他们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都表现出色,对病人态度也很好,但是英语不行。李大慈觉得,如果因为英语不过关而让他们丧失了晋升的机会十分可惜,于是帮助他们学习英语,让他们顺利通过了考试,这几位医生最终成功晋升了。他们一直十分感谢李大慈,在他退休之后也经常去探望他。
一生淡泊,做实在医生
退休以来,李大慈走遍了珠三角地区15间医院,包括广医三院、广州市妇婴医院、珠海、深圳、中山、顺德、番禺、佛山等地的医院。他每个月都会去一两天查房、讲课。他在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了十多年,2017年7月离职前夕,保健院院长和产科医生护士在欢送会上为李大慈送别,大家情谊深厚,因不舍而流泪。他还先后担任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山医学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围产专家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高危孕产妇抢救组组长,即使不在中山一院工作了,也继续发挥余热,为中山医争光。
对如何对待“名利”二字,李大慈有深刻的体会:“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医生。”虽然已经90岁了,但他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说,想要做到健康长寿,一方面要无愧于心,待人真诚坦率,坚持为人民服务,视钱财为身外物,一生清白;另一方面,保持良好心态和长寿也有很重要的关系。耄耋之年,李大慈仍乐观向上,积极地过好每一天。“Enjoy every day.”他以这句话作结,赠予年轻的后辈。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位淡泊名利、兢兢业业的妇产科医生的人生底色。
“百位老专家杏林往事”专栏
总策划:肖海鹏、骆腾
主编:彭福祥、杜丽红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