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陵:一次巨大的精神洗礼 一次震撼的心灵共鸣
刘海陵:一次巨大的精神洗礼 一次震撼的心灵共鸣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谈
“我最成功的一次策划”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来,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接到报料后不分白天黑夜当即奔赴新闻现场采访,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与同伴们废寝忘食细细修改采编策划方案。但是,有一组报道策划,对我而言毕生难忘——那就是在2014年同时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报纸文字系列报道二等奖的《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的策划。之所以难忘,并不是因为这组策划报道为羊城晚报赢得了荣誉,而是因为我们在采写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事迹以及后续报道过程中,受到了一次巨大的精神洗礼,与无数读者产生心灵共鸣。
一、两代读者对一张报纸的殷切期待
提起这个策划,还得从红色娘子军与羊城晚报的一段不解之缘说起——羊城晚报,一张诞生于广东的民生大报、人文大报;红色娘子军,一支在海南书写下传奇的英雄队伍。从1980年起,因为一对父子两代人的牵线,让这张报纸和这支队伍,有了长达30多年的情缘。这对父子名字叫王启銮、王路生。早在1980年2月,羊城晚报复刊之初,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海南琼海正逢开展寻找失散老红军、为蒙冤老红军调查平反的重要时期,时任琼海民政局局长的王启銮是调查的主要牵头人之一。其时,很多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对平反政策并不了解也不信任。在寻访过程中,王启銮就带着自己订阅的、刚刚复刊的羊城晚报,将报纸上有关平反政策的相关报道念给她们听,最终顺利完成了平反工作。
羊城晚报2014年4月8日A1版系列报道
羊城晚报2014年4月11日A5版系列报道
岁月如梭,20世纪90年代,娘子军中许多姐妹先后过世。1991年3月,王启銮也身患重病,临终前他嘱托王路生说,有机会要多去看望仍健在的娘子军,为她们读读报纸。2007年10月,羊城晚报创刊50周年之际,王运梅和当时还健在的11位红色娘子军姐妹联名写信祝贺。获评羊城晚报“金牌读者”的王路生到广州参加庆典活动,老战士们除了委托他带来贺信,还带来了一顶红军斗笠以及娘子军老战士亲手收种的胡椒米,表示:“希望羊城晚报像斗笠一样,永远为广大读者遮风挡雨;希望晚报人像胡椒一样,生动辛辣地反映民生”。
2013年9月14日凌晨,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在老家去世,享年104岁。王路生闻讯,第一时间致电羊城晚报,接到王路生的电话,羊城晚报连夜派记者奔赴琼海,并在9月15日的头版刊登了《红色娘子军排长王运梅辞世享年104岁》的报道,同时委托王路生送上花圈寄托哀思。
羊城晚报2013年9月15日报道
二、一组策划对一个线索的深度挖掘
在王运梅去世4个月后,2014年1月15日,当时在世的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卢业香(100岁),住进了琼海市人民医院ICU重症病房。王路生把老人病情告知了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张宇航,获此消息,时任羊城晚报总编辑的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最后一位生命垂危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而是面对红色娘子军这个英雄群体的即将谢幕。我想,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从中思考点什么?怎样才能讲好她们这一代人的故事?怎样才能把她们身上所蕴含的力量和意义表达出来?
于是,我决定抽调精锐记者组成采访报道组。一方面派出多名记者于当年3月下旬奔赴琼海市探望卢业香老人,追寻红色娘子军当年的革命足迹,梳理这支队伍的传奇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派出记者上北京下深圳,寻访红色娘子军的后人、党史专家、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讲述,让红色娘子军的精神穿越时空、光照当下。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红色娘子军后人
羊城晚报2014年4月8日A5版系列报道
羊城晚报2014年4月8日A6版系列报道
羊城晚报2014年4月8日A7版系列报道
老实说,在我派出三路记者深入采访红色娘子军的风雨人生与精神传承之前,我自己对红色娘子军最熟悉的印象还是来自于电影以及同名的芭蕾舞剧。但真实的生活,有时比艺术更让人震撼。事实上,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年那些娘子军战士队伍被打散、被关进牢狱,她们所遭受的酷刑以及其后漫长人生道路上遭受的种种磨难,远非文艺作品所表现的那么简单。
根据记者掌握的大量第一手素材,我和编辑部商量,决定从4月8日起,在羊城晚报以头版头条加3个整版的规模推出《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大型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隆重纪念这支革命队伍,回顾这段烽火岁月,呼唤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在新闻报道推出的同时,我们也组织了系列评论,阐明我们之所以隆重报道这个英雄群体的重要意义,并连续在其后的一周多时间里推出了十余篇系列报道。
我们推出这个系列报道和评论的同时,实际也是在与时间赛跑。11天后,4月19日早晨,红色娘子军最后一位老战士卢业香在琼海家中离世。王路生再次给我打来电话,我立即安排记者张林采写稿件,当天下午,羊城晚报第一时间报道了卢业香辞世的消息(此系全国最早报道卢业香辞世消息的纸质媒体),我再次派出3名记者当天下午赶至琼海进行跟踪报道,4月20日,又以头版头条的大篇幅作了全面报道,成了对这位老人、对这支传奇队伍最后的纪念。
羊城晚报2014年4月20日A1版系列报道
三、一点感悟对一份事业的些许启迪
从1986年新闻专业毕业成为羊城晚报记者算起,我先后在记者、采编部门主任、总编辑、社长的岗位上已经干了34年,回首从业经历,《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系列报道的策划在我职业生涯中虽然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策划执行的前后过程,不能不说倾注了我对这份事业的特殊感情。通过这次策划,我深刻地体会到,小到一件作品、一家媒体有没有生命力,大到我们党的新闻事业能不能树立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真正建立起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的主流。
如果要问我这组报道策划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我认为,那就是在羊城晚报与以红色娘子军英雄群体为代表的采访对象之间、在羊城晚报与以王路生父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读者之间、在羊城晚报的生动报道与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我们借助一个既倾注了朴素情感又熔铸了理性思考的策划,通过生动的叙事和令人信服的说理,把它们有机地勾连了起来,由此产生了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新闻事业提供些许有益的启迪吧。
羊城晚报2014年4月9日A5版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