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主题报道如何出新出彩?既大气磅礴,又深入浅出,且看羊晚“读特观”
重大时政主题宣传报道
如何出新出彩,
如何兼顾这类报道的严肃性、
权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是党报采编人员在全媒体时代
普遍需要不断探索、优化、
解决的问题。
蛇口时间广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作为今年的
重大时政报道主题,
羊城晚报通过
提前策划、组织,
力求在报道呈现形式上
微创新,
在报道内容上增强可读性。
羊城晚报作为一份
省级党报,
做好经济特区
建立40周年主题报道
是一道“必答题”。
报社领导高度重视
经济特区
建立40周年主题报道,
相关策划准备工作
年初就已开始启动。
7月24日,
在羊城晚报社二楼
全媒体指挥中心,
受报社林海利总编委托,
孙璇副总编辑召集各部门
共同商讨
经济特区
建立40周年报道事宜。
会上,
报社几乎所有部门
派了负责人到场,
各个部门主任
也逐一就主题报道
提出各自的方案和意见。
这次会议
和其后的另一次会议
确立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是,
围绕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这一主题,
推出一组
原创述评策划“读特观”,
作为《羊晚政见》栏目下的
一个子栏目。
2020年8月25日要闻A1版
报社领导发布了这项“任务书”,
具体怎么画出“施工图”,
我们召集了政文部副主任
和几位时政报道的“主笔”
进行了讨论,
集思广益。
最终讨论决定:
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为切入点,
以深圳为主,
兼顾珠海、汕头、厦门,
共写三篇报道,
每篇3000字内。
第一篇
围绕“特区如何‘特’”进行。
主要就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
在哪些方面“闯”了、
“特”在哪里,
闯的领域和过程、
破除阻力的情况等,
以及经济特区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
贡献了哪些宝贵经验。
第一篇主要着眼于“过去”。
第二篇
围绕“特区如何‘牛’”进行。
梳理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的
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和面貌变化。
第二篇主要着眼于“现在”。
2020年8月26日要闻A5版
第三篇
围绕“特区未来怎么干”进行。
因应“经济特区不仅要
继续办下去,
而且要办得更好、
办出水平”的时代要求,
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实现经济特区再出发。
第三篇主要着眼于“未来”。
2020年8月28日要闻A5版
最终,
首篇稿件
《走过40年,
经济特区如何“特”?》
于8月25日
要闻头版刊出,
第二篇稿件
《“三个第一”
深圳不惑的密码》
于8月26日
要闻A5版刊出,
第三篇稿件
《奋进的经济特区
创出特色改革路》
于8月28日
要闻A5版刊出。
三篇报道从整体上谋篇,
既单独成篇又环环紧构,
从“过去”到“现在”
再到“未来”,
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在具体的写法上,
传统的成就叙事模式
往往具有表达形式单一、
内容可读性较弱等问题。
如何写好
《羊晚政见·读特观》中
关于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的文章?
有没有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
成功报道范本?
荣获第二十九届
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
新华社长篇通讯
《关键抉择,必由之路——
献给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是一个比较成功的、
可读性强的成就报道范文。
该文以“路”为意象,
以跨越之路、
引领之路、
创造之路、
共赢之路、
复兴之路为写作框架,
把40年辉煌成就
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党的引领与人民创造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40年探索历程
与新时代接续奋斗的关系
勾连成篇,
既大气磅礴,
又深入浅出,
生动展示了40年恢宏历程,
写出了40年的
历史感、时代感。
该文是一篇成就报道佳作,
值得广大时政记者学习。
所以第一篇
《走过40年,
经济特区如何“特”?》
实际上
也参照了上述这种
写作样式,
首先将经济特区建立40年
置于历史的坐标中审视,
突出历史感。
报道通过将历史事件
进行对比,
凸显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取得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通过伶仃洋海域
见证的昔日屈辱
(抗元名将文天祥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感叹
和鸦片战争英国的入侵)
与今日荣光
(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的对比,
写出这种历史沧桑感。
羊城派推出三篇《羊晚政见·读特观》
其次是将
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置于时代的坐标中,
突出时代感、使命感。
三篇报道写出了
新时代经济特区
该如何传承历史基因,
如何继续走好
“特”这条路,
突出了新时代
赋予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此外,
《羊晚政见·读特观》
三篇报道中
还大量运用排比、
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
和写作手法,
力求使严肃的时政报道
“活泼”一点,
增强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