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出侨乡救亡图存 办报刊传播先声

来源:金羊网 作者:邓琼 发表时间:2018-11-21 06:37
金羊网  作者:邓琼  2018-11-21
几度荣枯更替,任通讯方式变化万端,《新宁杂志》至今仍以纸质的馨香、以侨乡特有的魅力,慰藉着五洲四海的华侨乡亲。
邝其照晚年定居于广州聚龙村 金羊网记者 周巍 摄

金羊网记者 邓琼

侨乡觅踪下集

台山市台城环城南后街38号,外侨局大楼4楼,《新宁杂志》编辑部一如既往地忙碌。新一期杂志出街,大家正忙着将其中的大多数邮递海外。

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侨刊,到明年就整整110年了。几度荣枯更替,任通讯方式变化万端,《新宁杂志》至今仍以纸质的馨香、以侨乡特有的魅力,慰藉着五洲四海的华侨乡亲。

与这本小小杂志相伴随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华侨及侨乡知识分子以兴办报刊为依托,传播先声、推动社会的风云事迹。

弄潮开山

《新宁杂志》创办于1909年的台山,是家乡人办给出洋子弟们看的刊物。实际上,此前半个多世纪,从侨乡走出去的华侨及知识分子早已弄潮开山,创下了中国人报业史上的数个“第一”。

1856年12月,在美国加州进入金矿区的门户小镇萨克拉门托,开平华侨司徒源创办了《沙架免度新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报。

转过年来,祖籍新会而出生于马六甲、又客居过广州的伍廷芳,和友人在香港办起《香港中外新报》。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纸,它从一张小小的船头货价纸起家,行销省港澳61年,最多时发行逾万份。

1872年,在伍廷芳等人鼓励下,同是新会籍、活跃于香港报界的陈霭亭创办了《华字日报》,强调新闻应“至新至真”,在言论上更突出中国人的意识。此后一纸风行南粤,一直存续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华字日报》还广聘特约撰述员,其中就包括1912年创办新会当地第一份报纸《新会醒报》的何琴樵、施见三,足见新报新知如星火燎原,从海外到本埠,广启民智,移风易俗。

启蒙民众

1874年6月间,46岁的广东香山人、耶鲁首位中国毕业生容闳短暂回国,他所倡议并开启的幼童官费赴美留学计划已进行到第三批。繁忙的公务之余,容闳和两位香山同乡唐廷枢、郑观应等一起创办了上海首家报纸《汇报》,报业成为他在倡导留学、采办洋务同时兼顾的又一要务。

在容闳的助手当中,还有一位来自侨乡台山的书生邝其照,也是后来第四批留美幼童的领队。12年后,他回到岭南定居广州,创办了《广报》,以传播西学新知、伸张社会正义为念。虽因受到官府压力,一度改名为《中西日报》,但其又成为孙中山宣传民主革命、领导广州起义的舆论阵地,声名大噪,除了分销点遍及国内侨乡与上海等大城市,还在东南亚诸国广有市场。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这场国人办报的高潮中,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侨乡知识分子,乘洋务运动的改革风潮提笔而起、以报为业,冀以现代观念启蒙民众。同时,他们也为民众发声、知识分子报效社会找到了新的阵地。

传播思想

直到20世纪中叶,海内外代表先进思想观念的华侨报纸层出不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发出自己坚定的声音。

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为有功之人与机构颁发过旌义状,1910年创刊于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得到了“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的优等旌义状殊荣。办报的一班广东四邑华侨,以反对帝制、追求共和为己任,直到抗战期间财务拮据,仍由总经理个人垫支增出《抗战画报》以免费赠阅,唤起海外华人全民抗战的决心。

1940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三周年纪念日之时,《美洲华侨日报》在纽约创刊,提醒全体华人勿忘国耻。主要创办人唐明照(祖籍恩平)、梅参天(祖籍台山)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业水准,在上世纪40年代逐步形成了维护华侨正当权益、团结抗日、反对内战的办报宗旨。1941年“皖南事变”后,《美洲华侨日报》率先揭露事实真相,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战,还与其他侨报联合发表“十报宣言”,强烈震撼了整个北美侨界,从此影响日增,不少华侨儿女就是通过阅读该报,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参加救亡图存的进程。

岭南,既是中国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实践,乃至改革开放的先导地区,又是中国近代报刊、报人最重要的发源地和最繁荣的出产地,二者相生相成,又都与侨乡、华侨密不可分。

1895年,康有为先生就曾写道:“……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而今“侨乡觅踪”三篇,以华侨筑铁路始,至侨乡知识分子办报作结,足可见中国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中,硬件、软件的突进皆有赖于“侨”这个最先拥抱异质文化的群体。

推陈出新,不知华侨者,不足以语广东。

访谈

侨乡杰出报人 文化贡献远播今昔

倪俊明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近代华侨报刊大系》主编

金羊网:在近代史上,广东的侨乡为什么报刊业往往特别发达?

倪俊明:19世纪后半期,随着海外华侨社会的发展,华侨报刊事业兴盛起来,广东华侨在美洲、东南亚一带创办了大量的报纸,风靡一时。如辛亥革命时期,由中山华侨办的海外华文报纸就有30多家,台山华侨在美国、加拿大、古巴、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办的报纸也有19家。因为大量海外华侨思念故土,需要了解家乡的情况;而侨乡父老牵挂海外游子,也想了解侨居地的情况。所以,报刊作为当时的主要公共传播媒介,就成了联系侨乡与海外华侨、双向获取公共信息的重要渠道。华侨既是侨乡报刊的受众读者,也是重要的供稿者、活动资金和出版发行的支持者。

金羊网:如何评价华侨及侨乡知识分子所投身的报业,对中国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所起的作用?

倪俊明:20世纪初,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报刊作为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职责,而华侨报刊更以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广东最早的两份侨刊《香山旬报》和《新宁杂志》为例,它们在辛亥革命前后,刊发了大量的新闻、时评和论说,一方面鼓吹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振兴实业、发展经济,革新教育、注重卫生,改良吏治、实行地方自治。同时,还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派在海内外的活动,讴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辛亥革命志士,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当时的侨刊所报道:“黑夜行人,方针莫辩,醉夫梦里,感觉全无。其为我香山前此一般社会之现象乎。醉梦之中一声雷,长夜漫漫初晓日,则我《香山旬报》之出现也。”可见其振聋发聩之功。

金羊网:像梁启超、容闳、伍廷芳、邝其照等在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人,都出身侨乡、亲身办报,而文化贡献远播今昔。

倪俊明:是的,由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侨乡得风气之先,在近代史乃至现当代涌现出一批杰出报人,而他们得眼界先开、言论彰著之便,又在诸多方面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梁启超先生为例,他一生除了主办过《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重要报刊外,也是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他还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并提倡资产阶级“新史学”,学术贡献和文化贡献都相当杰出。

部分从广东侨乡走出的报人

黄遵宪(梅县),创办《时务报》(1896)

伍盘照(台山),创办美国《中西日报》(1900)

陈少白(新会),创办香港《中国日报》(1900)

杨源(梅县),创办汕头《岭东日报》(1902)

陈弼臣(潮阳),创办泰国英文《盘谷商报》(1950)

李成俊(新会),创办《澳门日报》(1958)

林一厂(梅县),学者、曾任汕头《中华新报》总编辑

杜国庠(澄海),学者,曾任《红旗日报》、香港《大公报》编辑,重庆《自由导报》总编辑

刘思慕(新会),曾任香港《华商报》总编辑

吴冷西(新会),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

谭文瑞(新会),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吴有恒(恩平),作家,曾任《羊城晚报》总编辑

秦牧(澄海),作家,曾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许实(开平),曾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羊城晚报》总编辑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