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肩挑手推建库开河 30万湛江民众“徒手”改变苦旱命运

来源:金羊网 作者:袁增伟、全良波 发表时间:2019-07-25 07:37
金羊网  作者:袁增伟、全良波  2019-07-25
鹤地水库仍是数百万湛江人的“大水缸”,通过雷州青年运河灌渠,用生命之水滋润着湛江大地。

上图:在截流的关键时刻,2000名青年跳入水中,用身躯阻挡河流冲击

下图:如今,青年运河灌溉着万亩良田,哺育出一方生机万物

61年前,30万劳动大军用锄头铁锹、扁担牛车建成湛江人的“大水缸”,改变雷州半岛苦旱命运

文/金羊网记者  袁增伟 全良波  图/李家山

横跨粤桂两省区的湛江鹤地水库,素有“人造海”之称。

登上鹤地水库的青年亭远望,但见水天相连,浩瀚一片,这可不是自然伟力之结果,而是六十年前湛江人民肩挑背负造出来的。在它建成不久后,郭沫若来考察,不禁以诗颂之:“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俯瞰群陵变洲岛,青年亭上足超然。”

61年前,30万湛江民众在鹤地截江筑库,一举解决了雷州半岛千百年来淡水短缺的大问题。如今,鹤地水库仍是数百万湛江人的“大水缸”,通过雷州青年运河灌渠,用生命之水滋润着湛江大地。

苦旱久矣

雷州半岛自远古以来就是干旱的重灾区。

炎荒酷热,旱魔肆虐,十种九不收,祖祖辈辈常年以番薯充饥。要是遇上大旱灾,草根树皮啃尽也难以度荒。赤地千里,不毛之地成了雷州半岛的代名词。

为了让百姓告别苦旱折磨,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决定建设青年运河工程,即拦腰斩断九洲江,筑起特大型鹤地水库,建设与之相配套的青年运河总干渠和分流渠道,根治雷州半岛的旱患。

湛江地委在省里的支持下,当年迅速成立“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由时任地委书记的孟宪德兼委员会主任,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勇兼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受益的廉江、遂溪、海康、吴川和湛江市郊区分别由县长或县委书记担任县(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省水利厅派出以设计院工程师何多基为首的20余名工程技术干部到现场设计和指导施工。

兴建运河的消息传开后,雷州大地各级干部群众齐动员,迅速掀起运河建设高潮。广大青壮年更是纷纷报名,采取“四自”办法参加运河建设,他们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带铺盖、自筹资金,将青春无怨无悔奉献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鹤地水库土方工程建设靠群众手推运石

全民动员

青年运河工程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计划建设蓄水量10.3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和开凿174公里的青年运河。拦截九洲江筑坝建水库在廉江河唇镇鹤地村,故叫鹤地水库;运河工程艰巨,重任交由青年群众完成,故命名为青年运河。

鹤地水库是运河最重要且最艰巨的工程,库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跨广东廉江、化州和广西博白、陆川四县。封江建库涉及搬迁的人口超4万人,淹没耕地8万多亩。

搬迁安置工作非常顺利。廉江石角曲江社321名代表联名写信给县委,要当搬迁工作的先锋。负责接收安置曲江村民的河堤海陆社,表态要当安置工作的模范,献出最好的土地、最好的位置……庞大复杂的搬迁工作,从1958年4月8日动员开始,到1959年10月,仅一年半时间就基本结束。

1958年6月10日,鹤地水库正式开工。廉江、遂溪、海康、湛江郊区等7个县区16万民工参加建设,到运河建设高峰时,参与人数高达30万。

16万民工参加鹤地水库建设

『徒手』建坝

和如今工程机械化不同,60多年前,水库建设主要依靠的是锄头、簸箕、拉车、扁担。

今年82岁的遂溪县市民梁仪是鹤地水库的建设者之一,对当年的建设情况仍记忆犹新。

“一人带着一把锄头,一点粮食,一块床板,就赶到鹤地村了。”梁仪说,当时参与建设的群众参照部队做法,以团、营、连为单位,在工地旁搭起工棚住下来,带来的床板直接铺在地上就是一张床。

当时,工地上很少有推土机,土方工程几乎全靠牛车拉松、群众肩挑手推。普通农民挑着的家什,几乎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家当。特别是耕牛,一个生产小队只有几头。但整个工程却先后投入耕牛7000多头,牛车达3万辆。运土送石,牛车是最具容量的运输工具,但耕牛有限。由此,工地上出现了各种小创新,其中“牛拉列车”最受追捧。人们把车厢做小,串连成列,由一到两头牛同时拉动5—8个装箱,犹如列车行进。牛因此备受农民珍爱、呵护。为防太阳暴晒,农民们疼爱地为每头牛编织披上柔软透气的“牛衣”。以至现在,雷州半岛的一些村民仍不吃牛肉。人们在奋斗创业中与鞠躬尽瘁的耕牛结下的深情,铭刻于心。

建库开河的日子里,30多万劳动大军一样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盐送稀饭当主食,手捧河水解口渴;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三天一突击,五天大战役”的劳动竞赛是家常便饭。大家不畏艰险,斗志高昂,父子上阵,夫妇同往,老幼齐争上工地的例子到处都是。

年轻姑娘何珍就是其中一个。在施工中不小心受伤,她悄悄解下头布包扎,继续点炮,直到鲜血渗出裤面才被架走。有一次水坝出险情,她发现坝底有窟窿,凭着熟练的水性,她奋不顾身地背起近百斤重的石块潜到水底堵住窟窿……

鹤地水库的重要工程之一是截流九洲江。梁仪说,当时九洲江水流流速达每秒7.7立方米,土石投下去立即被冲走。1958年12月16日,工程指挥部下达截流命令,顷刻,千万个沙包堆叠,直挡急流;同时,2000名青年手拉手排成人墙,河水让路。经过14小时奋斗,鹤地水库截流成功,确保大坝顺利建起来。

旱年增产

千淘万漉虽辛苦,事经磨难始终成。仅一年多时间,1959年9月,鹤地水库就基本建成,总库容11.5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8.76亿立方米,成为广东省最大的“人造海”。青年运河也于1960年建成,总长达5000多公里。

据统计,为了建设青年运河工程,30万湛江人民用双手完成的土方就有6583.4万立方米,石方70.4万立方米,这些土石铺一条1米宽10厘米高的路,可绕地球16.6圈。

1958年,工程指挥部荣获国务院“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1960年5月14日,鹤地水库首次向青年运河放水春耕。从此,雷州半岛158万亩土地实现自流灌溉,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历史。1963年,雷州半岛出现特大旱情,从上年秋季起连续8个月未下过透雨,由于鹤地水库发挥了重大作用,120万亩稻田按时插下秧,早造增产粮食近亿斤。

“自从鹤地水库建好后,再也没有旱灾了。”梁仪告诉记者。

如今,一座巨大的青年运河群英雕塑耸立鹤地水库大坝旁。人们手拿扁担、肩扛锄头、高举铁锹,展示出当年建库开河劳动者同心协力气壮山河的奋发形象。雕塑右侧是“运河群英万寿墙”,共有建库开河者11826个亲笔签名。

访谈

苏培英——参与鹤地水库建设的职工代表,曾到北京参与建国十周年典礼

拿着扁担竹筐 就赶去修水库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湛江人民靠着双手和毅力克服万千困难

羊城晚报:群众是如何响应修建鹤地水库号召?

苏培英:1960年前,在廉江安铺镇,有一句很形象生动的话“嫁女先看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水井或者水井干涸,便没有人愿意将女嫁过去。水超越粮食成为衡量生活的第一标准,可见过去当地干旱有多严重。湛江地委决定修建鹤地水库后,大家都踊跃参加。当时,我就带着一条扁担、两个竹筐,装着些许粮食就出发了。沿路上都是赶去鹤地村的群众,大家装备都差不多,仅有个别人有手推车。早上从安铺出发,走了一整天,到下午5点多才到水库工地。过去大家都是被“旱”怕了、“饿”怕了。参加修建水库,虽然生活很艰难,但大家都干劲十足。

羊城晚报:工程是如何克服没有大型机械这一难题的?

苏培英:那时工程几乎全靠人力和土方法,工地上见得最多的还是手推车和板车。这些车子的车轮都是木头制作的,还经常损坏。到了后期,连床板都被借用去制造手推车。干活时,平均两个人一辆手推车。每辆车拉的土方都有几百斤重,一天下来要拉上百个来回。为了抢时间,大家两班倒,一干就是12个小时,中间吃一顿饭。修建运河时,不分大小,不分领导,越是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越是带头干,拉的板车越重。人人比干劲、比风格、比贡献,处处是竞赛,工程进度不断在加快。

羊城晚报:生活上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

苏培英:群众自带的大米很快就吃完了,在工地基本都是吃番薯,根本吃不饱。饿了,大家就系紧裤腰带坚持到饭点。后来,番薯也逐渐没有了,海康县又贡献不少番薯干,大家又把番薯干当主食。当时住的都是自搭的工棚,男女各分一头。晚上回到工棚里,因为实在太累,倒头就睡,也不觉得饿。地委的领导,还有各个县的书记等都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干活。可以说,大家都想着早点修建好工程,未来不用再过这种苦日子。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都是靠一股意志克服。在我印象中,修建鹤地水库成为当时湛江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象征。

鹤地水库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链接

水库已成风景区

九洲江属粤桂跨界河流,发源于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流经湛江市廉江出海,全长162公里,其中湛江境内89公里。鹤地水库是九洲江中游截流兴建的大型水库,坝址位于湛江市廉江河唇镇,库区跨越广西陆川县与博白县。

鹤地水库库中有小岛100多个,这是昔日的山陵被水分割、包围,形成的一个个“洲岛”,状若仙女撒落的花瓣,在水面上点点漂浮,优雅清静。2016年9月,鹤地水库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如今,鹤地水库风景区融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水源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不仅是湛江人重要饮用水源,更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曾先后到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现场视察,并留下许多宝贵的题词和诗篇。1960年2月,邓小平欣然为“雷州青年运河”题名。

本期由湛江市政协协办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