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侨乡薪火传 活力特区迎头赶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来到了改革开放后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当地市民群众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王漫琪(除署名外)
秋高暖阳,金风送爽,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羊城晚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一路回访,感受到汕头市民群众的高涨热情,人们对汕头经济特区40年再出发的建设信心正在这片粤东大地上奔涌沸腾,大家纷纷表示,将上下一心延续侨乡血脉、根植潮商基因,建设出一个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百载商埠焕发全新活力
自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文化历史,均浓缩在位于小公园永平路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汕头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在这座独具一格的三层欧陆建筑风格大楼内,汕头开埠的历史脉络、重要意义,以及汕头开埠以后给当地带来的繁荣气象完整再现。
“真没想到是我亲自将总书记迎进开埠陈列馆。”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90后讲解员黄少彦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自豪喜悦。当天,黄少彦全神贯注地讲解,总书记认真地听、认真地浏览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并不时地提问,与黄少彦进行互动。黄少彦表示,总书记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去讲好汕头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真是振奋人心!”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如强动情地告诉记者,“我们将谨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和关怀指导,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深入,把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打造成汕头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所在的小公园开埠区已成为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作为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开埠区之一,小公园开埠区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建筑,呈环形放射状格局的街道上,建有大片骑楼群。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便是沿着汕头市小公园的骑楼两侧街道,步行察看开埠区街区人文历史风貌,当地群众和游客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争相围拢上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也祝大家生活愉快、健康幸福。
说起当日现场的热烈场景,汕头市民王女士时隔两日仍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当天现场的市民都激动万分、深受鼓舞,总书记也很亲切地向我们招手,在讲话中我能感受到总书记对华侨文化历史的感情、对汕头寄予的厚望,我们都深受感动。”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沈文嘉 摄
鉴往知来做好“侨”文章
从开埠文化陈列馆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侨批文物馆,这座与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对望的,便是全国第一个侨批文物馆,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在馆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一件件浓缩了上百年华侨史的“侨批”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据当日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侨批文物馆的老馆长林庆熙回忆,总书记在参观时曾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对此林庆熙表示,侨批文物馆12万封侨批文物,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华侨华人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故事。“我将以侨批的历史告诉大家,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以诚信为本,完善我们的信用体系,让信用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林庆熙说。
侨批展品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诉说着异乡游子的思念情,也见证了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潮汕先民守信重义的美德,如今,侨批、批局、水客等已成为历史,但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心系桑梓的侨批文化永不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当日,在现场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汕头侨文化促进会会长蔡佳蓉,对总书记提到的侨文化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华侨、侨乡特色与文化,并充分肯定了侨胞、侨领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巨大贡献!作为一个侨务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大受启发,今后一定要带好侨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向海内外侨胞、世界朋友,讲好侨的故事,讲好汕头特区建设的故事。特别是汕头全民喜迎亚青会之际,我们更加着力打好侨牌,让亚青会取得圆满成功!”
陈克湛(右)捐赠“猪仔钱”给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受访者供图)
华侨文化引发强烈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侨批文物馆调研时,参观了一批珍贵的侨批文物,其中一种名为 “猪仔钱”的展品甚为特别,不同于其他侨批藏品。它们是陶瓷所制,每一块硬币大小、色彩形状各异,上面刻着“长乐”“明合公司”等不同字样,这背后记载着一段重要的华侨历史。
15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批“猪仔钱”的捐赠者——新加坡知名画家、收藏家陈克湛。陈克湛是赫赫有名的东南亚潮籍华侨陈慈黉家族的后人,他于2016年担任新加坡“潮州节”的文化顾问时,举办了首次侨批展览,从新加坡民间征集展示了近百封侨批,其中一部分是特邀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前往参展,当时的侨批展在新加坡华人圈里轰动一时。
2017年11月3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研究会成立前夕,陈克湛千里迢迢回到家乡汕头,给汕头侨批文物馆送来多枚珍藏经年的“猪仔钱”,填补了侨批文物馆文物收藏的一大空白。
据了解,“猪仔钱”是一种非官方的瓷质流通代用币,出自民间、用在民间。18世纪,大量华人被拐骗、掳掠在外充当苦力,这些“契约华工”也被称为“猪仔”,雇主付给华工低廉的工资多以物品代替现款,有时也支付“猪仔钱”,但这种钱币并非实用货币,它只能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山企业中流通。一枚枚陶制的猪仔钱,是一滴滴血汗换来的,猪仔钱成为南洋早期华工辛酸历史的见证。
为何捐赠“猪仔钱”?陈克湛说:因为“猪仔钱”使用的特殊属性,很少流出国外,我希望能让家乡人了解到我们华侨先人们在南洋艰苦奋斗的真实生活史。
“我的父亲成长于家乡汕头澄海,每当提起家乡,我和父亲的区别就在于:我说‘去中国’,他说‘回中国’。”1979年,20岁的陈克湛来中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他特别抽出两天时间,从广州赶回汕头澄海寻根,这是他首次回家乡。“习近平主席最近在汕头关于华侨文化的讲话,我第一时间就看到视频了,非常亲切,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想起父亲对我的叮嘱:一定不能忘本,忘记我们的根在何处。所以一定要回家乡,把老家建设得更美好!”陈克湛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