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广东>岭南风采

【岭南文史】百载商埠向海而生 华侨爱乡兴学惠民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发表时间:2020-11-20 06:08
分享到

樟林古港停靠着红头船 陈史 摄

汕头开埠160年,以侨为桥连接世界,展现粤东明珠魅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今年是汕头开埠160周年。自开埠以来,这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城市,由鸦片战争后的被动开放,到新中国成立走上自主之路、建立经济特区迎来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其发展命脉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

近日,一场由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汕头举行,将回顾与梳理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的历史。

侨批纸短情长

“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1935年谢雪影在《潮梅现象》一书中,寥寥几字,道出侨批之于潮汕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当年被迫到海外谋生创业的华侨来说,把赚到的钱寄回家里,改善家人生活、促进家乡发展是最朴素的目的,所以寄侨批就成了这些华侨心中的信仰与寄托。“批”在潮汕话中指“信”,而侨批则是一种书信与汇票的混合体。

这些被视为侨乡经济和情感输血管的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和客家地区以及福建一些地区,数量在19万件左右,其中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有近12万件。

侨批文化的背后也体现了汕头口岸开埠的创业历史。史料记载,汕头埠本是一片汪洋大海,至明嘉靖年间方始成陆。查阅现存潮汕方志,涉及外贸、潮商较早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据明万历二年(1574年)脱稿的《东里志》记载:“富商得以逡巡海道,与夷人交通,夷人亦得扬帆万里,与中国关市……”然而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林伦伦认为,潮汕海外移民真正从量变到质变,应是在晚清到民国时期。侨批以及大量华侨回乡捐资兴学等,成为推动当时社会教育及人才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签订,汕头开放为通商口岸,并成为沟通海外与整个韩江流域的枢纽港。随后的几十年间,从侨批馆到邮政所的设立,从钱庄到银行的建设……汕头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转型。伴随开埠,汕头的华侨群体愈发壮大。而侨批正是在现代邮政成立以前,一度成为特殊的历史主角,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近12万件侨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华侨捐资兴学

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春声看来,华侨商人在汕头的城市近代成长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力又通过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完成了整个韩江流域侨乡特质的形塑。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

“哪里的房子最漂亮,哪里就是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建设的学校。”这句看似武断的言论,一度是当地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据林伦伦、李宏新所著《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一书所考,改革开放至今,包括曾经存在而今已撤并整合的,位于今汕头市6区1县的接受侨资捐助的中小学(包括职中)约420所左右,幼儿园不少于20所,全日制高等院校2所。

林伦伦指出,汕头华侨捐资兴学的分布广泛且平衡,不少捐资者都是几代人接力。如澄海有德小学由李氏先人创始于1904年,百年来,校舍几成危房,学校数度更名,但只要条件允许,远隔重洋的李氏族人必“风雨兼程,返乡谋求重建”。

令人动容的,还有与返乡创建濠江区葛洲学校的兄长张恭良共同致力于家乡慈善公益的张恭荣先生,其留下临终嘱言:归葬乡里。理由是“有了我在家乡的坟墓,子孙才会每年回乡‘相巡’(回乡祭祖)。”在此精神激励下,“葛洲张家”成为当地有名的慈善家族,后人均继承遗志,迄今薪火相传。

“汕头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不仅源于潮汕地区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熏陶与读书家风的传承,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华侨的支持,华侨对近现代潮汕的教育及人才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林伦伦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潮商群体的低调在捐资兴学上亦如是体现。不少捐资人均不愿留名,署名“一个不留姓名的华侨”“一个泰国华侨”等捐巨资者,大有其人。

小公园历史街区现状 陈史 摄

小公园旧照 汕头市文联提供

城市样貌巨变

自1860年开埠后,外国人大批涌入,汕头一时迎来多达15个国家同时派驻领事,城市百业及样貌也由此发生巨变。

近期出版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系列丛书》之《看领事馆·洋行》以及《看建筑艺术》,用一张张历史照片还原了开埠初期汕头的模样。

《看建筑艺术》主编、乡土建筑研究者蔡海松认为,汕头开埠后,使馆、洋行、教会最先进驻,带来了新的技术及西洋的一些表现形式,形成了小公园及外马路一幢幢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一道嵌入汕头城市的独特风景。

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最佳见证、当年最繁华的商贸之地,漫步如今的小公园开埠区,于斑驳的老房子中,仍依稀可辨往日之精致,甚至酒楼茶肆、商铺名号仍可辨认。经修缮、活化的小公园,也成为汕头人文景观的“网红”地标,其周边汇集了许多知名的建筑和展馆,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外马路邮电局大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南生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等。据了解,今年汕头小公园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一个月共吸引了近百万客流。

由谢湜、陈嘉顺、欧阳琳浩等主编的《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汇集了38种与汕头相关的疆域图及近代地图,时间上起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于1948年,再现了传世汕头城市老地图的全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谢湜教授表示,编纂该地图集对于充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保育均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公众更多地领略到老建筑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和思考。据悉,谢湜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欧阳琳浩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了小公园数字化地图,推动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工作。

做好新“侨”文章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志》中写道:“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夏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华侨对于潮汕侨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亦表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汕头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林伦伦建议,首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和面对新一代华侨。早在汕头华侨经济试验区成立之初,林伦伦就曾提出要改写“侨”的概念——过去是老华侨,现在是华人。

他认为,需要瞄准新时代“新华侨”的需求,帮助他们进行文化上的双重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软环境,完善投资服务措施,争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同样持此观点。

林伦伦特别提到,在当前海外华人社会已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更要重视侨乡文化资源的保育,“把侨乡的旅游搞好将是一个好的着力点,新生代华人回来后不仅要去看小公园,可能会落脚到他们爷爷奶奶所在的那条村”。

对话

读书好学重乡情

潮汕侨乡有其独特底色,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质

林伦伦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

羊城晚报:说起侨乡的地域文化符号,碉楼能够代表开平,温泉能代表恩平……最能代表汕头的是什么?

林伦伦:小公园、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展示馆、海关博物馆……这些都是汕头开埠以来历史的集中展示,是了解汕头的必到之处。但真正能代表潮汕侨乡的,是侨乡的侨宅。潮汕拥有众多富庶的侨乡,它们是近代中国富饶乡村的集中展现。以“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为例,其建筑规模远超著名的乔家大院。类似的还有澄海后沟村、樟林古港南盛里古村、潮州龙湖古寨等。

只有深入触摸侨乡建筑之后,才能体会到华侨对整个潮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呼吁大家来汕头时,别光看小公园、四大馆,要进村、要走进侨乡。同时,汕头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将侨乡旅游线路化,让游客体验到真实有特色的潮汕侨乡生活。

羊城晚报:广东知名侨乡不止一处,和江门五邑等其他侨乡相比,汕头有哪些独特底色?

林伦伦:读书好学是潮汕侨乡最突出的底色。此外,潮汕地区对于侨经济的依赖性更加典型。不光表现在海洋文化背景时期的侨批。实际上,自明清开始,潮汕地区靠的就是“外来经济”,从过去远赴东南亚各国,到如今分散在全国各地,潮汕亲友在外挣钱会源源不断输送回来,这一特殊的经济收入模式从未改变。恰因如此,潮汕人真实的幸福指数很难通过GDP数值来衡量。

羊城晚报:身为潮汕籍的学者,你如何理解潮汕人身上的文化特质?你认为形成该特质的根源是什么?

林伦伦:整个岭东地区素来重视教育,包括生活在这里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岭东的读书风气不仅不逊于珠三角,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超越了广府人。这一风气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受当地华侨文化乃至海洋文化的影响。基于对好学之风的传承,潮汕人至今仍旧秉承着独特的人文性格,给人以斯文、热情、礼貌的印象。

通过将潮汕人分为下述四个群体,更可集中展现潮人力求精致的文化特质:一是潮商,知名的如李嘉诚、马化腾;二是潮儒,即以饶宗颐、陈平原等为代表的读书人;三是潮籍大师,包括各类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农业社会时的潮汕老农;四是吃苦耐劳的潮汕姿娘。这四类群体凡事均追求做到最好,思虑周密、礼数周全。撇开人群,从精美气派的潮汕老厝到粗菜精做的潮州菜、冲泡讲究的工夫茶,亦不难看出潮人崇尚精致的独特追求。

延伸

汕头孔庙

在记述汕头华侨爱国之举的史卷中,有一座近百岁的孔庙,至今仍是众人关切的话题所在。

这座位于汕头市中山路68号附近的孔庙,是汕头开埠后建起的唯一一座孔庙,承载着不少老潮汕人的记忆。据悉,1926年,由杨缵文、廖正兴等爱国侨领捐资,在当时的汕头市郊“崎碌”(现称“陵海”)兴建孔庙及附设学校。该孔庙有着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殿前建有莲花池,庙中立有孔子像。孔庙建成后,居民常来瞻仰礼敬,民俗作用之下,许多百姓亦将其当成了趋吉避凶的神明祭拜之所,香火日盛。

岁月更替,沧桑变幻中,孔庙的主体建筑后被改造为双层仿苏式建筑的黄色小楼,当年的莲花池、孔子像均不复见。但原有歇山顶式屋脊仍得以保留,周边“孔庙坪”“孔庙直巷”“孔庙后一巷”“孔庙后六巷”等地名和街巷名也依然留存。

有专家认为,在近现代中国百余个通商口岸中,汕头孔庙是少有在开埠后兴建的正规孔庙,其意义特殊。近年汕头民间亦时有重光孔庙之呼声。据了解,有关部门目前正计划保护修复孔庙。

(本期由汕头市政协协办,特此致谢)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试驾奥迪Q3轿跑:“凌”力十足

  • 全系标配车联网,新增1.2T动力版本 宝来2021年型正式上市 2020-12-01
  • 9.99万元起售价,全新第三代奔腾B70上市 2020-11-29
  • 感受“e”魅力 丰田中国举行EV试驾体验活动 2020-11-27
  • 2020广州国际车展:此时买车,选择更多! 2020-11-26
  • 2020广州国际车展:快看这些炫酷车型 2020-11-26
  • 试驾吉利星瑞:家轿颠覆者 2020-11-25
  • 哪吒汽车全新概念车Eureka 03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2020-11-25
  • 华晨雷诺金杯海狮王正式上市 两大系列售价8.49万起 2020-11-25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探索商显新未来,联想智慧大屏邀您共赴ISVE 2020-12-01
  • 5G新动向:“五机“协同将成为工业智能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2020-11-27
  • 2020世界5G大会:5G技术将带来更多智慧型创新应用 2020-11-27
  • 新媒股份启用全新品牌“喜粤TV” 2020-11-27
  • 全球市场销量占有率超90%!TCL 全面展示“Mini LED”技术产品实力 2020-11-27
  • 中国移动:5G基站超过38.5万个,5G 套餐用户超1.3亿户 2020-11-20
  • 2020咪咕盛典系列启幕:5G黑科技新玩法曝光 2020-11-20
  • 聚焦“通信+互联网”中移互联网亮相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2020-11-20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在北京开幕 2020-11-24
  • “广东连环画之父”洪斯文创粤剧连环画推广粤剧 2020-11-17
  • 叶嘉莹找到了三千年前为她写的诗 2020-11-16
  • 豫剧《石壕吏》上演 传统文化成戏曲创新之源 2020-11-16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沪开幕 2020-11-11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闭幕 广州粤剧院首秀 2020-11-11
  • “这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日子”—— 一个上海医学生半世纪前在大西北的峥嵘岁月 2020-11-09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金羊图库
  • 泰国南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造成多人死亡
  • 英国一废水处理厂发生爆炸 化工罐罐顶破损
  • 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场馆“冰菱花”色彩斑斓
  • 禁飞20个月后 波音737MAX飞机首次载客复飞
  • 韩国高考疫情中启动 考生数创历史最低
  • 为方便行动不便者 雅典卫城新建电梯
  • 美国加州山火再起 火光映红夜空
  • 嫦娥五号上升器进入预定轨道 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突发!广州天河棠德西路今早发生地陷
2020-12-04 09:27:37
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本月举行 国际样品环境会议首次落户我国
2020-12-04 07:10:44
文博界又一重要文物大展亮相 “三城记”讲述大湾区历史
2020-12-04 06:55:43
广东“优秀剧作选”戏曲部分出版
2020-12-04 06:43:21
花开惠州 文种西湖
2020-12-04 06:26:2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岭南文史】百载商埠向海而生 华侨爱乡兴学惠民
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2020-11-20
华侨商人在汕头的城市近代成长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力又通过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完成了整个韩江流域侨乡特质的形...

樟林古港停靠着红头船 陈史 摄

汕头开埠160年,以侨为桥连接世界,展现粤东明珠魅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今年是汕头开埠160周年。自开埠以来,这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城市,由鸦片战争后的被动开放,到新中国成立走上自主之路、建立经济特区迎来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其发展命脉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

近日,一场由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汕头举行,将回顾与梳理汕头开埠与城市发展的历史。

侨批纸短情长

“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1935年谢雪影在《潮梅现象》一书中,寥寥几字,道出侨批之于潮汕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当年被迫到海外谋生创业的华侨来说,把赚到的钱寄回家里,改善家人生活、促进家乡发展是最朴素的目的,所以寄侨批就成了这些华侨心中的信仰与寄托。“批”在潮汕话中指“信”,而侨批则是一种书信与汇票的混合体。

这些被视为侨乡经济和情感输血管的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和客家地区以及福建一些地区,数量在19万件左右,其中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有近12万件。

侨批文化的背后也体现了汕头口岸开埠的创业历史。史料记载,汕头埠本是一片汪洋大海,至明嘉靖年间方始成陆。查阅现存潮汕方志,涉及外贸、潮商较早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据明万历二年(1574年)脱稿的《东里志》记载:“富商得以逡巡海道,与夷人交通,夷人亦得扬帆万里,与中国关市……”然而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林伦伦认为,潮汕海外移民真正从量变到质变,应是在晚清到民国时期。侨批以及大量华侨回乡捐资兴学等,成为推动当时社会教育及人才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签订,汕头开放为通商口岸,并成为沟通海外与整个韩江流域的枢纽港。随后的几十年间,从侨批馆到邮政所的设立,从钱庄到银行的建设……汕头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转型。伴随开埠,汕头的华侨群体愈发壮大。而侨批正是在现代邮政成立以前,一度成为特殊的历史主角,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近12万件侨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华侨捐资兴学

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春声看来,华侨商人在汕头的城市近代成长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力又通过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完成了整个韩江流域侨乡特质的形塑。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

“哪里的房子最漂亮,哪里就是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建设的学校。”这句看似武断的言论,一度是当地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据林伦伦、李宏新所著《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一书所考,改革开放至今,包括曾经存在而今已撤并整合的,位于今汕头市6区1县的接受侨资捐助的中小学(包括职中)约420所左右,幼儿园不少于20所,全日制高等院校2所。

林伦伦指出,汕头华侨捐资兴学的分布广泛且平衡,不少捐资者都是几代人接力。如澄海有德小学由李氏先人创始于1904年,百年来,校舍几成危房,学校数度更名,但只要条件允许,远隔重洋的李氏族人必“风雨兼程,返乡谋求重建”。

令人动容的,还有与返乡创建濠江区葛洲学校的兄长张恭良共同致力于家乡慈善公益的张恭荣先生,其留下临终嘱言:归葬乡里。理由是“有了我在家乡的坟墓,子孙才会每年回乡‘相巡’(回乡祭祖)。”在此精神激励下,“葛洲张家”成为当地有名的慈善家族,后人均继承遗志,迄今薪火相传。

“汕头市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不仅源于潮汕地区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熏陶与读书家风的传承,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华侨的支持,华侨对近现代潮汕的教育及人才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林伦伦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潮商群体的低调在捐资兴学上亦如是体现。不少捐资人均不愿留名,署名“一个不留姓名的华侨”“一个泰国华侨”等捐巨资者,大有其人。

小公园历史街区现状 陈史 摄

小公园旧照 汕头市文联提供

城市样貌巨变

自1860年开埠后,外国人大批涌入,汕头一时迎来多达15个国家同时派驻领事,城市百业及样貌也由此发生巨变。

近期出版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系列丛书》之《看领事馆·洋行》以及《看建筑艺术》,用一张张历史照片还原了开埠初期汕头的模样。

《看建筑艺术》主编、乡土建筑研究者蔡海松认为,汕头开埠后,使馆、洋行、教会最先进驻,带来了新的技术及西洋的一些表现形式,形成了小公园及外马路一幢幢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一道嵌入汕头城市的独特风景。

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最佳见证、当年最繁华的商贸之地,漫步如今的小公园开埠区,于斑驳的老房子中,仍依稀可辨往日之精致,甚至酒楼茶肆、商铺名号仍可辨认。经修缮、活化的小公园,也成为汕头人文景观的“网红”地标,其周边汇集了许多知名的建筑和展馆,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外马路邮电局大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南生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等。据了解,今年汕头小公园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一个月共吸引了近百万客流。

由谢湜、陈嘉顺、欧阳琳浩等主编的《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汇集了38种与汕头相关的疆域图及近代地图,时间上起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于1948年,再现了传世汕头城市老地图的全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谢湜教授表示,编纂该地图集对于充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保育均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公众更多地领略到老建筑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和思考。据悉,谢湜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欧阳琳浩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了小公园数字化地图,推动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工作。

做好新“侨”文章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志》中写道:“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夏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华侨对于潮汕侨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亦表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汕头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林伦伦建议,首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和面对新一代华侨。早在汕头华侨经济试验区成立之初,林伦伦就曾提出要改写“侨”的概念——过去是老华侨,现在是华人。

他认为,需要瞄准新时代“新华侨”的需求,帮助他们进行文化上的双重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软环境,完善投资服务措施,争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同样持此观点。

林伦伦特别提到,在当前海外华人社会已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更要重视侨乡文化资源的保育,“把侨乡的旅游搞好将是一个好的着力点,新生代华人回来后不仅要去看小公园,可能会落脚到他们爷爷奶奶所在的那条村”。

对话

读书好学重乡情

潮汕侨乡有其独特底色,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质

林伦伦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

羊城晚报:说起侨乡的地域文化符号,碉楼能够代表开平,温泉能代表恩平……最能代表汕头的是什么?

林伦伦:小公园、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展示馆、海关博物馆……这些都是汕头开埠以来历史的集中展示,是了解汕头的必到之处。但真正能代表潮汕侨乡的,是侨乡的侨宅。潮汕拥有众多富庶的侨乡,它们是近代中国富饶乡村的集中展现。以“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为例,其建筑规模远超著名的乔家大院。类似的还有澄海后沟村、樟林古港南盛里古村、潮州龙湖古寨等。

只有深入触摸侨乡建筑之后,才能体会到华侨对整个潮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呼吁大家来汕头时,别光看小公园、四大馆,要进村、要走进侨乡。同时,汕头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将侨乡旅游线路化,让游客体验到真实有特色的潮汕侨乡生活。

羊城晚报:广东知名侨乡不止一处,和江门五邑等其他侨乡相比,汕头有哪些独特底色?

林伦伦:读书好学是潮汕侨乡最突出的底色。此外,潮汕地区对于侨经济的依赖性更加典型。不光表现在海洋文化背景时期的侨批。实际上,自明清开始,潮汕地区靠的就是“外来经济”,从过去远赴东南亚各国,到如今分散在全国各地,潮汕亲友在外挣钱会源源不断输送回来,这一特殊的经济收入模式从未改变。恰因如此,潮汕人真实的幸福指数很难通过GDP数值来衡量。

羊城晚报:身为潮汕籍的学者,你如何理解潮汕人身上的文化特质?你认为形成该特质的根源是什么?

林伦伦:整个岭东地区素来重视教育,包括生活在这里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岭东的读书风气不仅不逊于珠三角,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超越了广府人。这一风气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受当地华侨文化乃至海洋文化的影响。基于对好学之风的传承,潮汕人至今仍旧秉承着独特的人文性格,给人以斯文、热情、礼貌的印象。

通过将潮汕人分为下述四个群体,更可集中展现潮人力求精致的文化特质:一是潮商,知名的如李嘉诚、马化腾;二是潮儒,即以饶宗颐、陈平原等为代表的读书人;三是潮籍大师,包括各类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农业社会时的潮汕老农;四是吃苦耐劳的潮汕姿娘。这四类群体凡事均追求做到最好,思虑周密、礼数周全。撇开人群,从精美气派的潮汕老厝到粗菜精做的潮州菜、冲泡讲究的工夫茶,亦不难看出潮人崇尚精致的独特追求。

延伸

汕头孔庙

在记述汕头华侨爱国之举的史卷中,有一座近百岁的孔庙,至今仍是众人关切的话题所在。

这座位于汕头市中山路68号附近的孔庙,是汕头开埠后建起的唯一一座孔庙,承载着不少老潮汕人的记忆。据悉,1926年,由杨缵文、廖正兴等爱国侨领捐资,在当时的汕头市郊“崎碌”(现称“陵海”)兴建孔庙及附设学校。该孔庙有着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殿前建有莲花池,庙中立有孔子像。孔庙建成后,居民常来瞻仰礼敬,民俗作用之下,许多百姓亦将其当成了趋吉避凶的神明祭拜之所,香火日盛。

岁月更替,沧桑变幻中,孔庙的主体建筑后被改造为双层仿苏式建筑的黄色小楼,当年的莲花池、孔子像均不复见。但原有歇山顶式屋脊仍得以保留,周边“孔庙坪”“孔庙直巷”“孔庙后一巷”“孔庙后六巷”等地名和街巷名也依然留存。

有专家认为,在近现代中国百余个通商口岸中,汕头孔庙是少有在开埠后兴建的正规孔庙,其意义特殊。近年汕头民间亦时有重光孔庙之呼声。据了解,有关部门目前正计划保护修复孔庙。

(本期由汕头市政协协办,特此致谢)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这场“战役”,创下人类历史两个“之最”!
16:01
纪录片|走出黄河滩
16:01
国家宪法日来临,重温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16:01
习近平的“法治公开课”
09:21
广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08:46
广东5个品牌入围中国餐饮百强榜前20 粤菜在中式快餐里人气最旺
08:44
高空掉苹果砸伤女婴案二审调解结案 定向捐赠用于后续治疗
08:44
3日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例
08:50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例 其中本土病例2例
08:50
佛山机器人博览会开幕 一大波妙趣横生机器人登陆
08:42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