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91年前,东江苏维埃政府在此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同时成立,筑起中央苏区重要的西南屏障;如今,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东江精神引领红色八乡山振兴发展
去年,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开放,并举行纪念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成立90周年活动
红十一军军史馆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郑坤 陈彩苹
巍巍八乡山,红旗猎猎扬。
汽车沿着蜿蜒的道路向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滩良村行驶,红色标语和红军雕像随处可见,滩良村口广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刻字辉映着鲜红的党旗,村口的桥上一面面“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旗迎风招展。
距离村口几百米处,一座灰瓦黄墙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修缮一新的“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91年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由此形成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革命高潮,筑起了中央苏区重要的西南屏障。烽烟散尽,岁月安好。如今,这座陈列馆向每一位到来的人娓娓讲述那段峥嵘的革命故事。
往昔峥嵘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
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一军
1930年5月1日,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滩下庄屋坪(现为八乡山滩良村)召开。东江地区19个县市和各红军团的184名代表,广州、琼崖、粤北等地区6个县(市)代表,以及当地党组织、武装队伍等有关人员共32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历时10天,着重讨论和决定了关于组织东江地方暴动问题,讨论和通过了革命政纲和各种法令,选举了东江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下辖东江地区原有红军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和一个教导队。
东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这是当时全国十多个革命根据地中创建较早、范围较大、影响较深、群众基础较好、坚持斗争时间较长的一个,同时建立了上海中共中央通往江西中央苏区的交通线。
红十一军则是广东省区域内唯一一支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军级建制部队。红十一军统率东江红军5个团,红军主力3000人,群众革命武装近2万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保卫东江乃至广东的革命成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烽火岁月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人民军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巩固和发展了东江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对中央苏区“围剿”的兵力,使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西南的重要屏障。
蹲点见闻
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现在的陈列馆由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改建而成,并根据东江革命斗争史进行了全新布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场景等全面展现历史全程,让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八乡山镇宣传委员陈彩苹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建成了一座两层楼的小学;其后先后举行过纪念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一军成立55周年、70周年和80周年活动。2018年,在省、市、县及当地政府努力下,旧址重新修缮,并于2019年建成。2020年11月,陈列馆完成布展正式揭牌开放,并隆重举行90周年纪念活动。
陈列馆布展负责人告诉记者,展陈共分为“东江烈火 风起云涌”“炭寮星火 燃遍八乡”“燎原烽火 燃遍东江”“红十一军 红旗不倒”“光辉史绩 彪炳千秋”五个部分;同时,为最大限度还原当年成立大会时的情景,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展馆内一面墙壁选用了仿真稻草、石刻等材料,配合以场景模拟、灯光效果及声音视频,达到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记者注意到,陈列馆内还有一方电子阅读屏,这其实是一个“线上电子馆”。只要在屏幕上滑动就可以读取展厅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线上参观,所以设置了这个电子馆。”布展负责人说。
与陈列馆一墙之隔的客家民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部旧址。经过修缮后,布展成“红十一军军史馆”,将红十一军的简史、军官简介、战斗历程、赫赫战绩等一一展示。值得一提的是,该旧址虽然布展成了军史馆,但未影响村民居住,如今还有三户人家常住在民居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前,各地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红色遗址、革命旧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之一。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红十一军军史馆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学习党史就是要让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陈列馆、军史馆提供了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史实资料,目前我们正申报‘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丰顺县史志办主任卢胜文说。
丰顺县八乡山镇党委书记陈志国告诉记者,除了陈列馆和军史馆外,当地正规划在滩良村建设一个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将党史、军史、廉政文化结合,打造党员干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平台。同时,根据八乡山全域旅游规划,通过一条红军路将这些红色旧址、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红色旅游产业,带动革命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滩良村党支部书记曾志远说,陈列馆、军史馆的修缮是滩良村激活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近年来,滩良村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在广州市花都区财政局的帮扶下,建设了“一河两岸”民生工程,实施了一系列种养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话“守护者”
东江薪火代代相传
尽管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和红十一军军史馆都是2020年才修缮开放,但记者了解到,90余年来,当地一直有村民和村干部在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守护”着东江革命精神。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的见证者、童子团团员、原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五团战士、百岁老人曾略,军史馆住户曾令灼就是典型的例子。
羊城晚报: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是怎样的情形?
曾略:我当时是童子团团员,负责在路口站岗放哨。大会开幕那天,当地的革命群众兴高采烈,打锣鼓、放鞭炮、杀猪宰牛,会场大门口悬挂着“庆祝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红布横额。
羊城晚报:陈列馆的修建,您认为有怎样的意义?
曾略:大会旧址经过几次修缮,终于建成了今天的陈列馆,对革命先辈和牺牲烈士是一种纪念,对后人是一种教育。去年,我在现场参加了陈列馆的揭牌仪式,非常感动,革命火种和红色基因一代代在相传。
羊城晚报:您的家修缮成军史馆后,居住在里面有什么感受?
曾令灼:小的时候,我就听父辈讲过很多发生在这个屋子的故事,听得热血沸腾。军队曾在这里开会、训练,很多战役的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当年敌人攻打时,有些房间被损毁,后来也进行了重建。现在,这里经过修缮成了军史馆,很多人来参观学习,我住在这里也觉得非常高兴、自豪。
羊城晚报:您平时是怎样维护军史馆的?
曾令灼:我是村里的保洁员,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村里的环境卫生。军史馆是我的家,我更加注重这里的卫生。有时候,一天有三四批人来参观,每一次我都要收拾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