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产业布局更新更广 文化兴城谱写华章
中山建设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打造大湾区精品城市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朱嘉乐 通讯员 钟轩
【跨越】
城市和产业格局不断向着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制造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兴城不断走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建设中深中通道西岸“登陆城市”的中山,近年来不断跑出发展“加速度”。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中,中山正奋力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
制造业驶向数智化“赛道”
十年来,中山的城市和产业格局不断发展。
2012年岐江新城首次亮相,2013年翠亨新区挂牌成立,中山“一城双核”格局雏形初现。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打开了中山发展的新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持续发力,提出了“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中山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从“东进”到“东承”,从“对接”到“拥抱”,再到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正以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迈进。
中山这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正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级以上项目80个,其中省级以上29个、国家级2个,建设3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累计推动235家中小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数字化升级,带动2500多家企业用上云平台……
十年来,中山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省第二个开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中山围绕自身特色五金、家电、板式家具、灯具等产业集群,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建设。
2018年以来,中山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更多企业驶上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赛道”。2021年以来,中山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空前,投入50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先后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中山市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赋能平台引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新政,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转变。
建设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近日,跨越珠江口连接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建设捷报频传——6月28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成为深中通道项目首个实现合龙的关键构筑物;6月30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实现全线贯通;7月14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首片钢箱梁完成顶推作业……
十年来,中山持续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47.2亿元。到2021年年末,全中山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730.1公里,港口码头泊位合计46个。
同时,中山港加快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13年,《中山港总体规划》正式颁布,确定“一港五区”总体布局和相应港口岸线、港区布置规划,港口建设步入快车道。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项目于2020年完工,投入运营后,中山至香港、澳门、深圳、南沙等地的水路距离将进一步缩短。
为当好珠江口西岸“桥头堡”,中山正以交通畅通工程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在“十四五”时期,中山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超过2400亿元,总体建成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到2025年,中山市将基本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
近年来,中山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绩亮眼,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和广东唯一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中山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市270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全市基本建成“城乡10分钟文化圈”……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兴城”战略,推动中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中山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桂山岐水为纽带,推动孙中山故居、郑观应故居、杨殷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岐澳古道等活化升级,串珠成链打造环五桂山文化带。同时,谋划打造岐江河“百里芳华”和红色中山、侨乡中山、创意中山、味道中山等特色文旅路线,创建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变迁】
翠亨新区:当好改革创新 实验区排头兵
三大片区路网开工建设,滨河整治水利工程中央示范段亮化工程已基本完工;“湾区芯城”和“湾区设计产业港”的两块重大产业项目地块先后推出;大湾区首个国产氦气供应基地动工……
伶仃洋畔,东西交汇。从昔日的滩涂海角,到如今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翠亨新区历经十年发展变迁,正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抢抓机遇高速发展
2012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2013年3月,翠亨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随着2016年底深中通道动工建设,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后,翠亨新区逐步进入湾区时代。2021年7月,翠亨新区的发展空间由原来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226平方公里,迈入统筹发展时期。2022年第一季度,翠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3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翠亨新区是深中通道西岸登陆点,是广州、深圳、珠江西岸都市圈关键节点,成为广东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关键一环。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汇聚深中通道、广澳高速、中开高速、广珠城轨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推进打造“轨道深中通道”“水上深中通道”,逐渐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翠亨新区,在“双区驱动”重大战略机遇背景下和深中通道建设黄金期、窗口期,加快推进开发建设。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梁克表示,紧紧抓住在中山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深化东西岸城市间合作机制,当好中山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排头兵、探路者。
科技创新标签鲜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现场灯光与光影特效结合呈现的场面美轮美奂。来自翠亨新区的广东熠日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届冬奥会的灯光设备主要供应商之一,提供了近万台灯光产品。
这是翠亨新区展现鲜明科创标签的代表之一。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作为“东承”战略的桥头堡,翠亨新区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
近年来,翠亨新区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科技创新项目,打造湾区西岸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化。翠亨新区已引进布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哈工大研究院、康方湾区科技园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和园区。新区现有省级创新载体平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企业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同时,翠亨新区对标一流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及公共服务环境,计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滨海新城。
【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山人”米雪梅:践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一大早,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客服部总监米雪梅回到位于中山沙溪镇的办公室,便和同事们忙碌起来,一身素雅得体的职业装透着一股子干练和自信。米雪梅是一位来自甘肃农村的“新中山人”,她的人生经历如一部励志电影,印证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7年,米雪梅从甘肃农村南下广东务工。25年,米雪梅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从车间统计员、跟单员、车间厂长助理、现场品质主管、客服部经理,成长为一名客服部总监。
2013年,来自基层一线的米雪梅成为广东省人大代表,2018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让米雪梅终生难忘的是,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她也在现场。米雪梅在发言中谈及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感受。总书记赞许地说:你的经历就像你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来”。
总书记的亲切话语,让米雪梅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广大务工人员的关心,持续激励着米雪梅不断勤奋工作。米雪梅的经历,也鼓舞着基层一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收获幸福。
持续关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一直是米雪梅作为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我来广东25年了,自我从一个姑娘成为妈妈起,我的小孩一直留在身边一起生活,我最能感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
米雪梅表示,近年来,广东为了留住外来务工人员,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孩子读书问题。在广东,去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已达85%以上。
令米雪梅倍感欣慰的是,十年来,她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米雪梅表示:“以中山为例,刚开始是采用积分入学制度,如在获得荣誉、住房、社保、工龄等方面都可以计分,后来又改为入户中山。”她说,中山的积分入学制度一直在拓宽窗口,如学习技术、做义工、献血等,都可以计分。
今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强教育服务供给”被列为十件民生实事第一项,明确完成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000个。2021年,中山市已有逾八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十年,米雪梅把中山的声音带到了全国两会,更加体会到身边人的成长。今年,她经过前期调研,围绕中山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份建议。“十年来,我见证了身边中山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不断地增长,”米雪梅说,“员工的代步工具从原来的单车到电动车,再到小汽车。十年来,外地务工人员在中山得到了很好的包容。”
数看发展
●2022年第一季度,中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8.2%,增速分别比规上工业快3.3个、1.1个百分点。
●目前,中山全市装备制造企业总数超过3500家,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324家。围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光电装备包装印刷设备、纺织机械、海工装备、电梯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建设形成了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4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目前,中山市建成4个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14个省级检验检测平台,培育1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单位,认定市级工业和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