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老街坊以历史戏剧演绎九龙城今昔
新华社香港8月21日电题:老街坊以历史戏剧演绎九龙城今昔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
由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街坊主演的话剧《龙城凤事》,8月初在香港葵青剧院公演,将数十年前九龙城居民的生活境况呈现在舞台上,引起了年长观众的共鸣,也增加了年轻人对香港一段特殊历史的认识。“这种演绎方式很有味道。”港人许先生说。
演员在排练话剧《龙城凤事》(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回忆里的城市变迁
“在九龙城住,天未亮就听到飞机声。”这是79岁的薛秀英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她和很多九龙城老街坊的共同回忆。三四岁时薛秀英随家人从内地移居香港,初期一家人居住在邻近启德机场的九龙城西头村。
见证了时光流转的薛秀英,与另外十多位长者一起参加了“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九龙城区”,她们当中最年长者已经82岁。虽然并非专业演员,但演起戏来有板有眼。
自2009年起,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携手香港知名剧团中英剧团和一些地区组织合办“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旨在推广社区艺术发展和鼓励长者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剧团将长者们的口述历史材料撰写成剧本,并由长者们亲自演出,在舞台上呈现香港各区的今昔变迁。
《龙城凤事》以九龙城为主题,由本地慈善组织仁济医院和香港明爱旗下的长者中心负责招募演员,恰好是全女班。
曾有“三不管”地带之称的九龙城寨,是九龙城区历史重要的一块。晚清时期,九龙城寨是军事防卫要点,最初名为“九龙寨”,后来加建了城墙和瞭望台,于1847年正名为“九龙寨城”。二战时期,香港被日军占领期间,城墙被拆毁。二战之后,大量多层楼宇在没有监管下在城寨中兴建,人们习惯把这地方称为“九龙城寨”。城寨人口越来越密集,卫生环境恶劣,常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启德机场隆隆的飞机起降场景,曾是薛秀英最难忘的记忆。启德机场曾多次扩建,以配合香港空运业的高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国际货运吞吐量达全球之冠。而比邻机场的九龙城,依旧驻留在旧时光中。
随着位于大屿山赤鱲角的新机场落成并于1998年7月启用,启德机场完成其历史使命。飞机降落启德机场前贴近稠密的楼房低飞、急转弯的画面再不复见。
九龙城里的苦乐年华
薛秀英、霍宝莹和王美莲在剧中担当主要角色,她们由读书、结婚,到寻找自我价值、发展个人事业,这些人生节点都与九龙城有着无形的关联。
“当时家里没有自来水,要用井水,没有抽水马桶,要找人倒夜香(粪便),没有电灯,要点煤油灯。”过往的生活对薛秀英来说,仍历历在目。
72岁的霍宝莹在剧中演绎了她的少年时光。她介绍,九龙城有很多地道美食,她最爱吃的是路边鸡和煲仔饭,在九龙城寨附近有好几家店的路边鸡做得特别好。
“我很喜欢看戏,而我在九龙城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所以参加了这计划。”70岁的王美莲回忆说,以前在九龙城,母亲一边与亲友打麻将一边聊家常。这个场景,也被还原在了话剧舞台上。
直至20世纪90年代,城寨改建成了九龙寨城公园,园内保留了改建期间被掘出来的文物,包括刻有“九龙寨城”的花岗岩石额以及城墙残存的墙基等。园内也设有展览馆,介绍城寨改建前居民的生活和风貌。
让老故事“发新芽”
踏上舞台前,参演《龙城凤事》的长者需接受剧团提供的戏剧训练,由讲对白时的腔调、眼神,到台上走位等都要从头学起。
“这次演出很严格,每个细节都很讲究,多谢导演的包容,有时忘了对白,大家会互相提醒,整个过程很开心。”薛秀英说,最初是因为好奇而参加口述历史戏剧计划,结果学了很多新知识,大有收获。
中英剧团的高级驻团戏剧导师邱瑞雯是《龙城凤事》的编剧、导演。过去多年,她通过“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带领长者进入戏剧世界,同时借戏剧艺术鼓励社会多关怀身边的长者。
话剧《龙城凤事》的编剧、导演邱瑞雯在场边指导排练(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邱瑞雯说,口述历史戏剧让年长观众缅怀昔日情怀之余,尊重和展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增加了年轻观众对老一辈人生活的了解,从而对长者多一份关心。
过去十多年,该计划先后在香港多个地区推行,每个剧目都充分展现各区的特色——港岛中西区的都市场景;“香港后花园”的西贡之美;观塘地区由荒芜到繁华的时代变迁……
王美莲认为,像《龙城凤事》这样富有人情味的口述历史戏剧,拉近了不同年龄香港人的距离,让人们彼此多了一份了解与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