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医”李银玉:挽救古旧字画是我的使命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艺戈、王磊 发表时间:2022-09-22 06:51
金羊网  作者:李艺戈、王磊  2022-09-22
李银玉是装裱与修复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入行40余年,成为了书画界有名的“画医”。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戈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古人讲“七分书画三分裱”,充分表明了装裱对于提升中国书画美感的意义。很多古旧书画流传至今,已不止一次被揭裱。装裱者的角色不只是手艺人,更像是一名“画医”。

在深圳宝安,有这样一位“画医”,用一把刷子加一双巧手,就能把破旧的字画修好。这项在书画界里的独门“医术”,也被称为装裱与修复制作技艺。2008年6月7日,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银玉是装裱与修复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入行40余年,成为了书画界有名的“画医”。

儿媳妇在李银玉的指导下掌握了古画修复技术

修复过齐白石等名人书画

走进李银玉的装裱与修复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张简单操作台,以及墙上那一幅幅修复好的精美字画。在操作台的最右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个工具盒,这些都是李银玉的“宝贝”,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刀和长短不一的针,除此之外,桌上还放着几把刷子,也都是她使用了多年的工具。

“1978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装裱与修复制作。”李银玉告诉记者。当时李银玉的舅舅在上海朵云轩专门修复古字画,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开办了一个修复古字画的厂房,在这样的契机下,李银玉开始了她的字画修复之路。

1997年,李银玉来到了深圳南山,在一家小型裱画工作室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在1998年,她受宝安画院邀请,在宝安创建手工书画装裱工作室,先后装裱修复过傅抱石、齐白石、林散之、张大千、吴昌硕、黄宾虹、李苦禅等多位名人书画作品。

如今她的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已经成为宝安的一张名片。2015年她凭借着一双巧手成功地推动此技艺纳入深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银玉

见到机器装裱的画就头疼

装裱与修复技艺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书画装裱是指以宣纸、丝绸为原料,经过托心、复背、装杆等工序,对画作进行保护。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则需要经过闷润、洗心揭心、修补等几十道工序,才能把破损的古画修好。

“手工裱字画是用专门的浆糊,用温水泡后会松开,可以重新装裱。而机器裱画是用热熔胶并加高温的,这就导致不能重新装裱,因为胶把宣纸粘牢了。一般我们见到机器裱的都比较头疼。”李银玉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上世纪80年代末,机器裱画技术开始盛行,对传统手工装裱产生不小冲击。原本需要精工细作数天到1个多月方能完成的手工装裱,机裱不到2小时便完成,因此机裱一出现便备受青睐。然而,机器装裱工艺和所用材料的不同,使得这种书画作品会随时间推移快速老化变脆。更重要的是,热熔胶不溶于水,画作一旦损坏就无法再次揭裱。“一般懂画的人,都喜欢用手工裱字画。”李银玉说,她们平时修复一幅字画需要一周左右,破损比较大的时间会更长。

在李银玉眼中,自己这么多年所坚守的就是“专注”二字,从裱画时的认真、细致,到裱画材料使用的严谨,每一个环节的细微之处,都有手工匠人心血的贯注。

用镊子清除纸面杂质,古画修复是非常细致的活儿

做“守艺人”传承传统文化

“我原来在厂里工作的时候带了好多徒弟,来深圳之后,就将手艺传给了儿子和儿媳妇,我这一代是第二代传承,儿子媳妇就是第三代传承。”李银玉边说边和儿子一起调配浆糊。

垫保护膜、刷温水、清理画面、固定边栏纸、染配衬绢、刷浆水……40多年来,李银玉坚持手工完成每一道装裱工艺。

“我婆婆对待每一幅画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其中,在她眼里,每修复好一幅画,是十分自豪的一件事。”李银玉儿媳妇向记者介绍道。

李银玉的工作室藏身在宝安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不打广告,凭借每一个客户的口口相传,也能在深圳的书画圈里占得一席之地。在她眼中,每一张纸都有生命,全力挽救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是每位手工匠人的使命。

在宝安区的旭生大厦里有一幅高8.6米,宽3.5米的巨幅山水画作,正是裱自李银玉之手。此外,旭生博物馆与李银玉签订了合作协议,里面的珍贵字画也都装裱自李银玉之手。

装裱字画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工序繁杂,不但十分考验装裱修复师的技术和耐心,更需要装裱修复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难度很大。李银玉表示,现在很多人就缺乏平心静气,这也是装裱与修复制作技艺难以传承延续等原因。以至于如今能全面掌握此技艺的手工匠人已寥寥无几。

李银玉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但愿倾尽一生的精力弘扬传统文化,做手艺人更做好“守艺人”。李银玉说,未来,她想开个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装裱与修复制作技艺,将这份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