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继达: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来源:金羊网 作者:董柳 发表时间:2022-10-24 07:28
金羊网  作者:董柳  2022-10-24
我们应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从人口红利全面转...
樊继达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专访中共中央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樊继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谱写好高质量教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素质人才三篇大文章?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继达。

强化教育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羊城晚报:新征程上,如何认识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樊继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需要谱写好高质量教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素质人才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世界强国崛起的历程表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崛起。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纵观全球近现代发展史,一个国家通常是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成为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进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要瞄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现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有机融合。改革传统应试教育,创新高等教育模式,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健全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一流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力争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聚焦人民新期待,坚守教育公益性。努力让青少年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增强其发展能力和致富本领。应该看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还有差距。必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的倾斜力度,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

面向新发展格局,适应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羊城晚报:新征程上,如何发挥科技的战略性支撑作用?

樊继达: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函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这个解决方案、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反映出创新对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构建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牢、能级高、韧性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增强国家发展力、引领力、生存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把市场、政府、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聚焦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提升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创新实力。

我国科技发展目前处于“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要实现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必须杜绝侥幸心态,秉持持之以恒理念,像跑马拉松一样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既鼓励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也倡导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当然,科技基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资金的大规模投入,世界科技强国大多也是研发投入强度高的国家。通过稳定的经费支持,激发科研创新潜力。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还应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探索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等,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同时,还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大国创新土壤。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和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与自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立是自强的基础前提,自强是自立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突破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支持科技骨干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国有企业当好打造原创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先行军和国家队,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在创新中的独特优势。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把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好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建立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力求能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尝试长周期评价、国际同行评价等方式。

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羊城晚报:在新征程上,如何谱写高素质人才的大文章?

樊继达: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是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的经济增长中,来自人才的贡献率超过70%,资本贡献率已不足30%,人才成为全球最大财富。当代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优势更多的表现为人才优势。从世界先发国家发展经验看,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强国吸纳、集聚了大批精英人才,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总量、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新时代十年的进步非常显著。然而,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从人口红利全面转向人才红利。

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中青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富创新活力的阶段,应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支持他们在重大科技项目当中勇挑大梁、担当重任。

此外,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性约束和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心无旁骛开展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因此,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彻底解决政策实施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人才激励,让人才“名利双收”,甚至实现“一朝致富”。科学理性、辩证全面看待与评价人才,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