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抓牢强师牛鼻子 培育“南粤工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陈亮 崔文灿 蒋隽 何宁 王沫依
图/受访者提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57.5万个,全省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实现21个地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教育发展是全国教育的生动缩影。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惠州、中山、江门、云浮、潮州、清远等地市,深入了解广东如何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探索、广东贡献。
夯实优质师资建设基础
教师是中国教育基础的基础、制高点的制高点、根本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近年来,广东实施“强师工程”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走进潮州市金山中学,一批优秀人才的引进推动了百年老校的新发展。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永序介绍,近年来,学校共引进研究生21人、储备人才3人;积极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在职读研31人,另有报读意向的33人。“我们搭建用好教师发展平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推动教师能力提升。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着力提高教师师德及专业化发展水平。”陈永序说。
一个研究院、一个药学院、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一个孵化器、一个创投基金,“五个一”融合为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近年来,中山药创院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已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形成人才集聚强势效应。创新“科教融合,产教一体”的协同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药研究专门人才,中山药创院已与大湾区乃至全国10余所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现达300人。
在广东省清远市大湾镇广阔平坦的耕地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城乡社会风险与应急治理研究中心”的师生放飞无人机,对全镇整体布局、发展现状、土地资源利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分析乡村发展的潜在风险,为当地规划建设“填坑堵漏”。目前,团队足迹已遍布广东100多个村落。“《公共危机管理》是必修课,老师以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危机管理的准备、预警、响应、修复、决策、沟通及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华农行政管理专业大三的陶同学告诉记者,老师还会组织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沙盘演练,带学生走入应急管理的情境,提升同学们危机意识和应急管理知识水平。
打造全国一流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广东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广东不断优化类型定位,推进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年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与华为合作,投入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抢先把华为ICT学院落户在人才岛。三年后的今天,该产业学院走出了一批批新时代信息技术人才,他们在推动江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中大放异彩。“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校-城-群-链’融合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的初衷正在变成现实。”江门职院校长彭志平说。
一块坚硬而棱角分明的石材,如何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石艺作品?对于梁建坤来说,这是他过去30余年持续钻研的事业。2014年,梁建坤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浮石艺)传承人,殊荣的背后是“带徒传承”的责任。2016年,云浮技师学院向梁建坤发出创办“石材工艺”专业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希望借此培养更多石艺人才。2016年至今,从“梁建坤技能大师工作室”走出了100余名学生,为石艺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石雕项目中,他作为教练带领学生获得了项目金牌,这也是中国国家队首次参加该项目即获得金牌。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除了云浮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师学院也培养了两位46届世赛金牌“00后”。“实现梦想,为国争光,我感到非常骄傲。” 可再生能源项目冠军陈智勇说。据了解,如今有很多像陈智勇一样的新时代技工,通过世赛等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技能。世赛也让越来越多新时代技工崭露头角。众多优秀人才走进制造企业和生产车间,为新时代产业注入新力量,也不断引领更多青年重新树立人才观,用技能追梦,以奋斗圆梦,让年轻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优秀人才使百年名校焕发新生
人物金句
激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营造有利于人才愉快工作、积极工作的良好氛围,用待遇、激励措施、感情用人、留人,发挥人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大作用。
——潮州市金山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永序
记者手记
潮州市金山中学诞生于1926年秋,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与红色记忆的学校。1949年10月22日,标志着潮州解放的潮州城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该学校教学楼前冉冉升起。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不少从金山中学走出去的学子,如李春涛、李秀、柯国泰、张诗梅等,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如今,沧海桑田,在一代代金中人的努力下,百年名校正在焕发新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关键一环。
潮州市金山中学紧紧抓住师生、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问题,如女生如厕难,老师打印资料难,师生食堂饭菜不热、服务质量不高等,“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学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难易,采取更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师生、家长急难愁盼问题。这一个个小细节,彰显的是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对学生、家长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
作为潮州的重点中学,学校始终坚持发掘优秀人才。几年来,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共引进研究生21人、储备人才3人。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在职读研31人,另有报读意向的33人。数字的背后,投射出学校对于优秀人才的期盼和渴望,也满怀着对粤东地区的学子们能够获得良好教育的愿景。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高校智库共筑国家安全基层防线
人物金句
我们将努力培育“居安思危,共筑国家安全基层防线”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同时立足基层、服务“三农”,做接地气、有温度的研究,为各级基层政府排忧解难,为广东乡村振兴育才引智。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城乡社会风险与应急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斌
记者手记
近年来,高校智库的作用日益凸显。依托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广东城乡社会风险与应急治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虽然是一个年轻的智库,但其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记者跟随研究团队参与到指导地方政府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采访,记者发现研究中心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面大有可为。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师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和剖析,并通过严谨的分析和翔实的佐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团队脚踏实地的作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团队成员中还包括部分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据了解,这些学生以“研究助理”的身份,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并跟随中心各研究团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研究中心和乡镇政府、驻镇工作队的共同努力,各地镇域乡村规划得到了有力推进。有村民反映,现在乡镇道路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村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此外,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可以陪伴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尽赡养义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高校与城市互相成就
人物金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地方高职院校须全面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推动“校-城-群-链”融合发展,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彭志平
记者手记
当更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到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升级就变成了“刚性”需求。
作为一所依托江门而生的高等职业院校,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无疑诠释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的使命,院校在人才智力、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职教优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职能和地方产业资源优势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按照江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城市的布局,今天这座城市比以往更加求贤若渴,更呼唤重视创新。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能看到的是,面对江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江门职院依托“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机制,下大力气推进与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工业园区等深度合作,铸造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起点推进华为ICT学院的建设,重点输送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数据通信等专业人才,为当地“六大工程”提供人才支撑。这所高职院校扎根江门,又反哺江门,彼此互相支撑、互相成就。
江门职院探索出职业教育创新驱动的模式,在输出人才、输出创新,赋能地方发展上给出“江职经验”。这座城市也将用优厚的待遇和优惠的政策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江门真正成为人才乐于驻留的“诗和远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速度与全能令人惊叹
人物金句
中山药创院立足珠三角,希望可以助力这片热土的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我们院的口号是:“深耕粤港澳,奋进新药梦”。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科研发展部部长林汉斌博士
记者手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中国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说来容易,但真刀真枪做起来却绝不容易:研发一种新药,资金投入以十亿计,时间投入以十年起步,人力投入是最优秀和精英的人才。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让我惊叹的有两点:一是速度、二是全能。
速度方面,2018年9月开建,短短4年间“招兵买马”38个领军人才团队,每个团队除了作为领军人的课题组长,还有十几名组员,到2025年领军人才团队要达到100个。这样的人才聚集速度背后,得益于大湾区这片热土的基础建设、制度支持、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综合吸引力。
全球视野、国际标准,让中山药创院举办之初就直奔国际一流的目标。围绕“五个一”目标进行建设——一个研究院、一个药学院、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一个孵化器、一个创投基金。
中山药创院完全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科学研究院,而是一个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全能“综合体”:不但自己要当“运动员”进行基础研究、新药开发;还要做“房东”,为优秀的“小伙伴”们提供实验室、动物房、办公室、技术支持等,汇聚业内优秀团队形成聚集效应;凭借对行业的了解再做“投资人”,培养有潜力有希望的“独角兽”,最终打造珠三角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技能成才也是一条“阳光大道”
人物金句
坚持立德树人,为实现“广东制造”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学子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是我们技工教育的使命担当。
——广东省技师学院院长陈苏武
记者手记
在2022世界技能大赛上,除了陈智勇,广东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省技师”)中还有另一位学生也获得了冠军——刘泽龙。与陈智勇相比,刘泽龙则没有那么幸运,他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2015年,15岁的刘泽龙中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在老师的劝说下,报考了省技师的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该专业招满了,他无奈选择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刘泽龙对电子技术专业刚开始并不感兴趣,入学第一年他也完全找不到方向,一度想着退学复读再考高中。刘泽龙回忆:“当时班主任劝我留下来,给我描绘了中国制造业的广阔前景。”尽管半信半疑,但刘泽龙还是选择了留下,这一次,他振作精神,认真学习专业。初中理科基础打得很扎实的刘泽龙迅速展现出他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的天赋与优势。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从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嵌入式编程,到产品组装与调试、故障维修,这些单个拿出来连部分大学生都很难搞懂的知识,他却得心应手。很快,他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专业成绩常年列班级第一。
尝到甜头的刘泽龙一发不可收拾,很快成功入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广东省技术学院集训队,从此开启了他世赛夺冠的梦想之旅。尽管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最终,他在今年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电子技术项目的金牌。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00后”也愿意到技工院校去学习,从事相关职业。根据《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2)》,在广州,2020年选择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比例大概是56.6%,比2019年增加了22.9%。这与国家从2019年开始的高职扩招100万人政策有关,从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的升学率连续攀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92所,在校生426.7万人;2021年度全国技工院校共招生167.2万人,毕业生108.7万人,就业率为97.2%。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读职业院校,而陈智勇和刘泽龙两位“00后”用他们的经历证明了技能成才路也是一条“阳光大道”。陈智勇说:“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的行动启示身边的人,让同学们明白,技能成才也是一条‘阳光大道’,让他们领悟行行出状元是硬道理!让更多的青年人结合自身实际,在技能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人生方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宁
让云浮石艺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人物金句
我从事石材工艺创造工作30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石材工艺工作者,我为自己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见证并且参与到国家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而倍感骄傲。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浮石艺)代表性传承人、云浮技师学院石艺工艺大师梁建坤
记者手记
采访一位手工艺创作者的体验十分特别,听梁建坤娓娓道来自己30余年的历程,仿佛在眼前完整地欣赏了一件石艺作品从选材、构思、雕刻、打磨到最终成型的过程,如何将棱角分明的石料雕刻出柔软的弧度、为观众带来美的感受,是这位在自身领域不断学习的匠人一直致力的事。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钻研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当下将手艺传承下去,输入到输出的转型绝非易事,梁建坤仍肩负起了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听他讲述自己初为老师编写教材的挑战,再到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艺与现阶段变化融合起来的创新,不得不感叹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信念,正是这一信念驱使他建设壮大起云浮石艺的人才队伍,让云浮石艺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梁建坤的作品大多选题来自于日常,源于生活,且连接时代,这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节点上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体现了梁建坤“大国工匠”的精神气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