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大美岭南 | 惠州墨园村:跑马滴墨 写意人生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魏琴 发表时间:2022-12-26 22:1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魏琴  2022-12-26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掬一捧甘甜,沁人心脾。

栏目统筹/魏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琴
图、视频/惠城区融媒体中心
海报/李焕菲

【编者按】一口古井,历经300多年风霜至今仍在使用;先辈们商量出“跑马滴墨”的计策,圈定了现今墨园村的范围。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31站走进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这里风景秀美,耕读文化氛围浓厚;至今仍保留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闹元宵传统习俗。就让我们“借古人之墨,写今日人生”。

墨园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东江中上游交汇处,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一个风景秀美、宜居宜业的农业型村落,耕读文化氛围浓厚。也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建于明代。“广东省古村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美誉傍身,至今仍保留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闹元宵传统习俗。墨园村近两年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创建美丽乡村、打造示范村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俯瞰墨园村

古村先人的故事颇为传奇,牵扯出村子的由来和其百年前的繁华。

关于墨园村名字的由来,诗意的村名背后有段古。据当地族谱记载,村民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移到惠州。传说先祖迁移至此地,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渐多,土地不足便商量向邻村购买田地,由于筹集的资金有限,加之古代田地十分珍贵,邻村并不情愿将田地出售,随后便给墨园先祖一瓶墨水,并告知:墨园划定多大的面积便卖给墨园先祖,故此,先辈们便商量出“跑马滴墨”的计策,圈定了现今墨园村的范围,故名“墨园”。

墨园村内小桥流水
明清古厝 水墨故园
墨园村村名来自“跑马滴墨”的典故

墨园村不仅依水而建,村内也是小桥流水。广府、客家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丰富的建筑文化。墨园村的古建筑、民居主要有祠堂、府第、庭院、水井以及其他特殊建筑等,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锅耳墙、青砖墙、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当等造型精美绝伦,无不体现着造物者的审美。

墨园村围门楼建筑精美

墨园村古村落最大的特点是“七星墩”依“连藕塘”布局。“七星墩”是村里的7处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而“莲藕塘”则是与古建筑相依相连的3个形同莲藕状的池塘。古村落在环境和建筑的营建上,既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又处处表现出对传统观念和秩序的尊重。

墨园村“大夫第”
处处表现出对传统观念和秩序的尊重

沿着村道走进村里,村中最大规模的古建筑是“大夫第”,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其规模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惠州都是罕见的。“大夫第”门口的黄花风铃木露出笑颜,附近的孩童三三两两往院内探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游客。“大夫第”是墨园村唯一的武进士(惠州最后的武进士)陈兴在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造,鼎盛时期有几百号人在此居住。时光流转,“大夫第”落成之日的荣光变成时光里的记忆。

八卦葫芦井

占地20多平方米,深十余米,井台和井面都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八卦葫芦井”仿佛在诉说着数百年以来的古朴民风、渔樵耕读。历经300多年风霜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且保持一贯的清冽甘甜。

墨园村蔬果飘香
令人垂延欲滴的稻草肉
辛勤的汗水与拼搏的笑脸交织

当然,墨园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建筑文化和耕读文化,还有独特有趣的民俗文化。墨园村一年一度的盛会当属元宵节,比春节还要隆重。每到元宵佳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外出的村民都齐聚一堂,互庆互贺,每个人都会到墨园古井取“圣水”。据说,墨园村元宵民俗活动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

墨园村元宵民俗活动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

岁月缠绕的青石板蜿蜒曲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掬一捧甘甜,沁人心脾。

大诗人李白曾慨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无数起人生大幕幕起幕落,古村仍像一位贤达的长者,你走,我目送你出门叹世界;你回,我也会在原地等待着你来找寻乡愁。

欢乐的篝火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
校对 | 谢志忠

编辑:魏琴;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