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开启 9位代表话心声传民意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通民意,道自信。14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开启,来自不同领域的9位省人大代表亮相。他们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绿美广东等主题,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讲述身边的变化与成就,回应社会关切。
壹/ 关注城市发展
黄源浩
作为先行示范区、创新之城,深圳应该如何答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考题?省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源浩建议深圳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不断加强制造业全链条核心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狠抓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同时,他建议深圳将坐标放置到世界版图,锚定“全球领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进攻,在高价值环节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回顾五年履职路,我从一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研究’的科研人,成长为操心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侯雪梅说,她在2021年提交了推进珠海中山两市跨界交通的建议,两年时间里推动珠海、中山打通了6条跨界道路。
侯雪梅
作为来自珠海的代表,侯雪梅也非常关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她说,作为扎根珠海的医药科研人员,会持续关注合作区的平台建设,“一方面我将通过代表建议的方式推动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也会带领团队一如既往为大湾区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晓旭 侯梦菲 黄婷)
贰/ 聚焦制造业当家
张书彦
“有科技创新的赋能,才能把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省人大代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认为,应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市场需求深入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
张书彦建议,推动政府政策引导,依托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成立专一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打造专属领域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搭建产研对接桥梁,有效地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蒋伟楷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伟楷认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的环节、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进一步发挥广东制造业优势的关键。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主攻手。
针对“制造业当家”,蒋伟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提高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引领行业发展;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全面合作;三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形成自主品牌,以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何宁 李晓旭)
叁/ 做好群众工作
余志坚
省人大代表、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来自广东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他用一个例子讲述了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基层群众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桥梁”的故事。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有一支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余志坚说,在一次征求意见时,义务收集员麦棠提出,律师是法律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犯了法要恢复职业更要经过严格的考评等程序。麦棠的意见有法理、接地气,最终被省人大常委会采纳。这件事后,群众提意见的积极性更高了。
余志坚还表示,立法联系点也积极参与基层组织的社区议事活动,让基层群众充分领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袁湄
在回答羊城晚报记者抛出的文化领域的问题时,省人大代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茂名分队秘书处秘书长、茂名市文化馆文旅志愿者办公室主任袁湄,讲述了“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带到群众身边”的故事。袁湄建议,加大推动粤西地区“冼夫人”文旅产业和文旅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业;加大力度创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促使全省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一盘棋”,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艺术精品,让“艺术+非遗+文创产业”走得更远。
(侯梦菲 黄婷)
肆/ 重视乡村建设
刘红梅
“广东省的区域、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建设较薄弱。”针对实行“乙类乙管”后,基层医院如何做好分级诊疗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红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村医这一群体,“实现分级诊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村医对病情的初步诊断、评估能力”;二是要高度重视畅通转诊渠道,并建立绿色通道,对困难群众可申请公益项目资金帮扶;三是要高度重视与基层医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
郑桂林
省人大代表、韶关市翁源县得宝家庭农场市场销售、广东绿宝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桂林2008年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针对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郑桂林认为,这是广东乡村大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机遇。他建议,盘活县镇村三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需求,打造多个具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小中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杨凤玺
省人大代表、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杨凤玺结合本职工作,对“绿美广东”建设提出三点建议。她建议强化科技支撑,以绿美广东大行动为核心,建设南粤秀美山川;建议持续推动绿化造林工作,提高全省的森林、园林等植被覆盖率;建议将绿美广东建设和生态惠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特色经济作物与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优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何宁 李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