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怀院士讲述科技兴国梦:见证中国科技从一穷二白到自立自强
刘人怀院士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12月29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主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1讲在广州大同中学举行。本次大讲堂特意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为师生们带来《百年追梦 科技兴国》的主题演讲。演讲中,刘人怀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并鼓励莘莘学子树立科学精神,为祖国振兴发展作贡献。
现代自然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刘人怀说,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主要是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七个学科。达芬奇提出了高等数学最基本的微积分思维,并且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力学是“数学的天堂”;牛顿则提出了力学原理,直接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刘人怀谈到,中华文明作为最古老的五大文明之一,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曾一直领先于世界。但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描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辉煌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自然科学?
对此,刘人怀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重视。
钱伟长弃文从理成为著名力学家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中国科技崛起之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刘人怀的师祖。刘人怀在演讲中分享了钱伟长的故事——
当年钱伟长是以文史特殊优才生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但在开学第一周,“九一八事变”发生。面对时局,钱伟长认为自己应该去学理工,才能更好报效祖国。
抱着这个念头的钱伟长去找了时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然而,吴有训看了钱伟长的成绩单后却拒绝了他。原来,钱伟长的数理化成绩总分加在一起不到30分,但历史、语文都是满分。
不愿放弃的钱伟长天天去找吴有训,阐明自己的想法。最终,他打动了吴有训,后者同意他入读物理系,但也提出了一个条件:期末考试中,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还得回去学历史。
这之后,清华大学校园中,每天天不亮时,就有一个身影出现在了路灯下,那就是勤奋学习物理的钱伟长。钱伟长还不是最勤奋的人,当时还有一个人比他起得更早,那就是华罗庚。
最终,钱伟长以物理系优等生毕业,后来又留学英国,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投身科研数十载,以科技报国为己任
受到钱伟长的影响,刘人怀一直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小时候他用的很多东西都带“洋”字,如洋钉、洋车、洋蜡、洋酒、洋布等,说明都需要依靠外国生产。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在科技领域的追赶之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等,在艰苦岁月里,新中国科技实打实地取得了众多里程碑式突破,并逐渐迈向自立自强。
刘人怀说,在他还只有18岁时,就已参与了“东方红一号”的建造工作,后来又陆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六号等科研建设工作,感触很深。
他还回忆说,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兰州大学工作,因为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常跑到工厂里调研找课题。当时有个工厂要制造低空侦察机高度仪,但苦无专业人才,无从下手。当时,美国侦察机的飞行高度仪,核心元件是波纹薄片,仅有0.1毫米厚,能够在大气压的变化下产生变形位移,从而计算出飞机的高度。
于是,刘人怀就毛遂自荐。其后五年时间里,他在完成学校工作之余,利用空余时间研究可用于测量飞机飞行高度的波纹圆板,还利用出差北京的机会查阅各种资料。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68年4月完成了这一课题,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验的误差仅为1%,并且首创了相关理论。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全部依靠刘人怀自己手工计算,仅计算用的稿纸就有几麻袋,其难度可想而知。
寄语中学生
未来中国科技创新靠你们
刘人怀对现场聆听的中学生们说,从小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非常重要,事实证明,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使国家发展强大。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要依靠年轻人。要善于创新,学会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说,科技创新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勇气。只有坚持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强大。科研允许失败、挫折,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