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营商环境优化 让城市跑出创新加速度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西主塔建设现场 沈卫东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程行欢 黄婷
2021年1月,深汕铁路宣布开工。深惠、深大、穗莞深(前海至皇岗口岸段)、深惠城际大鹏支线4条城际铁路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标志着深圳市主导建设的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发展全面提速。路通财通,如何留住企业、留住财富、让整个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成就?这考验着服务型政府的智慧。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了管理部门自发的创新基因。
加强营商服务 吸引产业聚集
深汕铁路始于深圳枢纽西丽站,经深圳市、惠州市至深汕特别合作区,引入广汕铁路深汕站。其中,坪山站将与城际、地铁等多条轨道线路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对于坪山区来说,以改革动能提升发展势能,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历史机遇一再青睐。
去年,坪山在营商环境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全面推进46项改革工作,改革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深圳坪山区科创局副局长刘柯告诉记者,坪山是深圳最年轻的区,创业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这片热土上演。
如今的坪山,已被赋予深圳东部中心、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和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三大全新定位,成为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的选择。以土地政策为例,“深圳寸土寸金,政府在土地整备、城市更新上采取多种主动措施,坚决杜绝炒房现象,将土地用在刀刃上。”刘柯表示。
锦绣东路,一条长3.8公里的城区道路,云集了191家生物医药类公司、11家上市公司。到2020年,在深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一核多中心”明确以坪山为“核”的利好带动下,坪山区生物医药企业达到648家,新增218家,增长50.7%。同一年,比亚迪、丰田等77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公司落户坪山,嘉合劲威等59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选择在此创新创业。此外,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在加快布局,“3+X”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让坪山的创新发展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坪山速度”。
深圳坪山新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 限公司的免疫生化分 析仪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
健全知产保护 培育创新土壤
位于深圳西南部的南山区是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的地区,全区企业总数超40万家,相当于每4名常住人口拥有1家企业,其中有腾讯、恒大2家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183家,居全国区(县)第二。南山区更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PCT国际专利(即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1/8,“国高”企业超过4000家。
在拥有超1000家高新企业的深圳科技生态园里,有世界顶级企业的重要机构,也有极具特色的深圳自主创新中小企业。而深圳第一个区级的一站式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南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就坐落于此,毗邻高新企业,已成为南山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的重要服务窗口。
创新创业密度的不断加大,离不开南山区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记者在南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看到,现场设立了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庭、南山法院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以及综合调解室、警示谈话室、公证室等功能区,还开设44个标准化服务窗口,包括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深圳)实践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据了解,该中心是由知识产权党政机构、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运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业务一网通办的一站式服务。2020年至今,中心共办理保护类业务2.4万件、促进类业务1.2万件。
南山区知识产权促进中心主任刘静告诉记者,中心采取“三厅协同”的服务模式:线下有服务大厅,还有一网通办的知识产权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移动办事大厅。目前,进驻上述服务大厅的公检法司、社会团体和企事业服务单位共有44家。“企业在这里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窗口,我们也会根据企业需求派专人带领相关机构进行上门服务。”
以解决现实中的知产纠纷为例,该中心可联合公安局、检察院以及市场监管局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疑难案件进行案件会商,判断该案件属于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提前指导企业进行取证和护证,极大地加快案件办理效率。
把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前置,是避免和加快解决此类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南山区知识产权促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商业秘密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没有涉及此类案件时可能不太重视保护工作。”刘静表示,中心希望能创新服务,帮助企业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战略布局,提前构建保护体系,而不是等企业遇到问题了再帮它们解决。
入驻前海综合保税区的物流企业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
推进顶层设计 深港全新合作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深圳站的终点,是前海前湾片区的湾景天际线标志性建筑——前海嘉里中心,这里是一场全新改革的起点。深圳前海,“比特区还要特”,定位“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推进深港合作。在建设领域方面,前海开展了大量有益实践,为推进建设领域机制、体制改革,促进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前海率先与香港发展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及合作安排,为全方位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强化两地联动管理、促进新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促进了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开放与合作。
深港合作实验场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前海嘉里中心。嘉里中心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批准设立后出让的首个商业项目,也是前海第一个试点 “香港建设模式”的投资项目。这一“湾景天际线”标志性建筑,打造集写字楼、商业、公寓及酒店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综合体,与前海澎湃心跳一脉相承。嘉里(中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推广总监林志中介绍,项目部分建筑已获取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铂金级认证,并按照美国国际健康建筑研究院WELL金级预认证标准设计与建造,是前海首个三重绿色认证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
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前海先后增加了腾讯、新世界等6个港资项目及10个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试点。据统计,截至2020年,共有超过50家香港专业机构和150名香港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香港专业机构签订合同金额超过20亿元。
数据说
自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领域改革方面成绩显著。首先是营商环境改革不断优化。出台《个人破产条例》,编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工商业用电降成本等措施,已累计为55家民营上市公司提供超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建设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累计注册用户数超1200万,上线服务事项超过7000项,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投资提速增效,在全国重点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其次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科技创新条例》、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等,实施项目攻关“悬赏制”、评审“主审制”、经费“包干制”,确定并执行每年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日益完善。
此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区域性(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获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率先实现经营性国有企业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成7家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达83.5%,市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达57.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