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传真机”丨4月谣言盘点出炉,这14个关于新冠疫苗的谣言请知晓!

来源:网信广东微信公众号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5-06 17:43
网信广东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1-05-06
与新冠疫苗有关的谣言,赶紧来看看吧!

4月匆匆而过,

随着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工作

如火如荼地进行,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

一起“苗苗苗”的行列中。

在本月的辟谣盘点里,

东哥也特别梳理了

与新冠疫苗有关的谣言,

赶紧来看看吧!

疫苗类

谣言

打新冠疫苗前吃饭喝水能避免不良反应?

真相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与是否吃饭喝水基本无关。

无论接种疫苗前有没有吃饭或喝水,都不影响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否。不过接种疫苗前吃点东西,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免疫系统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产生抗体。接种疫苗后一周内不要接触自己容易过敏的食物,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适当休息。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新冠疫苗第二针必须2周-3周打?

真相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首剂与第二剂之间的接种间隔要在3周及以上,第二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新冠疫苗可能会致癌?

真相

不存在。目前研发的国产疫苗是RNA疫苗,致癌的病毒大多为DNA病毒,因此不存在致癌问题。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打新冠疫苗会改变人体基因?

真相

危言耸听,毫无科学依据。mRNA疫苗不需要进入细胞核便可表达抗原蛋白,而且是靠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主动富集(搜集)抗原蛋白而通过一系列分子机制,产生中和抗体。注射mRNA到人体内不会改变人体细胞的DNA。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但不是“逆转录RNA病毒”,所以新冠病毒的基因不会整合到人体染色体中。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打完新冠疫苗就能摘口罩了?

真相

接种完疫苗后,仍然需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

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并非百分百,口罩要不要摘,取决于打完疫苗会不会感染。目前研究显示我国新冠疫苗保护率约70%,但对避免转成重症的保护率超过90%,对避免发生死亡的保护率接近100%。为了防止感染,在全球疫情没有结束之前,建议打完疫苗继续戴口罩。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打完疫苗当天不能洗澡?

真相

可以洗澡,但应尽量避免接种区域,主要是需注意不要有伤口、破损。喜欢大力搓澡的,就请先缓几天吧。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新冠疫苗别人打了,我就可以不打?

真相

别人打完是保护了别人,你没打就保护不了你。即便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后疫情不会传播,也不代表个体不会被感染。假如发生了新的疫情,病毒一旦传播开来,如果你不打,那你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如果不打,世界重新开放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免疫力的。如果全球其他国家没有很好进行疫情防控,中国始终会暴露在疫情风险之下,也始终会受到输入病例的影响,因此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疫苗没用了?

真相

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疫苗失效。虽然病毒一直在变异,但到目前为止,它的临床特性没有改变。目前科学家发现,国产疫苗对部分英国变异病毒仍有效果。病毒变异是正常现象,新冠病毒是个全新发现的病毒,不能因为病毒变异,就对疫苗没有信心。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接种疫苗将致病毒“免疫逃逸”加速变异?

真相

“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虽然“免疫逃逸”在理论上有可能发生,但事实上,“病毒只要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完全抵抗抗体”是不现实的。

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多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而且,疫苗除了刺激抗体产生之外,还会激活T淋巴细胞作出免疫响应。即使“老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与变异株的结合能力下降,T淋巴细胞强烈的反应依然可以保护接种者。

——北京科技报

谣言

接种疫苗仍可能感染就是没用?

真相

所有疫苗的保护效力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要科学理性认识新冠疫苗有效性指标。在目前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新冠病毒疫苗应用的意义主要是预防重症和住院病例,减少因新冠病毒感染发病而导致的就诊,避免医疗挤兑等情况的发生,而且研究显示疫苗对预防重症的效果更好。此外,即使接种新冠疫苗后仍有感染的可能,但感染后即使发病,症状也会相对更轻。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冬天疫情高发再打疫苗也不迟?

真相

新冠肺炎与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不同,不仅在秋冬季更高发,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照样流行。况且,接种疫苗后,不是马上就能产生抗体,根据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全程接种完疫苗28天后,约90%的人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所以说早接种早安心。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谣言

得过新冠肺炎的人不需要打疫苗?

真相

得过新冠肺炎的人也建议接种疫苗。根据现有研究数据,感染新冠病毒后6个月内,也有再次感染发病的罕见情况。为保险起见,建议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感染6个月后接种1剂新冠疫苗。

——上海网络辟谣

谣言

新冠疫苗5月份要收费?

真相

新冠疫苗全民免费,个人不承担成本和接种费用。在居民知情、自愿情况下,接种费用都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

——上海网络辟谣

谣言

新冠疫苗可以短信预约接种?

真相

最近,全国多地有市民收到署名为“疾管中心”的短信称“新冠疫苗可预约接种”,并附上了预约链接。这种短信就是常见的钓鱼网站式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官方机构向事主发送“钓鱼网站”的链接,诱导事主进入钓鱼网站骗取事主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及密码这5项基本信息。如果骗子同时或许这5项基本信息,就能盗刷事主账户内资金。

——腾讯网

生活类

谣言

识图软件挖野菜,既方便又靠谱?

真相

用识图软件“认野菜”来食用很危险。使用这些软件时,如果照片中缺乏花果等必要的信息,软件很可能会误判。万一误食毒芹、石蒜、白屈菜等有毒的野菜,就可能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北京青年报

谣言

“校庆盲盒”开出10000元豪礼?

真相

近日,不少网友爆料,朋友圈被多篇“校庆盲盒”的文章刷屏。文章表示,抽取高校“校庆盲盒”,中奖后,即可获得10000元的全部打包奖品。

对此,贵州理工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辟谣!@南京邮电大学称,这是非官方团队发起的虚假抽奖活动,通过注册大量公众号,用虚假抽奖吸引同学们关注,并且点击抽奖时,手机号等信息会被对方获取,信息很有可能被泄露!

——中国青年报

谣言

全面取消一胎政策?

真相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是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年修正),其中明确提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此外,查阅国家卫健委网站及相关权威媒体报道,均未提及“全面取消一胎政策,必须至少两胎”相关信息。由此可知,网传消息是不实谣言。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谣言

医保卡可以全家使用?

真相

本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国家将出台“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并允许家庭成员共济。

需要注意的是,“允许家庭成员共济”并不等于“医保卡可以全家使用”。

拓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是指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可以用于支付家人合乎要求的医疗费用;而医保卡对应的是每个参保人的待遇,不能共济。

医保卡(社保卡)或者国家医保电子凭证里有我们每个参保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照片、社保编号等信息,实行“一人一卡”,和身份证一样,仅限本人实名使用,必须“专卡专用”。

——北京市医保局、长江日报

谣言

中小学学制变成“5+4”?

真相

近日,有消息称义务教育阶段学制将变化: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学制将正式缩短为5年,初中变为4年,将原来小学的六年级变更为初中的起始年级。

对此,教育部21日刊文辟谣:该消息不属实,教育部目前无相关政策出台。

——教育部网站

科技类

谣言

技术成熟,量子产品已“出山”?

真相

市面上这些“量子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价格不菲、号称“功能强大”,其关于“科学原理”的神奇描述更是十分吸睛。其实,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在蹭概念、讲故事,甚至可能涉嫌诈骗。

如何辨识一件商品到底有没有用到量子科技?这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性等特性,如果没有用上,那就是在蹭概念。一个更简单的识别方法是,记住现阶段量子科技还没有应用到大众生活中就可以了。

——北京青年报

回顾4月,

有哪些谎话被你一眼识破?

又有哪些谣言曾让你信以为真?

看完东哥的辟谣盘点,

你应该“心水更清”了吧~

不信谣、不传谣,

别忘了,

还要警惕这些网络骗局哦~

01

关键词:“免费送”

4月初,广东多名市民遭遇了“免费送”骗局的新套路:

(温馨提示)您在我店买的宝贝已确认收货,麻烦添加下客服V信:2347****,赠您一台电饭锅,截止明天。

很多人看到“免费”二字,以及很容易满足的条件,如加微信、分享等,大家就放松了警惕。

警方表示,其实这些短信都是骗子群发的,利用免费赠送产品引诱受骗人,一旦有人“上钩”,下一步就是让其下载各种APP,进行刷单、充值、投资或博彩操作,从而使受骗人血本无归。

警方提醒

不管早餐机还是榨汁机,警方提醒记住一条,不贪便宜就不上当,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此外,也不要轻信网上免费送的各类宣传、推广,不要轻易加微信、加群,谨慎点击和扫描不明链接、二维码,更不要轻易转账汇款,切勿因贪图小利,而让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

02

关键词:“预防疫情健康体检”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的周先生收到一条来自孩子学校QQ群的消息:

一名“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份关于“预防疫情的健康体检”的通知,通知称要给学生们建立一份健康成长档案,便于家长或学校监测孩子成长情况,学校组织了统一体检,体检费用合计1376元,由卫生院统计,21天后按名册每人补返1000元的医保补贴。

文件内体检项目及价格十分详尽,并标识出了户名为“李某某”的体检代收账户,要求家长登录手机银行或微信向该账户进行转账缴费。

所幸这条信息被班主任方老师及时看到,她赶紧告知家长们发信息的是骗子,并及时将骗子踢出群。所幸的是,没有人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

类似诈骗活动主要是由不法分子通过搜索关键字寻找目标微信、QQ群,利用部分群聊管理员防范意识不足,没有设置进群验证,悄悄进入群内,然后在群里潜伏一段时间,记录群内老师日常的发言时间规律,寻找老师不在群内的时间点,冒充老师头像和昵称,在群里发布需要缴纳班费等消息,并贴出个人收款码要求家长转账。

警方提醒,家长群、班级群一定要设置身份验证功能,实名认证确保安全。收到家长群内的缴费通知后,家长在转账前要同老师核实。

03

关键词:“冒充公检法”

近日,广州反诈中心警情监测发现,4月份冒充公检法诈骗呈多发趋势,短短数日相关警情80余宗,受害人多为女性,受骗金额高达480万元。

六大特征,环环相扣

1

团伙作案,境外来电

冒充公检法诈骗多为团伙作案,有明确人物分工,非法获取大量个人信息、诈骗剧本、洗钱渠道等一应俱全,“00”和“+”开头境外号码来电一定要警惕。

2

点名道姓,异地部门

不法分子通过黑产利益链收集或买入大量个人信息,挑选合适对象去电,开口就点出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等信息,然后自报家门,冒充异地公安局、社保局、通信局、海关、客服等身份。

3

言语恐吓,私加账号

用严厉的语气告知受害人“涉嫌异地案件”,如果不配合调查将面临处罚。受害人为了快速平息事态,通常会同意骗子将电话转接至“异地公安”(实为诈骗团伙内部二线电话)和添加社交APP做笔录的提议。

4

网传证件,禁止泄露

为了提高信任度,骗子通过短信、社交APP等向受害人发送“警官证、通缉令、拘捕证、冻结财产令或法律文书”,以案情严重、级别高为由禁止受害人泄露案情,并保持电话通畅,不得挂断。

5

更换手机,酒店开房

引导受害人购买新手机和电话卡,前往酒店、网吧、家里等僻静的环境接受调查,目的是隔绝受害人与外界所有联系。

6

清查资金,填写信息

骗子以“清查资金”为由,要求受害人将名下所有资金归集到一张银行卡里,然后发送钓鱼网站、虚假APP或二维码,受害人一旦填写个人信息、手机号、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内的资金就会被转走。

反诈提醒

01

凡是接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提到“安全账户、清查资金、转账汇款”的,就是诈骗!

02

凡是陌生号码来电主动转接电话至“异地公安”的,就是诈骗!

03

凡是要求通话绝对保密,或通过网络出示“警官证、通缉令、逮捕令”的,就是诈骗!

04

凡是“公安人员”来电指引通过电话、QQ、视频APP做笔录的,就是诈骗!

05

凡是要求前往酒店、网吧、家里等隐蔽的环境接受调查或自证清白的,就是诈骗!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