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思想旌旗 抗战圣地 扭转乾坤 奠定胜利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强、郭起 发表时间:2021-05-27 07:11
金羊网  作者:陈强、郭起  2021-05-27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南泥湾……红色旧址星罗棋布。
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强 郭起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南泥湾……红色旧址星罗棋布。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自此,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已在几代人中深情传唱,凝聚着人们对这片红色圣地的向往与仰慕。

往昔峥嵘

立足西北发展壮大 成为抗日中流砥柱

一座彩虹桥腾空架在延河上方,以此为轴线呈对称布局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延河岸边上。5月中旬,羊城晚报记者赴延安采访,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眼前的入馆台阶分为三台。“这隐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党史研究专家张建儒告诉记者,延安十三年,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接受记者采访也表示,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党真正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纪律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毛泽东在这张小炕桌上创作了《沁园春·雪》 受访者供图

抗日救亡 万千青年跋山涉水聚宝塔

延安革命纪念馆珍藏着诸多革命文物。目前,纪念馆《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正提升改造。

当记者问及延安革命纪念馆有哪些重要的革命文物时,张建儒不假思索地提到了一张小炕桌。“1936年2月,毛泽东主席就是伏在陕北老乡家的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随后,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东征。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就写于东征途中。

谭虎娃表示,中国共产党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谭虎娃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实施民主政治,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指导中国抗战的“圣地”,全国各地知识青年、海外爱国华侨青年纷纷冲过敌人的封锁线,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不远万里,在战火与硝烟中奔赴延安。

张建儒指出,中国共产党竖起抗日救国这面大旗,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独立自主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敌后战场,克服了敌后抗战最严重的困难,与国民党正面战场配合,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的“实事求是”石刻 受访者供图

实事求是 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初夏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古柏挺拔,远山苍翠。旧址内的中央大礼堂朴素壮观,陈设如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党代会,也是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党代会。”张建儒告诉记者,因战争环境及其他条件不成熟,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到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期间整整相隔17年。

走进中央大礼堂,只见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礼堂后墙“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大会题写的主题词。

张建儒表示,七大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谭虎娃指出,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论断;从1942年初到1945年,以延安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开展整风运动。谭虎娃说,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清除了教条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顺理成章。

自力更生 凭借精神法宝不断取得胜利

“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时,全国党员还不到4万人,1945年达到了121万人。”张建儒说,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也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并无‘延安精神’的提法,是后来概括总结的。延安精神主要是四个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特征。” 张建儒指出,四个方面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延安精神是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张建儒强调,共产党员应把延安精神内化于心,见之于行,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就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长期从事延安精神研究的谭虎娃也指出,延安精神,不仅在革命建设年代激励人心、砥砺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剂,永远是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奋斗拼搏,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共产党员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四块二尺见方的题字石刻,上书“实事求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建儒告诉记者:“这是1943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礼堂题写的石刻,是延安精神的象征,也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昔日陕北“好江南”今朝更好看,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宜人

喜看今朝

老区不老 青山焕新颜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历史上极端贫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将这里描述为“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993年夏天我和大学老师一起去延安搞社会调查,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让人有点沉重。”时隔28年,来自广州的周先生在今年5月重回延安,感叹“变化非常大,终于看到了延安应有的样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笑容洋溢的陕北乡亲。

如今,站在宝塔山上俯瞰,一派繁华景象。延安境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黄土高坡满眼绿色。老延安孕育了新中国,新时代造就了新延安。

南泥湾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使南泥湾家喻户晓。

从延安城区出发,驾车经延西高速,半个小时不到就抵达南泥湾收费站。下了匝道没多久,就看到“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欢迎您”大招牌。远处青山与山脚下的绿草花海相映,让人感觉置身画中。

2019年底,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陕北干旱、半干旱区中,这里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显得尤为珍贵,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湿地生态修复的示范案例。

“现在就像住在一个大花园里。5月,外面的树绿了,天也很蓝。等到6月份洋槐花开,一片白色更好看。”南泥湾镇桃宝峪村80多岁的李大娘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现在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来南泥湾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南阳府村村民李子和说,今年五一假期,连他家门前空地的小停车场都停满了大车小车,一天多达数百辆。

记者在延安采访期间,所到之处,无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1999年开始,延安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卫星遥感图显示,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不断向北推移。

“现在来延安,想再看到那种黄土高原景色,不容易了。”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军明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现在主要是通过烙画展现纯正的“黄土味”。

梁家河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地处黄土高原沟壑里的梁家河村,是一个偏僻的村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如今,从延安市区出发,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梁家河村。平坦的柏油马路,将大山深处的村子与外界连接。5月13日,记者看到,梁家河旅游接待中心门前一个偌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汽车。

据了解,随着学习参观人数不断增加,梁家河村2015年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恢复打造知青旧居、铁业社、村史馆等文化景观,并且流转村里闲置窑洞发展民宿。

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到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打工挣钱,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小卖部。“我们村里绝大多数人住进了在镇上建的集中安置点,过上了居住在镇上、产业在村里的新生活。”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的村民梁玉金告诉记者。

梁家河村史馆里,展板上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34元,家家住上新楼房,90%的人家有了小汽车……

梁家河村的巨大变化,是延安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5月,梁家河所在的延川县以及宜川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意味着延安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听到这个消息时,特别激动,绝对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

年轻记者学党史

感悟恢宏奋斗史诗

5月,春辞夏至,干爽的微风拂过黄土高原腹地,火车自西安一路北上,三小时后到达延安,令人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跃然眼前。

昔日的黄土高原如今满目翠绿,巍巍宝塔山上古塔耸立。在清凉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络绎不绝。

在延安,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拉近时空距离,你会发现好像走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边。枣园毛泽东故居内,办公桌上放有一根铁条。当年,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炼出了第一炉铁的样品,百姓把这来之不易的铁条献给毛泽东,并向他报喜。从此,毛主席就把它摆放在案头,有时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酸了,他就拿起铁条握一握,使手指放松一下再写作……如此生活化的细节,拉近了伟人与参观者的距离。

位于清凉山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保存着党在延安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石窟里放置着电报机、印刷机。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般艰苦的环境里,党的新闻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今,壁上的黄土仿佛有了回声,记录着穿越时空的电码。

在南泥湾,战士们开垦的良田已退耕还林,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湿地公园里荡起秋千。新时代,新延安,曾写就恢宏奋斗史诗的土地上,正谱写着新的乐章。(郭起)

张建儒

对话守护者

以生动“立体书”讲好延安故事

张建儒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2007年起,担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近13年。他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党史方面的研究,现在虽已退居二线,仍积极从事延安精神的宣讲工作。

羊城晚报:我们去过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很遗憾没能看到主展区。它是怎样一个纪念馆呢?

张建儒: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1950年7月1日就正式开放了,建馆至今先后四次重建。目前的这个馆是2009年8月落成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如今,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国内接待人数最大的纪念馆之一,2019年接待参访者超过400万人次,去年因疫情少了一点。

羊城晚报:曾担任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十余年,您觉得革命纪念馆应该如何讲好红色故事?

张建儒:作为一个展馆,我们首先要把展览做好。大家进到馆里面,这个展览就是一部“立体书”,是空间里的一部书,要做到准确、全面、生动,让人们正确地学习、认识历史。

其次,要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尤其是钩沉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一些文物的故事和内涵,从而不断地丰富展览内容。

再者,我们要把研究成果通过出版、影视、媒体、文艺作品等形式推送出去,大力地弘扬革命精神,宣传我们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羊城晚报:红色教育,青少年是重点人群之一,您觉得革命纪念馆如何吸引青少年?

张建儒:青少年对很多问题会有一种天性的怀疑,所以在红色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史实,要擅于利用原始的档案、文物,使我们的文物真正“活”起来,通过文物讲好历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讲好延安故事。让历史来说话,这些东西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

就我的观察,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得都非常认真,不少人还会记笔记。年轻人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