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雄谱: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来源:大洋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5-27 23:34
大洋网  作者:  2021-05-27
终其一生,冼星海都在为音乐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

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民族危难之际,黄河在咆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在这场英勇壮烈的斗争中,一位广东番禺籍人士,用乐谱描绘黄河汹涌的浪涛,为抗战发出怒吼,他就是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渔民之家。因为父亲早逝,冼星海自幼由母亲抚养并寄居在外祖父家。7岁时,他与母亲侨居马来亚谋生,在新加坡养正学校学习,其间参加该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回国后,他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此后,冼星海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求学。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满足于当下所能学习到的内容,想要成为一名“国际的音乐家”。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曾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经常在饥饿和失业中度过。为生活所迫,冼星海做过餐馆侍应、理发店杂役、给别人带孩子,甚至到街头或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费,但忍着屈辱拉了一整天,也讨不了多少钱,但他却从未动摇过学习音乐的意志。冼星海凭借着努力和天赋,考入了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荣誉奖,成为了第一个考入该班的东方人。当学校问他需要什么物质方面的奖品时,冼星海只要了一样东西:饭票。

在法国时的冼星海

1935年,冼星海谢绝了各方挽留,毅然选择了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举办抗战歌曲活动,教导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用音乐为武器抗敌御侮。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女大”兼课,并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教学之余,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1940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和后期制作。工作接近尾声之时,因战争爆发,冼星海被迫滞留他乡多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冼星海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趋严重。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救治。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命最终还是画上了休止符。

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的冼星海半身塑像

终其一生,冼星海都在为音乐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如今,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沿着气宇轩昂的墓道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冼星海半身塑像,塑像基座底下就安放着冼星海的部分骨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长眠于此。

视频:袁世杰

监制:朱文婷 林嘉媛

部分素材来源:央视网 番禺博物馆

编辑: 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