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衣描”:描出“弧光闪闪”的岭南特色
□梁江
很早就关注詹忠效这个名字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那时广东还没有美术馆,办大型美展多是借用广州文化公园的展厅。记得连环画作品《弧光闪闪》第一次是在这里露面的,班上几个同学围着展品转来转去反复揣摩。有同学知道内情,说这作者很年轻,广州幻灯厂的,画得太好了——未读过美院就能画出这水平?
《弧光闪闪》一炮打响,二十出头的詹忠效已闻名全囯。而我们这些美院生拿着这套连环画临摹还相当吃力……
从连环画到幻灯厂
詹忠效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的学画之路,一直记得小时候曾在小人书摊上看到的一格格的连环画,上面的奇幻画面引发他压抑不住的兴趣,十一二岁就试着依葫芦画瓢编脚本描画面。1960年他十三岁,已画出一套描绘毛泽东早年经历的连环画《浏阳遇险》,还向解放军画报社投稿。第二年,他又画了一套讲述解放军战士寻找恩人老乡的连环画投寄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这两套稚嫩之作虽全被退还,但编辑在退稿便笺上给他回复的鼓励意见,反而鼓起了他再接再厉的决心。
詹忠效另一个重要的经历,是读初一时考上了广州艺术学校。不过第二年学校就停办了,辍学后他只好自谋出路。先是给街道社区出壁报,由此引起了市文化馆对这小青年的注意,分派给他编绘社会主义教育展览的重要任务。这需要采访、编写到绘画一肩挑,他的能力竟因此大有长进。恰逢广州市成立幻灯制片厂招收绘画美工,18岁的詹忠效很走运就考进去了。内行看门道,幻灯厂阶段是詹忠效一生中最为关键的经历。
幻灯厂是干嘛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甚了了。四十多年前我刚入读广州美院时,老师还带着我们一大班新生到厂里认真观摩过。在没有电视和电脑的年代,电影之外最重要的影像便是动画片和幻灯片,这就离不开幻灯厂。幻灯片的技术流程,与当今的动漫工作坊略近。早期的幻灯片制作,全靠美工用细小的针笔在火柴盒大小玻璃片上直接描画。后来出现了制版缩晒技术,可先画到纸上,再拍照缩晒到小小的幻灯片上。作为美工的詹忠效,熟谙用细针刻画小画面的技艺,也能提笔在纸上创作大的画幅。而幻灯片样稿的创制还用得上版画、油画、水粉、国画技法,必须懂得绘画的十八般武艺。
那个年代,连环画是最普及的大众化读物,一套《铁道游击队》便能印行3650万册。詹忠效遇上了连环画的黄金时代,他对此痴迷不已。而连环画之不同于幻灯片,区别在于幻灯片是放映专用载体,需把画幅缩制作成小小的透光片。至于创作流程和绘制技法,二者几可通用。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特色,当年幻灯片的创制、生产和放映均需紧跟政治宣传任务,突击式赶工常见,时间紧,要求高,对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大挑战也是超强锻炼。
《弧光闪闪》一举成名
詹忠效在广州市幻灯厂六七年,能力强,作品多。1972年他被广东省美术创作组借调出来搞突击创作,目标是1973年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他用三个多月完成了79幅连环画,这就是让他一举成名的《弧光闪闪》。这套作品在全国影响如此之大,超岀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詹忠效本人似乎也有些手足无措。若干年后他回忆起来,还搞不准其中奥妙何在:“……这是一个反映新中国带电作业女工的新鲜事物,是配合反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典型事例;其次是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比较真实的塑造出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并且还在于表现当时的工业题材中罕有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作品。”直到1982年初春,他有幸见到了人物画大家蒋兆和先生,蒋老兴致盎然给他这样题词:“忠效画家继承传统线描造型之规律,为现代人物写真,此乃一大进步,可喜可贺!”寥寥数语,终于才说透了,让人茅塞顿开。
《弧光闪闪》的线描,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画坛上宛如一股清流,让人精神一振。之前,在全囯连环画坛享有盛誉的有贺友直、刘继卤、顾炳鑫、赵宏本、王叔晖、华三川等人,还有上面所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韩和平、丁斌曾等。这些大画家在技法上都各有高招,有厚重的,繁密的,有乡土味或都市风的,各显神通且影响着大批追随者。而詹忠效的画法则是异军突起。乍一看这是铁线描,再细看,不同于以往的铁线描,不是任伯年,不是李公麟,不是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之类的白描,也无法与《芥子园画传》的“十八描”对号入座。这诚如蒋兆和先生所说,青年詹忠效的最大特色在于“继承传统线描造型之规律,为现代人物写真”。
现代意味的新线描法
这是区别于传统画法的一种现代线描,姑且称为“詹式线描”。它出自传统,但不是经典的旧式“铁线”描法,这已是一种由内至外都具有现代意味的新线描法。所谓“现代”,一是“为现代人物写真”,这是功能诉求和题材內容之变。二是造型手法和形式意味之变。为了表达新的内容,线的表现需“从人体结构的运动入手”,必须在线条的多样运用、疏密取舍和长短组合上有新的处理方式。这种另辟蹊径、颇具创新意识的线描法,他自己归纳为“以繁代简,繁中求简”八字。
观众未必都能领悟这八字诀窍的奥秘。但“詹式线描”的画面简明、准确、流畅,常常带着某种赏心悦目的音乐感,这让人爱不释手。对于画坛同行,他笔下的线条纤细而坚韧,如屈铁盘丝又流丽潇洒,这尤在他充盈着动感的衣纹上表现得淋漓酣畅,让人印象殊深。1998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印行的《十八描研究》,首次把詹忠效的线描法称为“詹衣描”。
“詹衣描”的说法,其重点落在技术特征上,远不及蒋兆和先生的要言不烦。詹忠效几乎全部的白描作品,都属于现实生活和革命题材,主角人物形象多属积极、向上、阳光、力量,按现时的说法便是主旋律、正能量。这一类的题材、内容,还有功能诉求,本就属于“现代”,很适合“詹式线描”大展身手。从技法特色上看,他的线描是和画面內容、空间布局、虚实疏密一起,通盘考虑而灵活处理的。从专业角度,可看到平面构成法、现代构图法等现代形式元素,以至苏联《星火》杂志的潜在影响。放回当年连环画大热的语境考察,“詹式线描”之独树一帜,其“新”正在于充溢着现代韵味甚至带点洋味。
具岭南特色的现代感
詹忠效在广州打拼了多年,在这个南方大都市中潜移默化,他潜意识中的线条表现和艺术追求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回过头看才明白,这就是岭南特色,就是现代感,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广东画家,很难设想画成这样。
《弧光闪闪》其实还不是詹忠效线描艺术的最高峰。在其后的几年里,他接连推出的连环画作品,有以张志新烈士为题材的《灿烂的星辰》,有《吉鸿昌就义前后》等。还有为长篇小说《晋阳秋》《海啸》所作插图也在全国性展事中获取大奖。这些作品面目不甚相同,有些是单线白描,有些加入了疏密、长短或粗细组合的变化,偶尔还有黑白块面的运用……这表明他的兴趣更广、探求更多,在造型能力和技法表达上已超越《弧光闪闪》,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而詹忠效在全国画坛上的声誉,也因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达到鼎盛。若按我个人一孔之见,连环画《吉鸿昌》《灿烂的星辰》、插图《晋阳秋》和《海啸》这数种,可推为最能体现詹忠效艺术造诣的代表之作。
岭南人物画大家杨之光先生当年至为赏识詹忠效,为詹忠效写过一篇题为《是鹰,总要高飞》的文章,其中说:“忠效的实力早已奠定了他牢固的社会地位,他在线描领域的影响力,亦已成为美术界公认的中坚人物。”回望詹忠效60年的艺术行旅,他最为着力之处,在于探寻适应时代诉求的新表达方式,努力拓宽线描的内涵和表现力。由此,他的艺术实践留下了一个由岭南画家完成的、中国线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