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再添18张国家级非遗名片:让游客随时拥抱“身边的非遗”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发表时间:2021-06-14 09:32
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2021-06-14
放眼广东,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的形式越发多样,正在“活起来”的非遗,已然成为丰富居民文旅生活体验的重要内容。
陆丰大安滚地金龙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东再有“18强”晋身。与此同时,文旅部日前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各地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更明确的路径及目标。放眼广东,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的形式越发多样,正在“活起来”的非遗,已然成为丰富居民文旅生活体验的重要内容。

国家级非遗:甲子英歌舞

广东再添18张国家级“非遗名片”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非遗大省的广东,此次有18个项目入选,具体包括: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粤绣(珠绣)、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针灸(岭南陈氏针法)、春节(行花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从入选项目来看,此次广东入选的新一批国家级“非遗名片”,涵盖了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以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类别为主,体现了鲜明的地方非遗特色。

其中,广州市作为此次全省入选项目最多的城市,共有4项入选。至此,广州市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共计已达21项。

广州沙河粉非遗制作工艺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传统非遗将注入更多时代气息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规划》,系统部署了“十四五”时期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明确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等 6方面的主要任务,并部署了8个专栏的重点工作。

对于《规划》的发布,奇创旅游集团首席创新官陆旭岚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其对于新时代新形势下增强国民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在农耕时代形成,乡村是很多非遗人才生长、集聚的地方,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对于当前助力乡村振兴同样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现代人的很多困惑,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陆旭岚同时表示,文化也是行进的,如何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烙上时代的气息,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以及如何在未来的百年甚至千年回望里,形成21世纪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值得进一步深思。

马磊

专家解读

开发非遗文创 让非遗“活起来”

受访人:奇创旅游集团总经理 马磊

问题1:当前我国非遗文化和文旅产业的结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答:非遗+文旅作为当前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视角,其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如“非遗+美食”“非遗+研学”“非遗+疗养”“非遗+爱情”“非遗+竞技”等。

以“非遗+美食”为例,景区可借助淮南豆腐、周村烧饼、北京烤鸭等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包括最新入选的广州沙河粉等,通过聘请美食制作工艺传承人打造地方特色非遗美食,让游客在舌尖上留下深刻记忆。不仅仅是停留在饱腹、品尝层面,更可实现多种延伸,如:打造公开式厨房,展示食品制作流程;推出表演式的上菜服务,强化用餐感受;开展非遗美食制作、评鉴、亲子赛、摄影赛等互动项目,调动游客对非遗美食文化的多维感官参与。

“非遗+研学”也是当前学生团及亲子游的热点。围绕朱仙镇木版年画、纳西族东巴画、佛山剪纸、苏绣等民间美术或藏香制作等传统技艺开设的非遗学堂,在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美感及特殊技能的同时,达到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

总的来说,全国各地以非遗文化为根基的文旅形式越来越丰富,不仅收获了商业价值,也更好地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

问题2:景区作为体验非遗文化的主要场所,在保留非遗传统底色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打造富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

答:非遗文化由于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具有脆弱性,保持非遗的原真性是非遗保护的初衷,但同时,非遗更是世代传承的以人为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活态文化遗产。当前,沉浸式的旅游演艺成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重要抓手和景区的重要配置,也是创新文旅体验的新内容。

“非遗+旅游演艺”目前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是传统戏剧(如昆曲、京剧、粤剧、皮影戏等)+现代演艺;二是传统音乐(如蒙古族呼麦、巢湖民歌、汕尾渔歌、西安鼓乐)+主题演艺;三是民间舞蹈(如秧歌、龙舞、狮舞、傩舞等)+互动演艺;四是民间文学(如科尔沁潮尔史诗、西湖传说、杨家将传说等)+沉浸式演艺;五是曲艺(如相声、苏州评弹、凤阳花鼓、山东快书等)+网红演艺;六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少林武术、佛山咏春拳、口技、建湖杂技等)+剧场演艺。

问题3:让非遗“活起来”,使其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答:开发非遗文创是当前非遗活化的主要途径,其包括但不仅限于传承手工艺、戏曲、舞种、美食等,应以非遗文化为根基,将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实用性结合在一起,既注重文化属性,同时也强调创意性及功能性。此外,非遗文创的线下跨界合作也越发受到欢迎,如各地开设的非遗文化生活馆、创意馆、艺术馆、展览馆,举办的非遗保护论坛、研讨会、非遗体验线路等。

当前,尽管传统文化和非遗在文创领域有一定的发展,但市场上仍存在很多对非遗文化的片面解读与应用,在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丰富多元的推广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非遗文化,非遗文创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