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税月见圳
文/图 李天军 陈梦雅
1992年,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神州大地。在党的领导下,深圳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小渔村跃变成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一栋楼、一条街、一个老区,是岁月荣光的最佳例证。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圳税务局特别邀请了三位党员,一起见证税月变迁。
孙彩云:“与税收事业一起跃向新的高度”
4.10米、4.11米、4.12米、4.13米、4.15米……先后13次打破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在田径场上,孙彩云不断挑战新的纪录;加入中国共产党、荣获广东省十大佳杰出青年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担任奥运火炬手……在人生的赛道上,亦不断跃向新的高度。
孙彩云原是国家田径队的一员,是我国第一批撑杆跳高运动员。十一年的运动生涯带来了鲜花和掌声,也磨炼了她“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劲头。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办,女子撑杆跳高项目终于被纳入了奥运会。但在选拔赛前夕,孙彩云却因常年训练累积的伤病与赛前的一次重伤而被迫退役。无缘奥运会让孙彩云抱憾许久。但是她知道,一味地消沉是没有用的,遇到了人生中的坎,就必须用自己的杆撑起自己,跳过去!
乌云背后总有阳光。
2002年,退役后的孙彩云经组织安排,来到了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登记分局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税务人。复杂的业务难倒“门外汉”。孙彩云一头扎进业务学习中:白天跟同事学,晚上跟书本学,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她和自己较上了劲。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很快步入正轨。赛场外的第一个坎,越过去了!
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东门老街成了深圳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商圈,成千上万的商铺密布,人声鼎沸。
孙彩云记得刚工作时,就经常乘着宣传车在东门步行街为商户讲政策、解疑惑,这里成为了孙彩云税务人之路的“练兵场”。
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孙彩云当选为深圳奥运火炬手。她激动地看着火炬在鹏城大地传递,穿过百货众多、熙熙攘攘的东门步行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使孙彩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而从事的税收事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那一刻,她对于肩上税务人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也要迈向更高的高度!”孙彩云告诉自己。2017年,东门改造2.0版正式开启,而孙彩云也主动跳出了“舒适圈”,迎接新挑战,成为了陪同特区企业成长的税收管理员。
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繁琐辛苦,需要针对不同企业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辅导。凭借过去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孙彩云早已对东门片区的企业了如指掌。她知道,税务人的服务到位了,帮助企业发展好了,深圳才会越来越好。
27年党龄,20年税龄,从运动员到税务人,变化的是身份和职业,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初心和永攀高峰的决心。一辈子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用自己的杆撑起自己,和多年前每一次训练比赛一样,跳过去!然后精彩地落地!
杨辉雄:“我见证了龙岗工业区的建成”
“当时的龙岗哪像现在有这么多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啊,到处都是田地,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拿着税票上门服务。”杨辉雄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工作照。
从税27年,杨辉雄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营改增全面推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见证了龙岗工业区的建成与变迁。在他的记忆里,龙岗工业区的发展、逆境与腾飞是一部与税收息息相关的奋斗史。
上世纪90年代,龙岗区凭着“邻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借着“三来一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助力和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吸引了密集的生产要素投入,制造业规模迅速做大。当时,享受“三来一补”企业曾一度超过7000家,这里成为典型的“加工之区”,龙岗工业区就此起步。
90年代后期,资金、技术、人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让民营科技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如鱼得水,龙岗逐渐发展成制造业大区,更是被评为全国百强工业区之首。
2010年后,龙岗顺应时势谋求转型,高端制造业、互联网企业、跨境电商等新兴行业在龙岗工业区逐渐兴起。在这过程中,税收优惠政策为龙岗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源头活水。
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龙岗工业区的主导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伯恩光学、华科创智、大运软件小镇等知名企业,成为了龙岗工业区的靓丽名片。
杨辉雄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税务新兵,作为龙岗区税务局平湖税务所所长,他带领着青年干部们,一起开发“云端”宣传产品,一起组织直播宣讲,一起在“@深税”上在线解答企业疑难……他始终相信,龙岗的未来、税收工作的未来,将越变越好。
罗树典:“从小渔村到特区,喜看沧海变桑田”
1961年,22岁的罗树典调到宝安县税务局的蛇口税务站。那时,深圳还是宝安县深圳镇,税务干部不到100人,蛇口只是个水产公社,人口不足四千人。
不足10平方米的小瓦房前挂着蛇口税务站的牌子,站里只有从别处拼凑来的桌子和床,还有一个罗树典。日常工作是骑着一辆永久牌旧自行车去收税,车前挂着“征收袋”,袋里装着圆珠笔、复写纸、税票和现金。
因为岗位调整,罗树典离开过蛇口,再回蛇口是1965年。
还是老地方、还是老样子:条件艰苦、没有风扇、没有电话、只有冬冷夏热的铁皮房,还要承担夜晚海边轮值站岗的考验。
当时的蛇口一片荒凉:几个小岛,2个渔业大队、5个蚝业大队、2个农业大队,一年的税收仅有30多万元。由于生活条件困难,很多干部选择另寻出路,而罗树典仍选择日夜坚守,“既然选择了这里、选择了税收事业,就要做好。”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 “春天的故事”拉开了序幕。“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到火热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为建设祖国特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怀着这样的心情,调离蛇口十四年的罗树典第三次选择来到蛇口。
这一次,罗树典感受最深的是“变革”。外商纷纷来到蛇口投资办厂,蛇口一天一个样:前一天还是个小村子,第二天就规划成了小工业区;前一天还是一片平地,第二天就开始挖基建了。旧村老舍消失了,新楼房新大道连成一片,一个崭新的蛇口正在诞生。
对于蛇口税务人的考验随之而来:一边是纳税户急剧增加,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另一边,涉外税收问题等很多过去没有碰到的业务难题都需要逐一解决。
与此同时,税收收入在成倍翻升。刚开始定下100万元的税收任务,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是200万元、300万元……蛇口宛如明珠,渐渐地散发出耀眼的光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1995年,罗树典带领着一帮敢想敢干的年轻人第四次来到蛇口,组建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彼时的蛇口经济进入成熟期,税收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当年税收收入已达10亿元。
因四次不解之缘,罗树典在蛇口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看着纳税人按时到办税服务厅申报到现在只需网上办税;看着税务征收人员操作电脑、打印出税票,到区块链电子发票快捷准确地线上传输到纳税人手中……对他来说,见证蛇口从小渔村大荒滩变成了如今的改革最前沿,是人生历程中一段自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