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往事 | 柯麟与护士的二三事:尊重、信任、传承
编者按:今年,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11年,一百多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代传承。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和建院111周年,3月起陆续推出“老专家杏林往事”系列文章,记录专家大咖们的个人奋斗史、学科成长史、医院发展史,弘扬“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激励医务工作者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柯麟与护士的故事
1951年,中山医学院的一代宗师柯麟,结束长达25年的地下党工作,回到母校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附属医院(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从此,中山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有阳光有风雨,变化中,不乏护理前辈勇敢、智慧的身影。
01
1951年春,柯麟医生举家迁回广州,同行的有医生和护士,他们从澳门坐船一路颠簸,到达广州已是第二天。终于回到阔别了25年的母校,柯麟百感交集。
1926年从广东大学医科(中山大学医科前身)毕业后,柯麟曾留校在附属医院(中山一院前身)当医生,不久就秘密投入了党的地下工作。二十多年里,他的地下党员身份保密得非常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公开自己是中共党员。再次以医生的身份回到广州的母校,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一切又是那样的陌生。
起初,医院安排柯麟秘密入住坐落在山岗上的灰楼(今院史楼),他的饮食由饭堂直接供应,饭堂工作人员把饭菜放进一个藤篮子里,送到桥头前,灰楼这边由护士吴梅珍或黄新美接应,她们走过崎岖的小路,把饭菜提到灰楼楼下,由掌管门口的警卫提上二楼,分别送到柯麟和虞讯(后任医院组织部书记)的房间里。
91岁的吴梅珍回忆说,她们从来没有打开过盖子看里面是什么菜式,让这普通的饭菜增添了几分神秘。
毕竟初到广州,保护是为了安全。曾经,母校也是战场,日本人曾在图书馆地下设置细菌室,医院大楼曾被大肆搜查。因为多年地下党身份,组织对柯麟和虞讯的安全颇上心。
选吴梅珍护士为柯麟院长的守护者,大概与吴梅珍在爱国运动中表现相当积极勇敢有关,且她是医院里的第一批共青团员。1948年秋,广州青年学生先后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19岁的吴梅珍参与了救护受伤的中大学生,又在当天晚上值班时与中大学生取得联系,在医院被大批当局警察搜查时,她从后门偷偷放走爱国学生,保护他们平安离开。
1950年中山一院全体护士合影,第二排右三为吴梅珍
医院后门那条路是通往太平间的,后面便是满山遍野的山坟,扛着枪的那些人也想不到学生从这里逃生,勇敢、心细的护士却想到这令人恐惧的地方便是安全。她的优秀,让组织首先考虑她,作为柯麟初到广州的安全守护者。
一件事,一段缘,平易近人的柯麟,从此与吴梅珍结下了兄妹般的情谊,在工作需要时,他会喊一声(譬如):“吴梅珍,去暨南大学帮助筹办护士学校。”吴梅珍就算有困难,也咬咬牙就答应。吴梅珍有丰富办学经验,课也讲得相当好,柯麟用人堪称极致。
黄新美我们了解得不多,向吴梅珍打听,她笑眯眯地说:“那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黄新美的姐夫是《香飘四季》的作者陈残云,她当时也是团员,是我的优秀学生。”
当年入团不是简单的事,七十年代出生的笔者这一代人,在中学能入团的也寥寥无几,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可见她们俩的先进程度。
一个星期后,柯麟走出组织为他的安排秘密居所,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解放初期的百子岗,位于广州的东郊,站在百子岗上的医学院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杂草丛生,到处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无家可归的人成群结队,整座医院大楼人满为患。柯麟带领大家开始清理办公大楼,清扫垃圾,收治患者,建造灯光大球场。接着又兴建土木,改造门诊,建造了颇具特色的工字楼,住院大楼于1953年投入使用。
02
民国时期,医院只有“老”护士12名,1946年有6名年轻护士从卫校毕业分配到医院,为医院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其中一名正是吴梅珍。
那时,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人才都相当缺乏。1951年柯麟从澳门带回的医护人员中有两名护理骨干,她们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的经验,是镜湖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佼佼者。
柯麟回到母校任院长后,正式成立了护理部,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管理制度,第一任护理部主任为周佩棠,林琼芳接管护士学校兼护理部干事。对德才兼备的护士委以重任,是柯麟院长留给当年护士们的深刻印象。
在此期间,医院加强了基础护理,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消毒等工作。同时,护理部还编写了医院第一本各科护理常规和各科护士手册,使护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柯麟院长与护士合照
由于护理人力缺乏,柯麟院长发动澳门镜湖医院的护士及镜湖护士学校毕业生到华南医学院第一医院(中山一院时称)工作,分批调动护士、助产护士毕业生70-80人来院工作。1953年,因新住院楼投入使用,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力,使镜湖护士学校这一年产生了两届毕业生——部分毕业生提前半年毕业。这是柯麟在护理教育界创造的奇迹。
从澳门来的护士或助产护士毕业生,服从分配到各个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口腔科、急诊科等,几乎每个科都有她们忙碌的身影。部分护士在华南医学院第一医院报到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分配到华南医学院第二医院(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因为有她们的支撑,医院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响应号召从澳门镜湖医院调入的护士郭燕华、姜福兰、区贵云、马爱仑
1955年从镜湖医院回来工作的护士区贵云是地道的澳门人,父母兄弟姐妹都在澳门,她主动报名响应柯麟院长的号召,她说她愿意回来为祖国服务。1946年,只有16岁的她,进入镜湖护士学校读书时的面试考官正是柯麟,亲力亲为一丝不苟的柯麟校长当时就给这些护士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镜湖护士学校的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学期间,一半时间上理论课,一半时间是在医院里跟着医院的老师实习,所以她们一毕业就能独当一面,挑起一个班的护理工作,柯麟对护士们的工作也非常信任。
“文革”10年,中山医学院受到干扰,柯麟暂时离开学校,直至1980年重新出任中山医学院院长,调整领导班子,重用人才。不久,已80岁高龄柯麟院长不慎在住处摔倒,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需要卧床治疗3个月,区贵云、司徒红等护士负责过他的护理工作。三个月后,柯麟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陪同回到北京的家,这名护士正是区贵云。在北京期间,柯麟的儿子为他们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有和柯麟一家人一起的合照,也有与柯麟夫妇一起的合照。看着好温暖,从中也能看出护士在柯麟心目中的位置。
1981年柯麟与区贵云在院史楼1楼合影
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柯麟和区贵云一起去了一趟卫生部,这是一栋宽阔的旧式房子,门前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有花有树,可以停靠车辆。踏进办公室,便可以看到两张大大的办公桌和办公椅,一目了然。区贵云感到奇怪,问道:“柯院长,为什么卫生部这么简陋?”柯麟幽默了地回了一句:“卫生部穷啊!”接着,他对区贵云说:“柯太都没有来过卫生部呢。”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散发出温暖气息,洋溢着柯麟对护士的尊重与信任。
柯麟的身体渐渐康复,可以慢步行走了,区贵云调皮地对柯麟说:“柯院长,您可以自己走路,那我就回去了。”柯麟说:“我不给你走,你也不能回去啊!”哈哈……我们都哈哈笑了起来,这样幽默风趣的柯院长,真有意思。
区贵云与柯麟夫妇在北京
03
柯麟院长的长期言传身教,对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澳门镜湖医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助支撑的精神长期延续。当年响应柯麟号召的护士们舍弃澳门优越的生活条件,回来物质颇匮乏的广州,到中山医各附属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对中山医的护理事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0年冬,镜湖护士学校毕业生探望柯麟,在“灰楼”一楼合影
1989年,当镜湖医院人力缺乏,向中山医发出帮扶请求,我们同样给予了热情回报。柯麟老院长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下一代中山医人,医生、护士们响应学院号召,主动报名到澳门镜湖医院支援。帮扶一直持续到2002年11月,当最后一批派出的同事返回广州,澳门早已回归祖国怀抱。
1989年8月14日上午,来自中山一院、二院、三院的第一批4名医生和9名护士从广州出发前往澳门。
又红又专的张振路,其时已工作了二十多年,已是护理部干事兼内科护士长,她怀着过人的本领,来到澳门镜湖医院从事平常护理工作。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刚开始有些不习惯,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感觉,先是观摩学习和基础护理,慢慢与镜湖医院的护士们熟悉起来,中山医护士们开始施展各自的护理特长,她们流利的粤语能与很好地与当地患者交流,每天的护理工作都乐呵呵。
10年后,护理部张振路、张小燕等考察镜湖医院,在澳门合照
血液透析护理出身的张振路,有着丰富的专科经验,她对口支援的病区是镜湖医院血液透析科,创新开展动静脉穿刺,为尿毒症患者治疗多提供一项实用的技术,减轻患者痛苦。是支援,也是技术交流,好的技术如有好的服务就更加分。张振路回忆:“在服务理念上,镜湖医院显得更有前瞻性,我们也向他们学习。”镜湖慈善会为张振路颁发了技术创新奖,1991年3月又颁发了服务优良奖。
镜湖医院时任院长梁秀珍曾经是柯麟的助手,在抗日战争时期,协助主持抗日救亡的救护工作,她身上的气质也有几分与柯麟相像。柯麟在医学生考试前,吩咐饭堂给每个学生加一个鸡蛋,保证营养,而梁秀珍和她的助理常常在班前或班后来到护士宿舍,关心护士们的伙食,为她们煮汤添菜,让远离家乡到澳门支援的护士们能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
那年,柯麟已近90高龄,居住在北京安享晚年,而他的大医精神,一直在中山医,在镜湖医院,乃至世界不同角落流淌着。
作者:张红霞
来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