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往事 | 陈秉学:秉学立志,敢为人先,开创国内麻醉学多个“第一”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7-10 16:59
金羊网  作者:  2021-07-10
求学问道者心怀远志、埋首登攀,偶尔回头一望,才发现自己的足迹已经高低深浅地绵延万里,直达高处与远方。


编者按:今年,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11年,一百多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代传承。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和建院111周年,3月起陆续推出“老专家杏林往事”系列文章,记录专家大咖们的个人奋斗史、学科成长史、医院发展史,弘扬“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激励医务工作者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小传

陈秉学,男,中共党员,1938年11月出生,广东惠州人。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在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任外科医师。1973年调入外科麻醉组从事麻醉专业,1986-1997年任本院麻醉科主任,1989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格,1990年建立疼痛专科诊疗门诊,1992年创建麻醉科重症监测病房( ICU)并兼任主任,1997-2003年任主任导师*。2006年11月退休后,继续从事疼痛诊疗门诊工作至今,继续为伤病人员服务。长期致力于临床麻醉学科建设、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发表7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参编专著书籍12本,1995年至今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常务编委、栏目编委;1995年-2003年任《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常务编委。

1989-1999年任中华疼痛研究会委员,1994-2004年任中华麻醉学会常委、麻醉与疼痛学组副组长;1993-2005年5月任广东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2002-2006年任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荣获广东省医师学会麻醉学分会终身成就奖、广东省医学会100周年纪念突出贡献专家奖,2018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

*编者注:主任导师是当时医院设置的特殊职务,对著名或成就较高的科主任,在卸任主任职务后,任命为主任导师,协助新任主任开展工作。

学医志向山间扎根, 从医之路两经转向

陈秉学出生于广东惠州惠阳区良井镇。在这里,座座山丘阻挡了发展通路,也隔断了医疗资源。山区里没有医生,只有一位中医,村子里的人生病后得不到治疗和护理,哪怕是常见的病痛也会夺人性命。他目睹自己的父亲、叔叔和哥哥受病痛折磨,先后离开人世。在今天看来,当时认为“致命的重症”不过是高烧、感冒,都是可以医治的。在年幼的陈秉学眼中,因为家乡没有医生,这些亲人才会生病、死亡。如果自己能成为医生,治病救人,那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从医的愿望,就在山里田间扎下了根。

1957年,陈秉学考上中山医学院,开始读医的漫漫路途。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陈秉学都在国家助学金的支持下完成学业,国家的关怀也一直激励着他勤勉刻苦地学习知识,回馈社会。

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采取五年学制。当时的院长柯麟经常教导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不断向上。柯麟院长专注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人才,鼓舞着陈秉学的求知热情。

大学实习期间,陈秉学对心内科兴趣盎然(1962)

到了第五年,陈秉学所在的班级进入广州市工人医院(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当时的他还没有深入接触外科或者麻醉专业,也不曾预想过自己未来会在麻醉学科领域一展拳脚。因为这里的心内科主任非常有名,陈秉学决心珍惜这一机会,跟随这位主任在临床实践中汲取新知,希望能在毕业后充分运用所学,在心内科有所作为。

陈秉学中山医学院毕业证书

1962年,毕业之际,同窗纷纷奔赴各个城市的医院,陈秉学被分到中山一院外科任临床医生。没能进入心仪的心内科,他心里虽有失落,但依然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陌生领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接触、练习外科手术技术,轮流学习颅脑外科、腹部外科、肝胆外科、小儿外科等,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新的起点,在一台接一台手术中,陈秉学逐渐蜕变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

陈秉学从中山医学院毕业,任外科医师的第一年(1962)

在外科手术中,陈秉学已经接触到麻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此时麻醉还是从属于外科的一个小组。1973年,医院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麻醉科,已经在外科工作十年多的陈秉学被列入麻醉科医生的人选。原本的麻醉组人员大部分是中专学历的护士和技术员,只有三到四名医生,有着一定麻醉经验又好学上进的陈秉学兼任了麻醉科医生。

在从医道路上,经过两次学习方向的转变,陈秉学将开始在麻醉学科耕耘出一片天地。

制出医院首份心肌保护液

虽然在外科工作期间有一定的麻醉经验,但陈秉学深知自己的麻醉基础还是很薄弱,需要从头做起,进行更长时间的积累。他把握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在麻醉方面的技能水平。

陈秉学进入麻醉科两年后,适逢省人民医院和中山一院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组队赴阿根廷学习心血管手术的团队返回,当时计划以省人民医院为基地,与中山一院合作,以阿根廷学习的经验为基础,继续攻关复杂疑难的心血管手术,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搭桥等。1974年,中山一院麻醉科安排陈秉学参加此团队负责麻醉,他跟随省医麻醉科主任陈志明学习,掌握麻醉管理技术,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所突破,应用到之后的麻醉临床实践。

参加赴中山坦洲医疗队,乘小艇巡回医疗(1964)

在攻关的过程中,陈秉学发现,心血管手术中要暂时停掉心脏跳动,同时用冷冻的盐水灌注心肌,并用冰块进行心脏外部降温保护心肌,这是最早的保护心脏的方法。但手术时间一旦拉长,心肌保护不佳,术后开放主动脉之后,可出现术后心脏低排综合征,心脏供血量过少,无法满足身体机能恢复的需求,少数病人甚至出现“石头心”的现象,即心脏像石头一样僵化。

合作组攻关一年结束,陈秉学回到中山一院继续开展心脏外手术,针对心肌保护这一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心肌保护方法。他一方面在科内协商,学习国外心肌保护的议题,另一方面在医院检验科、医学院生化制剂室的协助下,研制成“高钾心脏冷停跳液”。这是中山一院第一份心肌保护液,应用于临床,在一百例病人中,术后都没有出现低排综合征及死亡。之后,陈秉学又参加中山一院心血管手术团队,应邀到省内外医院指导心血管手术麻醉管理,并与当地麻醉医生共同学习心脏手术心肌保护及麻醉处理, 高钾心肌保护液的改进与推广在国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中山一院心血管手术团队在宁夏医学院(1980)

在心脏手术期需连续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方法,也得到首次改进,从过去的切开腹股沟股静脉插管改为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法。陈秉学通过解剖实践掌握技术方法,这一经验技术也首先在省内外推广应用。

他还应用心脏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技术、连续动脉测压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技术,解决了当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术中出现循环不稳定、血流动力学波动激烈失控等问题,并采用压宁定(Urapidil)连续输注降压及处理技术,有效地减少术期心、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此后没有一例发生死亡的病例,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关注。

在成为新兴的麻醉学科的一员后,陈秉学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以及身边优秀的前辈为学习资源,力求创新与突破,跻身学科领头队伍。1986年,陈秉学正式担任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他的目光从某项技术的更新、某项成果的引进,投向整个学科的定位与发展,肩上又添新的责任。

四件事打造独立强大的麻醉科

1986年,38岁的陈秉学已磨练出大量的临床经验,由他担任麻醉科主任,承载着学科的期望。当时广东大多数医院都将麻醉作为外科的辅助学科,中山一院麻醉科如何以一个独立学科的姿态发展自身、树立标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7年,陈秉学通过国家教委的考试,带着这一问题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麻醉系学习。斯坦福大学的麻醉系之下发展出临床麻醉、疼痛诊疗、ICU等分支,构建起麻醉学科独立且强大的架构。来到斯坦福大学,陈秉学进入导师Professor Mervyn Maze的实验室,合作进行à-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旋美托咪啶,Dexnedetomidine)对大脑皮层作用的实验研究,这里是最早研究à-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国际研究基地之一。

实验室里每天做五到六个动物实验,这对陈秉学而言是非常新奇的,他在中山一院还不曾有过用大鼠等动物做实验的经历。但凭借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陈秉学处理大鼠的大脑、脊髓非常完整利落,也在每天的观察和操作中掌握了动物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1988年回国,1990年他就在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3篇有关 à-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论文,获得关注与好评。

在斯坦福医学中心学习期间,除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陈秉学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了解国外麻醉学科的动态。每当麻醉科手术室要进行大型手术时,例如肝移植、心脏移植等,他便会前往观摩,了解大概的情况。他发现,手术完成后,医生并不会将病人送回病房,而是送到专门的危重病人护理室,使病人恢复心肺功能、脱离危险后再送到病房去,因此术后生存率比较高,这也称为重症监护室(即Intensive Care Unit,ICU)。

在美国,陈秉学还接触到了“疼痛诊疗”的概念,了解到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这一组织,认识到“疼痛”的另一层含义。麻醉能让人感觉不到疼痛,但这只是急性痛,世界上还有许多受慢性疼痛折磨的人,他们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在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主席、麻醉科疼痛专科专家 Professor Micheal J. Cusines介绍下,陈秉学加入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定期参与病例讨论等活动。

回国后,陈秉学成为中华疼痛研究会奠基会员之一(1989)

赴美学习让陈秉学看到了麻醉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些都是国内当时没有开辟的领域。在这一氛围影响下,他心里的学科发展计划渐渐明晰,拒绝了Mervyn的挽留,决心投身到祖国麻醉学科事业。

“斯坦福大学的疼痛诊疗、ICU等都是由麻醉科医生出诊的,专于临床。而在中国,麻醉只能作为一个附属的学科,这是不对的。”1988年回国之后,陈秉学就继做四件事情,将麻醉打造为独立的、强大的学科。

第一件事:与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商议及合作继续研究, 采用猫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CEP)及脊髓背角诱发电位(C-SSP),再次证实大脑皮层及脊髓背角存在à-2肾上腺素能受体,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参加国际会议,得到认可。

第二件事:与科室副主任谭洁芳教授等人联合建立麻醉科的疼痛专科诊疗门诊,为许多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解除痛苦。但他并不局限于在中山一院范围内建立门诊,希望将“疼痛诊疗”逐步普及。为了进一步推广疼痛诊疗,在广东省麻醉学会的支持下,1990年至1991年,陈秉学首先举办了两期疼痛诊疗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1994至1995年得到卫生厅的支持,以广东省麻醉学会名义分别在广州海珠广场和天河体育中心组织举办两次大型疼痛义诊活动,媒体以《有疼痛先找疼痛科医生》向群众宣传疼痛诊疗概念。1995年,陈秉学积极筹办广东省疼痛学会,并兼任疼痛学会顾问,在他协助下,中华疼痛学会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深圳南山医院分别建立了疼痛中心,推动全国疼痛诊疗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即使是退休后,陈秉学仍坚持每周在疼痛门诊坐诊。

第三件事:依托麻醉科建立ICU。在过去,医院里没有规范的ICU,无论手术大小,术后都将病人送回病房进行观察,除此再没有其他的设备或制度。在建立ICU之前,陈秉学专门调查过国内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发现死亡患者与术后没有很好的监护条件有很大关系。手术做得再好,术后的监测和护理不到位,生存率也难以提高,因此建立ICU是当务之急。经请示院领导批准后,ICU病房就设立在原心胸外科病房旧址,陈秉学等人召集一批护士和医生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并于1991年开始培训,1993年正式投入使用,接收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密切观察与生命体征等一系列监测,支持病人平稳过渡。ICU运行之后,外科医生在紧张的手术之后可以将病人交给ICU,不必奔忙观察病人情况,不仅减轻外科负担,更有利于病人的恢复,ICU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995年,国家卫生部巡视认可,授予中山一院麻醉科ICU“卫生部临床麻醉管理、重症监测培训中心”称号,作为临床危重病人术后复苏培训基地,并先后举办培训班三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参加。

陈秉学在麻醉科ICU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班上授课(1995)

第四件事:参与肝胆外科肝脏移植实验与临床。在美国观摩的肝脏移植手术给陈秉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任中山一院院长黄洁夫也从国外学习回来,同样也有着攻关肝脏移植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陈秉学带领住院医生和研究生组建专项小组。经过一年多100多头猪的实践,采用“无肝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V-V Bypass)”的方法,于1994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进行病人肝脏移植成功,总结出一套围术期不同阶段的麻醉管理经验与方法,促进了我国肝移植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陈秉学将在国外的所学所思付诸实践,为国内的麻醉学科带来新气象。疼痛诊疗的推广、麻醉科ICU的建立、肝脏移植麻醉管理和方法的提升,正如陈秉学所期待的,麻醉正在成长为一个更独立、更强大的学科。展望未来,学科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这支火炬需要代代传递下去。

他的学生都成长为麻醉学科骨干

作为麻醉科的开拓者之一,陈秉学当时已注意到学科的人才问题。麻醉科最早是辅助外科手术的一个小组,从事麻醉一线工作的超过半数是中专技术人员,高素质麻醉医师人员严重不足,这是国内早期普遍存在的现象。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后,提高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迫切的要求。

因此,当时担任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的陈秉学拜访教研室主任、中山二院麻醉科主任高崇善教授,表达了建立麻醉学系、培养麻醉专业本科生的意愿,得到了支持。陈秉学胸怀一腔热情和发展学科的赤诚,联系中山医学院与高教局相关部门,终于在1984年筹办了第一期医疗系本科六年制麻醉专业班,这是国内首届麻醉本科班,陈秉学任班主任,招收学生43名,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认可,学生毕业后有效解决了中山医各附属医院及省内各地麻醉医师紧缺的问题,为麻醉学科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因当时有不同意见,未能继续第二期。1988年后,本科麻醉专业班重新开班,吸引着对麻醉学科怀有憧憬和信心的年轻求学者。

1986年,中山医科大学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由国家教委批准,陈秉学获得国家教委批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为培养麻醉学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师资力量,于当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2名,其后每年招生,最多的时候一年招7名。陈秉学前后培养了39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如今大部分都成为麻醉学科的骨干及领头人,分布于中山医系统及各地省、市级医院,在医疗和科研方面做出很大成绩。常有同道对陈秉学说:“陈教授,现在你的学生都是广东省麻醉学科的带头人啊!”看到麻醉学科桃李满园,人才培养卓有成效,陈秉学曾写道:“师生奋进20载,共叙师生情谊深。学子成就载史册,皆为学科之栋梁。”字句间充满喜悦和自豪。

主持广东省麻醉学科主任管理研讨会(1997)

对于早期各医院原有的中专技术人员队伍,陈秉学也在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争取独立执业资格。在征得学校成人教育办同意后,陈秉学与校方一起到广东省成人教育办申请并获批准,1993年和1994年分别在广州市与惠州市举办业余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共招收两百余名学员,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培训,历时两年,考试合格毕业者可获得广东省成人教育办及卫生厅认证为大专学历,颁发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这些学员现今不少也成为科室主任及骨干。

陈秉学为广东省麻醉学科人才职称晋升也作出了努力。1994年,作为广东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的陈秉学争取了广东省医师职称晋升的“麻醉学科高评委”,从此以后麻醉医师晋升由麻醉学科高评委评审,为麻醉人员职称晋升创造一个更宽阔的平台。

陈秉学心里秉持着培养人才的尺度和标杆,对学生有着严格且明确的要求。“第一,他们对具体的业务一定要熟悉,研究生第一年必须轮科,分别到心胸外科、骨科、心脏内科等进行学习,懂得基本临床知识,然后再集中学习麻醉专业。第二,学生必须勤勤恳恳,克服倦怠。学生如果没有努力学习、敬业之心,就不能谈培养人才了。第三,学生要写论文,出成果,我告诉他可以做什么方向的题目,他要做出来。很多研究生的论文做得不错都发表了,很大一部分后来考了博士。”

陈秉学获颁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终身成就麻醉学家”(2018)

提到成就与荣誉,陈秉学认为这些都是工作,自己和学科同道并不是在追求“第一”的头衔,而是在发展学科的初心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正如其名“秉学”,秉持学习之心,这是贯穿陈秉学学无止境、敢为人先的职业生涯的关键词。求学问道者心怀远志、埋首登攀,偶尔回头一望,才发现自己的足迹已经高低深浅地绵延万里,直达高处与远方。

“百位老专家杏林往事”专栏

总策划:肖海鹏、骆腾

主编:彭福祥、杜丽红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