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委会揭示校外培训十大潜规则:提分保过作卖点,事后结果不认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粤消宣
“目前已提炼总结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十大潜规则向社会公布,旨在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该行业消费陷阱。”7月16日,广东省消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校外培训消费矛盾增多,纠纷投诉日渐增长。据统计,2020年,广东全省消委会系统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27960件,占总投诉量7.09%;2021年全省上半年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0949件,占总投诉量6.66%%。
师资宣传套路深,“货不对板”差太远
解读:名校名师是校外培训机构常见的宣传卖点。但到了实际课堂上,广告中所称的“名师”“专家”其实不存在。部分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找一些有教师资格证的年轻人,甚至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包装化身“特级教师”“名师”,以虚假宣传误导或者诱导消费者。
案例:家长张女士将孩子送进某教育机构,签订协议时,机构负责人承诺邀请著名教师讲课,并对学生一对一辅导。但家长却发现并没有名师上课,部分老师甚至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应届大学生。
点评:对于“名师辅导”等关于培训服务质量的承诺或者宣传,消费者应要求培训机构将所有相关内容写入书面合同,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同时,如果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主张损失和赔偿。
课程安排被隐瞒,报名容易约课难
解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不限时间地点的网络课程逐渐走红,但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在向消费者介绍课程时避重就轻,只提课程数量,过多渲染培训效果,淡化上课时间安排。
案例:消费者曾女士在某线上校外培训机构为小孩报读课程时,销售人员在介绍时并未清楚告知该课程需要约课。缴费报名后,曾女士才发现需要约课,且约课难度非常大。她多次反映未果,还被推销价格更高的一对一VIP课程。
点评:本案例中,培训机构销售人员未清楚告知曾女士课程约课安排,导致曾女士在缴费报名后无法约上合适课程,存在一定过错。对于培训机构的另外推销,消费者有权拒绝。
储值优惠很吸引,预付学费难退还
解读:档位储值,即一次性购买课时数越多,每节课的收费就越便宜,是一些机构诱导家长预缴、多缴学费的惯用手法。一旦消费者发生纠纷时,往往遇到拒绝或被拖延退费。
案例:消费者胡女士在某早教机构为孩子报读课程,销售人员向胡女士表示一次性购买的课时数越多,平均每节课的费用越低,最终胡女士为孩子购买了98节课共计一万余元。但是胡女士因搬家离培训机构较远,加上课程经常安排不上,于是向早教机构提出退费申请,却遭到拒绝。
点评:为服务提前付费属于预付式消费,而这向来是消费纠纷和投诉的重灾区。很多消费者容易受优惠吸引,产生冲动消费,一次性缴费数千甚至数万,而当不适应授课方式或培训效果不达预期提出终止合同时,往往遭遇困境。为此,建议消费者对优惠促销要保持理性,尽量避免大数额预付式消费,以减少消费风险。
提分保过作卖点,事后结果不认账
解读:一些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以“承诺保过”“提分保证”“提前学”等为营销卖点,夸大培训效果,以此吸引消费者缴费报名。
案例:消费者刘先生向消费者组织投诉,某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在刘先生为孩子报名时,保证能让其小孩在中考提高百十分,可以超过建档线几十分。可是中考后,刘先生小孩离建档线还差几十分,与培训机构当初的承诺和保证相差甚远。
点评:在教育培训行业中,“保过”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该案例中,校外培训机构所作出保证过建档线的承诺,事实上违反上述规定。如果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主张损失和赔偿,同时建议向行业主管部门举报,作为调查线索。
此外,广东省消委会还揭示了校外培训的格式合同藏陷阱、低价营销花样多、约定内容随意变、分期付款变贷款,以及个人信息遭泄露,推销电话接不停等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