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践行“四力”, 融媒体报道精品《家•节》春节火红海内外

来源:羊城晚报全媒视界 作者:徐炜伦 发表时间:2021-08-16 18:31
羊城晚报全媒视界  作者:徐炜伦  2021-08-16
2021农历牛年春节期间,羊城晚报连续8天推出《家·节》融媒体报道。

2021农历牛年春节期间,羊城晚报连续8天推出《家·节》融媒体报道,这一组人物并不是多么响当当的人物,而是最平凡、最普通、在不同行业上服务社会的人。他们当中,或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新春,解读幸福;或用责任守护万家灯火、以奉献和付出换来他人节日祥和。

《家·节》融媒体报道在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两微、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网络端口分别推送传播,也通过9张精美海报让读者扫码观看。《家·节》系列的诞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羊城晚报广州新闻全媒体编辑部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家·节》系列海报

2月11日除夕,《家·节》开栏语和第一篇登上纸媒A3版

前瞻判断促成策划出炉

1月11日,羊城晚报广州新闻全媒体编辑部的6位记者在执行主任刘云的召集下,开了一场策划会,思考面对元旦后春节期间可能出现的原地过年趋势,思考如何进行融媒体式报道的策划。当时天气转寒,北方出现疫情反复,与会者判断这个春节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天气都这么冷了,我们就做一些暖心的报道。”

讲好故事,是羊城晚报的优势之一,而讲好民生故事,是羊城晚报广州新闻部坚持的方向。春节,是中国人精神归宿、文化复苏的重要时刻。回家,是中国人难以割舍、永不老去的乡愁。当“家”与“节”,在特殊的时刻不能两全时,一定会有动人故事。刘云表示,策划要去记录那些平凡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小家顾大家”的暖心故事,体现每个人都了不起的主题。于是,《家·节》策划正式出炉。

拍摄需要计划更需要临场应对

《家·节》里共8组人物,每一组人物的采访拍摄过程,都有不同的状况发生,考验着记者们的临场变化能力。除去前期协调沟通,留给正式采访拍摄制作的时间是不多的。为了实现视频拍摄的要求,不少记者还自己购置了设备,成为“新晋发烧友”。

每一期的采访拍摄都是分秒必争,有些场景甚至没有预备方案。许多镜头的拍摄,对记者们来说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如拍摄番禺区新洲村花农时,广州各大花市取消,村民对滞销的年桔、年花一筹莫展,因不知道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销售颓势是否会有所好转,从1月15日发出的第一篇报道前至2月11日《家·节》第一部《年“吉”》的播出,汪曼等记者只能不断地跟进,多次前往新洲村现场,用视频记录下大片滞销的年桔被一盆又一盆地搬上货车的全过程,记录了新洲村花农由忧转喜,最真实的心态和表情变化。

得知滞销年桔全部售出后,羊城晚报记者与新洲村村民合影

刘云(右二)与汪曼(右一)在新洲村拍摄中

在拍摄高铁夫妻列车长《又到了这一天》时,为了能不错过一趟拍摄对象工作的列车,记者在站台上足足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在拍摄就地过年的小两口《我们的幸福》时,记者需要和拍摄对象在一天内打卡广州的众多景点,从老城区荔湾、北京路到城市新中轴线、天河商圈,每个场景的停留时间都经过精确计算,为的就是能赶在日落之前拍到尽可能多的素材。

记者跟随高铁工作人员前往候车站台

记者在拍摄列车长夫妻

刘云(左一)、严艺文(右一)、徐振天(中)在西关街道拍摄

记者在荔枝湾涌拍摄

在拍摄《青云大街的家》时,记者深入石牌村里的城中村街巷,为记录下清洁工人最完整的年夜饭状态,记者跟踪了他们从下午买菜到餐后收拾的全过程,自己却并未用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记者徐振天甚至爬上了该大院的一棵树上,只为拍到最佳镜头。能够发现城中村深处这个独特的清洁工大院,更是源于执行主任刘云长期跑街而积累下的新闻线索。

徐振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上爬树拍摄清洁工大院

在进行《我的103高地》采访时,记者要在两天内跟随电网工人完成三条巡线的巡视工作,103号塔海拔高度超过了500米,从清远市区出发到达该塔位附近需要行驶两个半小时,停车后还需要步行10多分钟爬上45度倾斜的陡坡。在到达103号塔的路上,为了取到想要的镜头,梁怿韬等记者还坐在电网工人的皮卡车斗上,在极其颠簸的条件下完成录制任务。

刘云身穿防寒服、手握对讲机协调高山上的拍摄工作

梁怿韬拍摄医院部分镜头

部门拍摄团队跟随电网工人登上500多米的高山上拍摄采访

拍摄广州火车站广场派出所民警《不冷的冬天》时,我们等待至凌晨1点,记录临时候车棚搭起,在民警繁忙工作的间隙进行采访。拍摄北京派出所《爱的守护》时,因机会不能重来,记者要对集结出发的镜头进行没有NG的拍摄,要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路,用镜头稳稳地捕捉到拍摄对象……

徐振天(左一)与徐炜伦(左二)分析广州火车站的镜头

为记录广州火车站临时候车棚的搭起,记者坚守至凌晨1时

梁怿韬利用长焦镜头拍摄广州火车站镜头

记者正在拍摄民警在北京路巡逻的部分镜头

这些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应对的办法,为年轻记者们以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魔鬼式通宵达旦出作品

为了让采访内容准确到位,每篇文稿,执行主任刘云都逐字逐句修改。同时为了保证后期制作的流畅,不少同事从大年初二开始便奋力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由于不少记者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纪录片式的拍摄工作,对剪辑软件的熟悉程度不足,大家在制作过程中一边学习新的软件,一边进行剪辑,互相交流、学习,在“魔鬼式”的通宵达旦和摸爬滚打中完成了视频输出。尽管作品并不成熟完美,但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珍惜。

在传播端口,每一位编辑老师在春节发布期间都值守到深夜,紧盯文、图和视频的进度,给予记者所需要的一切支持。美编老师制作的精美海报使得作品能在朋友圈,文章内实现最好的传播。纸媒上,《家·节》的每日连载成为了春节期间一个必看的栏目,还附上了系列二维码,打通了羊城派app与纸媒的连接。学习强国的羊城晚报强国号和广东学习平台也一期不落地发布了《家·节》的报道。

结束北京路晚上的拍摄后,采访团队与民警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家·节》的部分作品入选了羊城晚报“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推出的“老广贺春——在线全球大联拜”栏目,以多国语言走向海外,展现中华春节文化的精髓,海外各媒体端口的播放量达1000万+。

从1月11日的策划立项到2月18日全部完成,是部门同事以10天剪出9条成片(含综合版)的效率,完成全部文图和视频的制作,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记录了一个特殊的春节,也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家·节》的顺利完成背后离不开所有拍摄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支持,也离不开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蓝海”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笔杆和镜头说话的笔力。

正如我们每一期最后的那句话“献给每一位平凡而了不起的人”,《家·节》致敬所有坚守岗位的工作者,同时也致敬在新闻岗位上勤勤恳恳的我们每一个人。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