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荷兰人三度来华促国共合作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州留下红色印记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9-17 10:00
金羊网  作者:  2021-09-17

马林,1938 安东尼·赛奇供图

总策划:林海利孙璇

总统筹:林洁彭启有

执行统筹:谭铮

羊城晚报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出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这是一位名叫斯内夫利特的荷兰人。他,曾有过很多不同的姓名:安德莱森、亨克·布劳威尔、伊万诺维奇·贝尔格曼·马丁……而他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那个名字,是马林。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第一次来到中国。1922年,他再度来华。1923年,第三次来华的马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打下坚实基础。

彼时,这位荷兰人为何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发生了哪些故事?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荷中友协鹿特丹分会协助下,独家采访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安东尼·赛奇。曾编译马林相关档案的他,带着记者一起,共同回忆了马林在中国的那段岁月。

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 林桂炎摄

壹从铁路工人到共产国际代表

1883年5月,在荷兰鹿特丹城东南部的一所普通房舍里,一个男孩诞生了。父母请神父给新生儿取了名字:亨德里克斯·约瑟夫·佛朗西斯克斯·马里。他,就是后来成为共产国际代表的斯内夫利特,也即中国人所熟知的马林。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斯内夫利特,要闯出一片天地只能靠自己。“一开始他在荷兰的一个铁路局工作,目睹了工人们的困苦生活。”安东尼·赛奇说。

1903年4月,荷兰工会讨论反对罢工法案,以立法手段禁止工人和政府雇员采用罢工手段。这一消息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工人的“保护委员会”发起了总罢工。斯内夫利特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但他积极支持工人的罢工。此次罢工以失败而告终,约5000名铁路工人被解雇,他们几乎全是斯内夫利特所在的铁路电车工人联合会的成员。罢工工人的悲惨处境让斯内夫利特不安,他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

安东尼·赛奇表示,斯内夫利特参加的一系列工人运动促使他走上了政治道路。1906年1月,荷兰铁路电车工人联合会举行代表大会,23岁的斯内夫利特当选为常务理事。记者在翻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玉贞撰写的《马林传》时,留意到其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材料:“他的好友罗兰·霍尔斯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记忆犹新地回忆说:‘斯内夫利特是兹沃勒火车站青年的好榜样……他对工人阶级的斗争充满火热的激情,他好学上进。中学毕业后学会了德文、法文和英文,这样就能研读社会主义文献的原文。我很快就发现,这位年轻人具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和勇气。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兹沃勒市和荷兰的工人运动,他怀着强烈的兴趣关注英国和俄国的革命运动。’”

在前往中国之前,斯内夫利特曾在印度尼西亚参与并组织团体活动长达七八年时间。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19年9月28日决定建立荷兰分部。1920年2月,这个分部在阿姆斯特丹举行成立大会,斯内夫利特作为印度尼西亚的代表参会。

贰见证中共创立,推动国共合作

1920年7月,斯内夫利特到彼得格勒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安东尼·赛奇告诉记者,在大会举行第三次会议时,由于列宁的推荐,代表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参会的斯内夫利特,出任大会下设的民族与殖民地委员会的秘书。这次会议上,他使用了“马林”(下文用“马林”指代斯内夫利特)的化名。安东尼·赛奇说:“为什么他会选择‘马林’这个名字,我暂时没有找到相关可以佐证的资料。但在可考的资料中,1918年他撰写的一些批评性的文章中,已经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可以说是马林政治生涯中的新机遇。在与会的欧洲代表中,他是唯一具有殖民地工作经验的人。“马林的这些经验或者说特质,也成了他后来被派往中国的原因。”安东尼·赛奇说。

1920年8月8日,马林被任命为共产国际代表,奔赴中国上海。

几经波折拿到签证后,他终于在1921年6月,乘坐一艘名为“阿奎利亚”的远洋船抵达上海。据李玉贞查询的资料记载,初到上海的马林为了安全起见,使用了化名“安德莱森”,下榻于麦根路(现淮安路)32G号的一家旅馆。同年7月,他参加了中共一大的部分会议。当会议现场被法租界巡捕房的探子闯入后,马林建议立即散会,另觅开会地址。最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中共一大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李玉贞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发现的资料显示,1921年7月上旬,马林本“希望几个月就离开此地(指上海)”,去日本和菲律宾了解当地情况,以便开展新的工作。但他于1921年底转道广西桂林,与孙中山见面并进行长谈。安东尼·赛奇说,研究表明当时马林已有推动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想法,但在与孙中山交谈后,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他并未将这一想法提出。“直到后来的广州之行和目睹香港海员大罢工后,他更加坚定了促使国共两党合作的想法。”

1922年,马林携共产国际的指示,再次来到中国会见孙中山,其后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中共二大。1923年马林第三次来中国,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共三大。这次大会正式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安东尼·赛奇 受访者供图

叁马林在广州的岁月

马林三度来华,曾两次来到了广州。如今,位于广州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陈列了数件与马林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马林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特别出入证,曾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马林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会国际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远东局汇报中共三大召开报告的德文文本等。

以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为例,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马林来到中国之后,对广州进行考察,发现广州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当时广州的工人运动较发达;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广东的党团组织得以快速发展;此外,广州也是国民党活动的中心,是孙中山先生长期进行革命的大本营。因此,1922年7月11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打报告,建议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广州。

这一建议被采纳。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命令》决定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迁往广州。马林将这份指令用英文打印在一块白色绸缎上,缝进自己的衬衣里,秘密携带来华。

这份指令翻译成中文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笺后,应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力浦同志(注:即马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共产国际远东支部莫斯科,1922年7月魏金斯基”。

然而,由于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广东局势迅速变化,共产主义这份指令一时无法执行。直到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之后,中共中央才正式执行这份指令,于1923年4月底迁往广州。

时隔近百年,2021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完成。为丰富改陈布展内容、更好地展示中共三大历史,纪念馆主动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联系,复制该所收藏的马林档案26件(套)。这批档案主要包含1922年至1923年马林在华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以及国民党来往的信件等。其中,马林对中共三大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与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的讨论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英文本,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五名中共中央委员致孙中山信件的德文本、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等资料显得尤为珍贵。

近日,荷中友协鹿特丹分会会长黄敦品(OEY Toen Ping)到马林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墓地,缅怀这位在中国留下红色印记的荷兰友人。黄敦品表示,对于这位国际友人所做的一切,中国人民不应忘记。

(部分资料参考:《马林传》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玉贞)

编辑:quinn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