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岭南文物活起来①| 广东正大力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文 艺(署名除外)
2019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试点单位的文物保护利用状况如何?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珠三角以及粤东粤西粤北的各个示范区。所到之处,数量众多的文物得到悉心保护,更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合理利用,各个示范区正在打造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样本。
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充分保护、利用和挖掘我省现有文物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广东文物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该厅于2019年启动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县级行政区划,以县级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自愿申请、自主创建。
2019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试点单位,包括潮州市湘桥区、汕头市金平区、韶关市南雄市、江门市开平市、云浮市郁南县等5个示范区。
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目标是:到2022年,由各相关地级市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指导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发挥优势,创出特色,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使区域内的所有文物都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初步建成地域特色鲜明、文旅深度融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首批示范区创建初见成效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支持与经费投入。据统计,仅是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就已累计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安排了数额不菲的资金。其中,自2017年开始,汕头的小公园开埠区开始进行两期修复改造工程,首期、二期工程总投资约13.55亿元;开平共争取了各类资金3700多万元专项用于碉楼的修缮和环境整治。
近日,记者在首批5个示范区看到:
潮州古城得到有效保护,不少居民回归古城,“烟火味”日益浓厚;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旧如旧”,各类博物馆陆续开放,省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走出活化利用新路子,体验碉楼文化、乡愁成为当地旅游特色;郁南兰寨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南江传统文化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南雄利用珠玑古巷等历史资源,挖掘姓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相关研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示范区的创建成效初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在全省范围内推荐文物保护利用做得较好的示范区,参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接下来几期,我们将陆续推出五个示范区样本。
晒家底
南粤大地文化遗产丰富
● 广东世界文化遗产:1处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
● 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2处
●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
● 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5万余处
● 全省登录国有文物收藏单位:418家
● 国有可移动文物875254件/套;
● 国有珍贵文物达79010件/套,占登录总量的9%。
●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 广东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
● 全省现有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
●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
● 红色旅游A级景区:23个
● 全省21个市82个县列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有重复划入的县、市、区),包括原中央苏区片区、海陆丰片区、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和广东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
数据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