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赓续血脉老城焕新
【牢记嘱托 奋进答卷·广州】
广州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初步成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侯梦菲 柳卓楠 高焓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高度重视,寄予殷切期望。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听取广州治水和城市建设情况汇报;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再次来到广州,先后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暨南大学、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殷殷重托,照亮前路;珠江潮涌,奋楫争先。
近年来,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赓续血脉、老城焕新,守护好“老城市”为“新活力”提供的历史积淀和坚实基础,涵养着“新活力”为“老城市”注入的蓬勃朝气和源头活水,让老城市积厚流光的底蕴、历久弥新的魅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新活力、实现新作为。
现场回访
东濠涌
窗口展示广州城市环境蝶变缩影
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总书记强调,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东濠涌是流经广州市中心城区一条南北向的河涌,全长4.51公里,是古代广州护城河唯一保存至今的一段。曾经的东濠涌,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忽视污水处理,一度污染严重。2009年启动综合整治工程后,河涌水质清澈见底,两岸绿树常青,成为流经市中心的一条生态绿道。
“以前这里是一条臭河涌,大家走过都捂着鼻子。现在,这里经过改造后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大家都喜欢来散步。”年逾六旬的广州街坊林志强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近年来,在环境不断改变的同时,居民对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意识也不断增强。
据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介绍,在一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越秀区于2013年初启动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整治东风路至麓湖长2.62公里的雨污合流暗渠。如今的东濠涌水流清澈、鱼翔浅底,甚至还引来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尾水鸲在此栖息。
东濠涌的变化是广州城市环境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州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98万公里,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当前,广州市还全面开展千里碧道建设,规划全市2025年建成碧道1506公里、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增添底色。
永庆坊
处处散发岭南文化独特魅力
2018年10月24日,在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看西关,西关看恩宁。来到位于广州西关恩宁路的永庆坊,“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十四个字映入眼帘,广州对城市微改造的探索、实践也展现在眼前。
曾经的永庆坊,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辖之一。辖内危破旧房密集,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亟需修缮维护及更新改造。近年来,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永庆坊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用“绣花”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
市民徐朝江从小在永庆坊长大,见证了永庆坊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前永庆坊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一下雨还经常‘水浸街’。现在沟渠排污改善了,地面平整了,房子修漂亮了,十分美丽、看着舒心。”
从荔枝湾揭盖复涌,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华丽亮相,再到成片连片微改造……如今的永庆坊,成为广州展示岭南传统文化、老城市新活力的一个窗口。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三年多来,永庆坊完成了二期主体开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以永庆坊、北京路为代表的“绣花”功夫微改造,正在广州不断涌现、全面开花。近年来,广州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752个,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泮塘五约等重点片区环境全面提升。
暨南大学
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知名华侨学府暨南大学,观看校史展览和办学成果展示,了解学校教学科研、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情况。总书记指出,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近年来,暨南大学坚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办学使命。
“在总书记的鼓励和关怀之下,暨大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党委书记、四海书院院长区向丽表示,学校鼓励港澳台侨学生积极参与古琴、射艺等相关课程和活动,“三年多来,我们累计开课2100课时,举办文化研习、考察活动200多次,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
来自中国香港的曾敏文同学,在四海书院港澳台侨学生中华才艺书法培训班中持续研习书法,书法作品多次在校内外获奖,“希望能将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欣赏中华优秀传统书法艺术”。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暨南大学制定并实施24条专项行动计划,新增了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两个国家级文科平台,并成立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
同时,该校制定了《暨南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构建了以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中国发展和文化与世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板块,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3门课程成为港澳台侨学生通识必修的标杆“金课”。
广州开发区
启示全国“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肯定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总书记希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努力实现新的发展,为祖国强大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走进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一座“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矗立在众多楼宇中央,往前几步可见一块巨石,其上醒目地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正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园区时,提出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视察时的每一个情景,还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对中小企业的殷殷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龙璞说道。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刻认识“中小企业”是经济的韧性所在、创新的活力所在,瞄准“卡脖子”、聚焦“断链点”,为“能办大事”创造一流条件、打造一流平台、营造一流环境,交出一份“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时代答卷。
截至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数量有近4万家,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这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他们屡屡在芯片、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领域,实现核心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例如,禾信仪器攻克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其环境监测质谱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全球市场占有率近30%。
疫情期间,中小企业也勇担重任。达安基因、华银健康、金域医学、凯普医学、中鑫医学等完成了广州核酸检测能力的94%,其中金域医学建成“猎鹰号”气膜实验室,日检测量(12万管)创全球新高。
2021年10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成立超过100亿元规模专精特新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今的中小企业已成为该区冲刺“万亿制造”的主力军,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句话。
亲历者说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
聚焦主业做好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是当时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的代表之一。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回想起三年多前的场景,周振依旧感觉历历在目。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中小企业从业者倍感振奋,让他们充满自信,“我一定会牢记嘱托,聚焦主业,把质谱仪这个事情办好!”
质谱仪被誉为“科学仪器的皇冠”,技术壁垒高筑,国内质谱仪市场面临着常年被国外垄断的现状。“做中国人的质谱仪”,这句话背后,是国产质谱仪器与国际质谱仪器之间的差距,更是周振的初心和信心。
2004年,周振全家定居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谱公司。2008年到2018年期间,周振带领团队,用十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产品。2013年,禾信研发出国内首台高端质谱科学仪器,不仅为国家环保监测与国家重大工程提供重大支撑,还第一次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送到南北两极、第一次将质谱仪器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2021年9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上科创板。
目前,禾信的质谱产品在国内取得了一定成就,并且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领域有产品布局,但与国外的质谱仪器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周振说,未来10年,他跟祖国有第二个“约会”:希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广州打造出中国第一个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链和生态链,把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粤剧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马楠:
让古老的“南国红豆”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年多前,总书记视察粤剧艺术博物馆时嘱托,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回忆起当年总书记视察时的场景,粤剧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马楠记忆犹新。三年多来,马楠和同事们牢记嘱托,致力于把博物馆打造为展示、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把散落的物证收藏好、保护好,这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马楠介绍,三年多来,博物馆加大专题藏品的征集、收藏力度,共新增入藏332件,现总藏量5086件/套,并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粤剧粤曲黑胶唱片、戏曲题材外销画、戏剧服饰道具等特色门类馆藏。
展品不断上新,观众也纷至沓来。据统计,三年多来,共有160多万观众走进该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涌入令马楠感到欣慰。无论是粤剧角色文创产品上线、岭南文化DIY课堂推陈出新,还是数字博物馆、短视频解读粤剧片段等“云端”对话,都让古老的“南国红豆”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圈粉”年轻人的同时,博物馆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粤剧的种子。马楠介绍,博物馆于2017年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与戏曲专职院校、中小学共建“生源培训基地”,面向青少年定期开展粤剧培训,先后有500多人参加了折子戏排演等学习,并在全国和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2021年,博物馆推出免费的“粤韵传承”粤剧研学体验课堂,通过观展、试穿戏服、学习舞台表演程式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粤剧,得到了不少孩子的喜爱。马楠感叹:“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传承者。”
此外,马楠表示,博物馆积极发挥剧场、戏台等展演平台的功能,每周定期在广福台举办粤剧曲艺展演,促进粤剧曲艺爱好者展示交流,并引进专业院团精品展演,举办或协办多项赛事活动。
数看发展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
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初步成效。
广州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82万亿元,同比增长8.1%,5年年均增长6.1%。2022年一季度,广州经济运行开局平稳、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为6751.84亿元,同比增长4.0%。
广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广州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所有18项指标连续两年获评标杆,南沙自贸区43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2021年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比2016年增长1倍。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30家。
广州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生态环境明显优化。2021年,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和256家,在穗工作院士122人,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6年增长2.8倍和2.1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比2016年增长1.6倍。
广州门户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使用,旅客吞吐量居全球前列。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三期、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投入使用,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全球第四、第五位。广深港高铁、广石铁路等建成通车,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国第一。
广州文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完成中共三大会址、农讲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建成开放。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传承发展粤剧等岭南文化,40余部文艺作品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南越宫词》《中国医生》等先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及提名奖。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至22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