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用好大国“粮”策 端牢“中国饭碗”
金羊网 张文 摄
五谷丰登,粮安天下。又是一年“三夏”时节,各地进入夏季农忙期,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调研粮食生产和水稻试验育种及种植推广情况,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种种举措彰显了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的变化,着眼国家战略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政策保粮,护住粮仓底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把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闪失。为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把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责任人,加快耕地建设改造提高地均产出,用高质量新建耕地保障实现占补平衡。同时,各地各部门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另一方面,要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
科技增粮,提高粮仓上限。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大力实施的国家战略。藏粮于技的核心是技术,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通过品种的改良、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作技术的进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增产增收。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耕地整备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适应农机作业的品种和技术模式,加快健全符合农业特点的科研体系,围绕 “卡脖子”技术问题,持续发力,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据了解,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数据的结果是最为直观的。由此可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将改变的以往农业生产模式,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让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更足,为粮食丰收注入了新的动力,让大国粮仓的梦想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
全民节粮,守牢粮仓大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近年来,“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明显遏制,“光盘行动”日益成为风尚,但“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消费陋习依然存在,餐饮环节仍是粮食浪费重灾区。为此,我们要像《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的那样,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鼓励单位食堂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鼓励家庭按需采买食品等。同时,我们要牢记先人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遵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将节约粮食的行动,落实在一粥一饭、一事一物、一朝一夕上,时刻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让节约粮食从自身做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守牢大国粮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迈步新征程,要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金羊网 文/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