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河源种子“上天入地”,成“中国航天”品牌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6-21 18:15
河源日报  作者:  2022-06-21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近日,我市举行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航天育种材料交接仪式,总共0.2千克重的花生、丝苗米和紫云英将在河源完成世代培育。

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育种材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将其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不断创新机制、加强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效益、切实提高供种保种能力,使得种业品牌效益逐步凸显。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此次航天育种材料在我市培育,标志着我市种业产业发展进入航天育种时代。

源起

优质环境,培育“河源”牌好产品

生态环境是河源的优势,也是推动发展潜力所在。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领跑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

好山好水出好的农副产品。近年来,我市重点围绕生猪、油茶、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南药、丝苗米等八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逐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优质农产品在有效保障本土市场供给的同时,源源不断地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使得我市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

去年7月,第二代“太空稻”——“航聚香丝苗”稻种在东源县锡场镇林禾村种植,这是我市首次种植审定的航天水稻品种,林禾村也成为全国范围内首次大面积种植该品种并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点。据了解,华南农业大学专家选择锡场镇,看中的正是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往村的“火豆”花生品种是我市在2017年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时发现的,其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是我市优质品种,也是航天育种材料的优选。去年8月,在我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下称国家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并共同组织“火豆”花生种子的航天搭载工作。

“河源万绿湖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希望通过航天育种材料进一步推动万绿湖片区的农业生产,打造万绿湖滋养的航天农业品牌,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说,接下来,将遴选推荐更多的河源农作物到空间站,共同把河源的生物育种做得更好。

选育

航天育种材料,“上天”后“落户”河源

所谓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那么,“上天入地”的航天育种材料,何时才能端上群众的餐桌?能吃得放心吗?

对此,国家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院长郭涛介绍说,航天育种分为不同的遗传世代,此次“遨游”太空后的航天育种材料属于“第一代”。种子经过航天搭载后,其内部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在外观性状上有差异,如矮化、早熟、长势变强等,也有可能导致后代部分个体发育异常。

“种子交接后,第一步工作是对部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比较此次空间飞行导致的生物学效应,然后进行田间种植航天育种的不同世代。”郭涛说,在航天育种遗传世代的研究中,攻坚难度最大的为第二代的选育过程,该过程需针对上万个个体进行单独分析和观察,从产量、品质、抗性、有效成分等方面进行鉴定,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该过程中将产生系列航天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此次交接的所有的航天育种科研活动都在河源进行。”郭涛说。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分析

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健宽表示,此次太空“遨游”回来的航天种子将在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无人智慧农场内进行试种,其中丝苗米和花生种预计7月中旬播种,紫云英种预计10下旬或11月初播种。

破题

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

粮安天下,良种先行。种业被称为现代农业的“芯片”。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向农业强市迈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兴农不可或缺。

“在将种子送入太空以前,需对种子进行种植和观察,确保性状优良、整齐一致,并收获足够量的种子,这样可以保证航天搭载后具有足够的样本和种子活力,所选择的性状可以稳定遗传。”郭涛说,接下来,将依托国家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平台,对第一代进行生物学效应鉴定、第二代进行大规模的优良性状和基因鉴定,再到第三代小面积示范和展示。

陈志强表示,顺利接过航天育种材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要经过一系列培育挑选出好的突变体,再从突变体中培育新品种。“此次航天搭载的种子是有史以来在轨时间最长的,鉴于以前的研究基础,预计此批航天种子将会有更丰富的变异。”陈志强说。

昨日,在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航天育种材料交接仪式上,还举行了香型丝苗水稻“华航香银针”的成果转化签约仪式。签约内容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将为我市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提供水稻品种“华航香银针”的原种,用于亲本繁种和后续种子生产。此次成果转化,是我市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首个落地转化的香型丝苗水稻,对于提升我市水稻产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农业科技提质增效,加快农科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市农业农村部门每年都会结合我市实际,遴选出一批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记者在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关于发布2022年河源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中发现,今年,我市推出了金农丝苗、华航48号、泰丰优208、粤彩糯2号等市农业主导品种87个,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提质

“航天”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1987年8月,我国通过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将第—批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送入太空,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研究与发展的新时代。1996年,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组建后,先后开展了26批次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培育出60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各级品种审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航天育种工作,国家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已安排了专门科研小组开展有关工作,并和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实验室合作,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定向筛选出花生蛋白、油分含量优于原品种的新花生材料,以更好地服务河源的花生产业,同时将筛选出适合河源的优质水稻品种,更好地促进河源水稻产业发展。紫云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绿肥作物,培育紫云英新品种,不仅可以作为肥料回田,有效改良土壤,也极具观赏性,可以在冬闲时节种植。

在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无人智慧农场,各品系的水稻已长至0.8米左右,正处于扬花期。王健宽表示,除了自然条件影响因素外,早稻的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约650公斤,农场水稻长势要优于一般水稻品种。“今年农场产能预计2500吨,计划分普通东江大米为7-8元/公斤、中高端东江丝苗米14-16元/公斤、高端航天丝苗米36-40元/公斤。”王健宽说。

■延伸阅读

种业“芯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添底气

去年,龙川县获批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今年,东源县、和平县获批省级丝苗米产业园。要加快这3个丝苗米产业园建设,打造我市优质粮品牌,离不开种业这一“芯片”。

副市长谢春艳在昨日的活动上表示,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良,突出的资源、区位优势,推进种业振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样板,推动打造航天育种的亮点和名片。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基本农田补贴等,有效降低因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飞涨带来的影响,保障种粮效益。据统计,今年春收粮食作物面积1.46万亩。此外,我市还通过鼓励种植双季稻、推广稻稻薯、稻稻麦等种植方式,全力增加种粮面积,力争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普查共收集含果树、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花卉、南药等农作物资源880份,其中,粮食作物、蔬菜和经济作物占比较大。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还将对优质品种资源进行甄选,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此外,我市初步统计有畜禽资源行政村共391个,在育种及保种方面,我市共有1个国家核心育种场和1个省级保种场。

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9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5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当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农业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及高校院所科研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力量,最大程度激发科创平台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推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