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来自1997丨香港青年洪逸曦:我在大湾区任公职
【编者按】
他们,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与香港特区同岁;他们,成长于1997,经历巨变,与时代同步伐;他们,发展于1997,怀揣理想,与祖国同心跳。廿五年过去,他们身上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躬身前行,服务祖国建设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策划推出《你好!我来自1997》系列融媒体报道,用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笔触展现青年人鲜活的成长故事和精彩的奋斗经历,深刻记录他们与祖国同心共进、追逐美好未来的赤诚梦想。
六月,广州多雨。记者抵达南沙区的那天恰好暴雨,而洪逸曦早已驱车前来等候,他载着记者,穿梭在南沙的大街小巷。
“这里是南沙区的图书馆,造型很好看”“这条路是城市的主干道,很方便就能到达前面的黄山鲁公园”……洪逸曦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停地向记者介绍起南沙区的城市建设、风景、人文。很难想象,眼前的青年人,自小生活在香港,来到南沙区落脚扎根仅仅两年。
洪逸曦玩笑道:“我在南沙开车早就不用导航了,因为南沙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都已经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未来属于奋进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毕业的洪逸曦,如今在广州市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企业筹建处,担任一级专员。作为广州公职机构首批招聘的港澳人才之一,这名26岁的香港青年背靠祖国,踔厉奋发,正用拼搏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篇章。
背上行囊出发,前方到站清华大学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洪逸曦才一岁,当时的记忆已然模糊。但之后每一年的7月1日,他都能感觉周围热烈的气氛。随着慢慢长大,洪逸曦开始了解,这一天对于香港,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香港,洪逸曦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涯,直到2014年的那个夏天,他考完香港中学文凭试(HKDSE),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两份录取通知书。洪逸曦需要做出一个选择。
“一开始我自己也很是纠结,咨询了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得到的答案五五开,父母也鼓励我自己做出选择,最终我决定踏出舒适圈,闯一闯!”
(洪逸曦参加清华大学乒乓球比赛)
古人云:“察势者智”。在洪逸曦看来,在香港生活学习那么多年,如果继续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未来的道路几乎清晰可见。而前往清华大学,虽然不确定自己能够遇到什么,但能肯定的是,自己能够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
于是在一个普通的夏天,这名18岁的少年背起行囊来到北京,站在清华大学的校门口,对未来充满向往。尽管当时的他也曾惴惴不安,但同时又感到前所未有的雀跃与期待。用洪逸曦的话说:“人生,就是要不停地拓展自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港澳台组香港组组长,大学时代的洪逸曦除了不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也会前往内地不同省份体验国情社情。那些年,他走过北京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敦煌浩瀚壮美的沙漠、武汉巍峨多姿的黄鹤楼……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在各地的博物馆里与历史无限靠近。
最让洪逸曦震撼的,是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那一座座雕像、一件件证物、一个个名字。“这和中学课本上的几段文字、几张图片完全不同,这是历史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甚至感觉可以用手去触碰到……”
用脚丈量过中华大地,亲眼见证过大好河山,祖国在洪逸曦心目中的形象渐渐鲜活起来。一次次的实地体验,让他对内地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洪逸曦第二次“人生十字路口”处的选择,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再次面临选择,青年的“湾区”梦由此起航
从清华大学毕业,洪逸曦收到了深圳与香港两地企业的offer,选择题又来了。这一次,在内地四年的大学经历,让洪逸曦没有太过纠结。
(南沙天际线)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虽然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回到熟悉的香港入职银行管培生,从生活习惯到薪资方面,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但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风头正盛,洪逸曦又一次选择了内地,希望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增长极,蕴藏无限可能性,加上在清华读书的原因,我更倾向于留在内地。相信自己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这里的发展添砖加瓦。”洪逸曦如是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概述图)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洪逸曦口中的“无限可能性”,来得比他预想得更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明确指出广州南沙将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2019年末,当洪逸曦看到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面向港澳人才招聘时,顿时眼前一亮。
“南沙的发展潜力不言而喻,这次招聘对于我个人不仅是次难得的机会,更契合了我毕业时投身粤港澳大湾区的初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并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成功入围,在2020年入职,到现在已经工作了2年多了。”
洪逸曦感觉自己和祖国,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上的连接。
入职即遇挑战,从“小白”蜕变为老手
入职南沙产业园管理局后,洪逸曦负责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他利用自己在香港学习生活的经验,和在金融专业领域的双重优势,在项目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有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我也有负责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资金这一块,有一次和港方那边沟通,我们内地需要发票,而香港那边只有收据,于是我向双方分别解释了原因,并且通过我在其中不断地努力,最终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然而除了完成财务、合同、资金、计划等工作,洪逸曦发现自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参与的是建筑工程项目,他还要涉足工程建设知识、接触现场工程管理等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同事手把手的指导、闲暇时间自己的不断学习、不错过单位的每一场讲座、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起经验……洪逸曦发现,周围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香港青年的身份,而有所疏远,相反大家向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帮助,让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红鸟日晷雕塑)
回忆起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洪逸曦说道:“从领导到同事,大家都非常乐于帮助我。我从一开始每个字都听得懂,但加在一块就云里雾里的‘小白’,到如今在工地上游刃有余的‘老手’,甚至可以独立向来访者介绍工程整体的进度等,这让我十分有自豪感。”
万丈高楼平地起,用来形容港科大(广州)最恰当不过。从入职开始,洪逸曦亲眼看着这片土地上的建筑从无到有。“作为一名香港青年,能够在南沙参与这个项目的推进与建设,感到十分骄傲。我看着那些高楼,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一句话: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一张一弛之间,发掘内地生活的幸福密码
(洪逸曦担任南沙疫情防控志愿者)
幸福密码藏于寻常生活,切身的感受比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洪逸曦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便利性,网购、网约车、电子支付……这些都是他在香港所未曾体验到的。
“最直观的感受,我住在香港时,有一次想吃鱼蛋,还必须在家里翻找到零钱,才能下楼去购买。而在内地,只需要带个手机,现在甚至直接刷脸就能进行购物,太方便了!”
不仅如此,在南沙工作生活的这些年,洪逸曦对这里的“快与慢”有着深刻体会。从狮子山下到大湾之畔,在工作、生活和社交各个方面,他感受到内地与香港之间并没有“鸿沟”。
这里和香港有着不少相似,在单位的工作时间,洪逸曦能够感受到不逊于香港当地的一个快节奏,“不少时候接到的工作内容,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立刻得到反馈,其实这也是当地飞速发展的一个剪影。”
这里又与香港不太一样,南沙的山田江河交错,一处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充满活力又舒适宜人。下班和假期时光,洪逸曦体验着在南沙生活的慢节奏。他喜欢在蕉门河边跑步,也喜欢去黄山鲁公园爬山,还会经常约上三五港澳好友,聚餐聊天。
(洪逸曦养的布偶猫)
“逸曦他在家里面也养了一只布偶猫,十分漂亮可爱。平时闲暇时间,我们会去他家里‘撸猫’,大家也在忙碌的工作中,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放下来慢下来,去好好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和舒适。”同在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的澳门青年刘延鑫这么说起自己的同事兼好友。2020年,他和洪逸曦作为广州公职机构首批招聘的港澳人才,同时入职。
时来天地皆同力,我以青春写华章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祖国发展之迅速让洪逸曦感慨良多,他为自己能够走出舒适圈,来到内地发展而感到庆幸,同时他始终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更多的香港青年,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让青春的旋律和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其实早在大学时期,洪逸曦就曾多次参加母校清华大学在港的招生宣讲会。“三场宣讲会,同样的500人大礼堂,第一次入座率只有一半左右,第二次基本上就坐满了,到第三次还没开始就已座无虚席,后来的人甚至还要坐在楼梯上或者自己搬椅子进来。”
当洪逸曦看到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及其家长,对内地升学情况抱有浓厚的兴趣,就深感自己应发挥先行者的作用,通过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两地生活。
青年所向,未来所在。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南沙要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协同推进青年创新创业。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更多的香港青年实现理想提供了舞台。
这位26岁的香港青年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在南沙这片热土去发光发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同时,作为一个在内地学习、就业的香港青年,洪逸曦自称肩上背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做好担任连接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桥梁,去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吸引更多优秀的香港青年和香港企业,来到内地,来到广州,来到南沙,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
“我相信,只要愿意踏出第一步,亲自来内地走一走看一看,一定将会有更多的香港青年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洪逸曦最后这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