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东莞:制造名城闯出新路 青春之城引领潮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余晓玲 文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2012年,东莞GDP迈过5000亿元大关,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始大力推进。2021年,东莞GDP超过万亿元,成为广东第四座GDP超万亿元的城市,也是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人的“双万”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前,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质建设日渐完善,为城市发展赋以新的文化内涵。站在新的起点上,东莞坚守“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努力为千万人口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东莞城市风貌
【跨越】
东莞已成为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人的“双万”城市
科创发展势头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用科创发展增强经济创新驱动力,为东莞经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2012年,是东莞创新型经济发展扬帆起步的一年。自2012年以来,东莞加大力度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据介绍,2012年,东莞积极实施招科引智战略,引进了一批关系城市未来的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项目,吸引了众多著名高校院所与创新团队竞相进驻,使得科技孵化和风投创投机构得到迅速增长,为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积蓄了较大力量。这一年,东莞与北京大学共建光电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云计算中心,推进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与此同时,东莞还启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规划建设,为东莞后续的科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业制造基础雄厚的东莞,在科创发展的带动下一路驰骋。2021年,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目前,东莞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鲜明城市特色。
其中,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加速集聚,32家新型研发机构、9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发展,47%的规上工业企业建有自主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跃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387家,总量居全省第三。
在先进制造体系方面,东莞拥有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79家“小巨人”企业、71家上市企业和24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千亿企业,呈现了先进制造蓬勃发展的态势。
东莞目前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鲜明城市特色。图为智能化生产车间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东莞大道十公里迎宾景观带、广深高速沿线景观、大气上档次的市民服务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不断推进城市品质建设,城市颜值明显提升,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直以来,东莞高度重视城市品质提升,于2017年全面部署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坚定目标推动东莞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年,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铺开,一批公共空间、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提升项目正逐步建成投用,为提升东莞市民的品质生活助力。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强化都市核心区城市设计,高标准推进轨道TOD综合开发,提升城市门户和重要干道的景观风貌,强化生活社区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服务配套与环境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也在东莞全域展开。目前,东莞已建成美丽幸福村居389个,228个社区获得“省宜居社区”称号,正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东莞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源头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目前,国省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2021年,东莞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1个,建成碧道210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生态露营节、火柴盒音乐节、篮球主题潮玩秀……2022年的夏天,年轻、潮流等元素为“世界工厂”东莞注入更多文化特色。7月22日,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系列活动炫酷登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潮玩IP遇上篮球主题,在东莞的夏天掀起一波潮流热浪。站上“双万”新起点,东莞的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来到东莞就业创业。
2012年,东莞全市户籍人口187.0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23万人。十年间,东莞户籍人口增加了近百万人,常住人口增加了224万人。数据显示,东莞超千万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全广东省第一,16-35岁的青年群体超过575万,平均年龄仅为34岁,是个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此外,东莞城市人口和青年人口吸引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三,被列入全国青年发展型建设试点城市。
青春与活力流淌在制造城市中,也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新元素。当下最热门的潮玩市场,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东莞生产制造。从东莞相关部门数据来看,东莞涉及潮玩生产的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28.31亿元,占据潮玩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场。
【变迁】
松山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育动能 园城蝶变开新局
松山湖高新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位于东莞地理几何中心,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腹地,南邻香港、深圳,北靠广州,是东莞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创新平台。
自建园以来,松山湖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从高新科技产业园到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经历了由“园”到“城”的蝶变。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被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如今的松山湖已逐渐搭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空气中都充满科学的味道。”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如是说。
近年来,松山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东莞市科技创新高地。目前,松山湖正加速布局全球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建设;吸引了华为、生益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和30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入驻;建成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高品质创新创业平台。
作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松山湖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3.93%提升至15.28%,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规上企业R&D占东莞市的比重从7.92%提升至29.55%。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始终把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松山湖的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能装备产业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同时,松山湖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拥有规上新材料产业企业超20家。生产服务业在科技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多方面发展,引进了信测检测、易宝软件等一批优质企业。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松山湖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39.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98.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74.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61.77亿元。2021年,松山湖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达953.86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2021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松山湖的发展迈入2.0阶段,松山湖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成长】
“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人物”张国军:坚定科创初心矢志产业报国
十余年前,张国军肩负着推动高校成果落地转化的使命,从华中科技大学南下来到东莞松山湖。十余年来,依托松山湖提供的良好科创氛围和发展机遇,张国军成功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落地,为东莞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离开象牙塔到东莞创业,张国军见证和参与了松山湖十多年来的发展巨变。如今,他兼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院长,对东莞特别是松山湖的发展信心满满。
张国军
离开象牙塔走上创业路
“东莞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东莞区位优势突出,松山湖的优势更为明显,是工研院和广智院发展的好机遇。”张国军如是说。
十余年前,东莞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张国军被华中科技大学派到松山湖,负责筹建工研院。当时,30岁出头的张国军已是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的教授,完全可以在学术上追求更高的造诣。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他也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走出象牙塔,踏上充满挑战又注定艰辛的创业征途。
“那时候,松山湖除了质检中心外,其他地方都是黄土地,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很少,上下班基本靠走路。”张国军回忆说,工研院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开始,他每天都要和包工头、政府机关打交道,还时常戴着安全帽下工地。
在张国军的带领下,工研院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工研院已经从30人左右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了拥有600多人的研发团队、1000多人的工程化团队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落地
工研院筹建开始,张国军就希望能打通“样品-产品-产业”的创业服务链条,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东莞这座制造大市转化落地。从2011年发起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到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示范机构,工研院不断推动着东莞乃至广东的毛纺、家具、模具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工研院已孵化了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为两万多家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并创造了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东莞第一个国家产学研结合基地等多个“东莞第一”。
除了工研院院长的身份外,张国军还是广智院院长。2015年,广智院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落地东莞松山湖,以高精高效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研究方向展开建设。疫情发生以来,广智院先后推出口罩机、智能虹膜测温仪、激光消杀产品等产品,不断在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
2021年,松山湖建园20周年之际,张国军收获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人物。他的身上还有很多头衔,但他把荣誉看得很轻。“我会继续坚定‘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初心。”张国军说,科技创新、技术创新非朝夕之功,工研院、广智院将继续推进大功率激光器等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展光刻机光源等技术研究,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数看发展】
●2012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5010.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556元。2021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5.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284元。
●2012年,东莞全市户籍人口187.0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23万人。2021年,东莞全市户籍人口278.61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53.68万人,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2012年,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37家,全市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8%。2021年,东莞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87家;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