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一周年深调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效果立竿见影;减轻家长教育焦虑,仍然任重道远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隽、何宁、陈海云、何宁、陈亮、崔文灿 发表时间:2022-08-04 08:12
金羊网  作者:蒋隽、何宁、陈海云、何宁、陈亮、崔文灿  2022-08-04
近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启动“双减”一周年深调查,邀请“双减”覆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及老师参与填写调查...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统筹/林洁

执行统筹/陈晓璇 蒋铮

问卷设计/蒋隽 何宁

问卷整理/陈海云

采写/何宁 陈亮 崔文灿

不知不觉,“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周年。近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启动“双减”一周年深调查,邀请“双减”覆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及老师参与填写调查问卷。截至8月3日12时,共有主要来自广州的1066位家长和207位老师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羊城晚报记者还就调查结果采访了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和专家,请大家共同为“双减”效果“把脉诊断”,给出真知灼见,一起为教育改革提出更多可行性方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关键词:减负

课外补习、校内作业都少了

问卷告诉你——

作业量大幅减少

“双减”减哪些?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需要减负的目标包括:校内作业、校外培训、家长的教育支出、家长培育孩子过程中付出的过多精力。

一年来,“减”成了吗?

问卷数据显示:“减”的成效显著。

86%的老师承认所教的科目布置的作业量减少。59.2%的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没有参加课外补习,较之“双减”前,课外补习费用大大削减。

主管部门:

课外培训有效遏制

“双减”后,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应运而生,该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以来,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人均收费较“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指出,“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缓解了社会教育焦虑情绪。“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批学科类校外辅导机构关门,依旧在经营的培训机构也普遍守法经营,不敢再明目张胆“贩卖焦虑”,并且执行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频次和家庭教育支出的费用因此大幅减少了。

以广州为例,“双减”以来,相关部门严格办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变更及撤销,依法依规平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退出,全市压减率达98.7%,从业人员、培训课时、参培人数和预收费四个指标减少比例均超过98%,并通过“回头看”检验和巩固压减成果。在开展常态化校外培训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市、区两级定期联合执法机制。

“双减”以来,广州市、区两级累计联合执法检查416次、暗访1012次、常态化日常巡查2484次、检查机构3.7万家次、发出整改通知书519份、查处隐形变异问题63起、关停取缔无证机构404家、通报违规问题126起,规范了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净化了校外培训治理环境。

关键词:焦虑

家长仍存在升学焦虑

问卷告诉你——

家长认为自己要更努力

家长“安灵儿”给羊城晚报留言称,“双减”一年来,孩子的作业明显减少了,该写的和该练的在学校都完成了,“回到家不用家长操心了,孩子回到家有时间可以注重薄弱项专项训练,还可以多阅读。有了更多时间钻研自己的兴趣爱好。”二年级家长王女士也表示,“双减”后,孩子的同学基本都不参加课外辅导了,节假日,家长更多带孩子去户外拓展,“我觉得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增进了亲子感情,焦虑情绪确实缓解不少。”

不过,觉得自己负担减轻、辅导孩子学习少了、轻松了的家长,仅占12.3%。被调查的57.5%的家长表示,“双减”过后,自己要花更多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57.7%的家长认为,“双减”后,学生和家长要更努力才可能有更好的升学机会。

学者:

升学压力是“自发焦虑”在作祟

陈先哲认为,教育焦虑是否能通过“双减”来缓解?应该理性看待。如果把社会教育焦虑的来源进行分类的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主要代表就是校外培训机构有意无意“贩卖焦虑”,另外不少学校也被机构带节奏,产生了一种“伴生焦虑”;另一种是内源性的,主要代表就是家长群体教育参与过度所带来的“自发焦虑”。

一方面,通过“双减”,外源性的“伴生焦虑”减少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家长对升学压力仍旧很焦虑,这是“自发焦虑”在作祟。“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如果问一位城市里的中小学生家长‘你最焦虑的是什么’?其回答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基本都在上课外辅导班,我的孩子不能不上啊,可是一上辅导班,这鸡娃的程度更加激烈了,反而更加焦虑了。’同样的问题放在今天问,其回答可能是‘现在课外辅导班很多都取消了,学校也不怎么考试了,可中考高考还是要考啊,而且别人都在偷跑怎么办?’。”自发焦虑如何排解?一方面有待家长自我调适,一方面也需要更多配套措施的优化,以解家长后顾之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双减”也要求家长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培养与身心健康成长。但是,不少双职工家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由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中高考的评价体系还是按学生的考分排名录取学生,因此,家长难免焦虑。

关键词:教学

超八成老师感到责任更重

问卷告诉你——

老师备课时间增多

“双减”要求学校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要创新,课后服务要全覆盖。而推进课后全覆盖,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教师在校时间延长、负担增加的问题。

此次对老师的调查显示,81.2%的老师感受到工作压力增大了,63.2%的老师在备课时间上明显增多。对于课后托管,75.8%的老师希望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让老师少干一些,69.1%的老师希望能够增加相关补贴。

校方:教改的良好契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挑战,学校们普遍正面积极应对。越秀区某小学三年级陈老师说:“‘双减’之前,我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提质增效’,‘双减’是非常好的改革契机,提升老师的业务能力,也是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硬性要求。”

老师们普遍坦言,工作压力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课后,希望学校能够更科学地安排好课后托管服务。熊丙奇认为,课后服务如果全压到老师头上,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难以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对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引入第三方机构向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关键词:托管

超七成家长选择课后托管

问卷告诉你——

校内课后托管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在“减少家长培育孩子过程中付出的过多精力”方面,学校通过开展课后托管,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问题。调查显示,有75.8%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学校课后托管;58.5%的家长表示,相比校外培训,课后托管的家庭经济负担较轻。

广州:

学校课后托管服务不断升级

广州作为“双减”首批试点城市,在校内托管方面做到了汇聚各方校外资源,助力校内课后服务“提级”。首先,健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引入机制,印发《非学科类机构规范入校提供课后服务》等政策文件,明确由区教育局负责遴选资质齐全、质量高、信誉度好的第三方非学科类机构提供课后服务,区层面建立机构白名单制度,区、校两级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评估退出机制,学校有针对性地引入资源。如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与机构合作开设体育、非遗、红色教育类等31门素质拓展课程;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整合周边粤剧、南狮、武术、打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设多门特色托管课程。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机构348家,引入非学科类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达982所(占比75%)。

此外,广州在课外非学科服务中,还引导青少年宫成为重要补充力量。市、区两级青少年宫积极主动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如白云区少年宫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学校少年宫教学点由“双减”前的2个扩增至19个,涵盖“优质和薄弱、城区和农村、公办和民办”等学校,提供学位由7459个增加至39102个;荔湾区青少年宫与17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展课后素质教育课程,每月服务学生达2万人次;黄埔区青少年宫与15所中小学校合作,开设课程多达430门。

熊丙奇强调,持续推进“双减”,必须构建课后服务的长效机制,“‘双减’一年来,最突出的成效是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减少,把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参加美育、体育、劳育的时间有所增加。”

声音

如何夯实“双减”

他们这样建言

羊城晚报记者在调查和采访中也收获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大家纷纷表示,“双减”是一场持久战,除了政府作为,社会的现状和家长的观念也需要转变。

增加优质学位

平衡区域差异

如何更好落实“双减”?陈先哲建议,一是要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论是学区房还是辅导班,都反映了家长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因此,只有基础教育得到更均衡发展,才能从源头上减缓社会焦虑。

陈先哲指出,现在的教育均衡更多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学生顺延进入的高中阶段教育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因此,市域内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当引起决策部门重视并产生有力的政策行动。”

据悉,近年来,广州在教育均衡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当前,广州全市已成立86个教育集团,市属优质教育集团实现了11个区全覆盖,好学校办到了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全辐射。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傅荣指出,过去,广州教育发展不平衡,市属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越秀、荔湾等中心城区,外围城区、新城区教育发展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通过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平衡区域间的差异,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改革考试体系

提倡多元评价

熊丙奇指出,由于中高考的评价体系还是按学生的考分排名录取学生,要疏导学生的培训需求,就必须进一步改革中高考制度,采取切实措施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今年迎来“双减”之后的第一次中考。记者从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发现:各地考生和家长普遍反映试卷难度减小了。以广州中考命题为例,6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介绍,广州作为“双减”国家试点城市,今年的中考命题以解决问题为考察重点,题型创新、避免刷题,引导常规教学更多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能力,以此引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陈敏生强调:“各科试题类型和考察方式灵活,用内容形式创新来负载知识点考察,着力避开简单刷题训练得高分的模式。”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杨老师任教初三已十几年,他认为,虽然普遍认为今年中考试题很简单,“考生普遍总分比往年高了20多分,但平均到每一科,也就多了3-4分,并不是网上传说的有多么容易,考生们要考高分,除了细心外,还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家长观念当变

行行能出状元

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中考被分流到中职,而“自我加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认可度不高、就业质量不高,成为职校学生和家长的痛点。但实际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高考、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途径升入高等院校深造。中职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业素养、技能素质兼备的学生踊跃报考。

家长要缓解焦虑,要从观念上进行自我转变,承认孩子的多元智能,这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家长要放下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只要找到适合孩子的发展路径,都能在未来绽放光彩。

从2021年开始,中职三二分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录取进入广州市中考第一批次录取,“试水”头一年,就有30多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2022年,招生情况持续向好,60个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均达100%。《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2)》显示,2020学年,广州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为15970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56.6%,与2019学年相比增加了22.9%,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数也在不断增长。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毕业生李依静今年以591分、超过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被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录取。按照中高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安排,入读该校三年且考试合格后,她将继续前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两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教育部副部长高武义表示,就读于中高衔接三二分段试点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自我认同度也高,约65%的学生从中职部毕业后升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入读,还有学生通过高职高考、自主招生或者职业技能大赛升入高职、本科求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张平认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满足社会和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我们的专业设置要和地方区域产业相匹配,要和国家重大战略相匹配,这样,职教适应性会更高。”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