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矫正对象到优秀志愿者,他们“重获新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符畅 沈晓馨 发表时间:2022-09-28 22:05
金羊网  作者:符畅 沈晓馨  2022-09-28
9月26日,一场由黄埔区司法局和黄埔区志愿者协会举行的志愿者表彰活动正在黄埔区长岭街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图/通讯员 沈晓馨

9月26日,一场由黄埔区司法局和黄埔区志愿者协会举行的志愿者表彰活动正在黄埔区长岭街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值得注意的是,6名获表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广州市黄埔区“金不换”志愿服务队的优秀社区矫正志愿者。

据悉,“金不换”这个名字来源于“浪子回头金不换”,是黄埔区司法局组建社区矫正对象志愿服务队时,希望给予社区矫正对象正向肯定、鼓励社区矫正对象重拾信心而挑选的名字。经过逾三年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探索和发展,黄埔区司法局推出“四维一体”精准帮扶教育模式,以志愿服务为媒介,分别从个人潜能、心理需求、社会归属、生命教育4个维度,层层深化开展社区矫正专业服务。

荣获优秀表彰的志愿者代表分享服务故事

为“金不换”志愿者队授旗


挖掘发挥潜能,打造“个性服务”

“起初我也常常因自己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对参加社会服务望而却步。但我现在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快要达到400小时了,这都多亏了普爱司法社工为我制定的‘一人一志愿服务计划’。”荣获本次表彰的社区矫正对象张某表示,当文冲街司法所和普爱司法社工得知他的顾虑后,运用优势视角方法,为他分析了其具备的良好沟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鼓励他发挥自身所长为社区防疫抗疫出力,更让他荣获了社区“优秀抗疫志愿者”称号,“帮助他人所得到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及责任感,让我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遵纪守法,积极改造。”

2019年9月,由黄埔区司法局出资购买、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承接运营的司法社工服务项目正式启动,形成“司法局+司法所+司法社工”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新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开始“软硬”结合,致力为不同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定做”专业社工服务,从年龄、健康情况、特长、兴趣、职业技能、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心理情绪等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一人一志愿服务计划”,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减少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率。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原因,进行分类教育,像张某这种具备管理经验、有资源、能力突出、时间相对自由的企业管理者,为他打造‘个性化’矫正方案时会充分考虑其优势和潜能,让他能够在志愿服务中认可自我,摒弃负面标签。”据了解,黄埔区司法局已累计制定个性化“一人一志愿服务计划”447份,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对象3082人次。 

社区矫正志愿者协助疫情防控

社区矫正志愿者发挥自身所长协助安装柜子

对接公益平台,助力“心的救赎”

在“一人一志愿服务计划”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精准帮扶教育,黄埔区司法局通过搭建“社区矫正+公益时间银行”资源平台,积极引导黄埔区在册的4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有制度指引、有组织、有平台、自主自由地参加公益活动,体会助人的快乐并从中“受益”。

逆反心理严重的邱某,是这个“受益”群体中“典型”“特殊”的一员。今年28岁的他因自小父母双亡,年仅14岁便外出打工,后因犯危险驾驶罪于今年6月到云埔街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自怜自艾的邱某经常情绪低落,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还是一名“犯人”,入矫初期的他因多次不配合社区矫正受到了处罚,日夜颠倒的生活和负面情绪一起把他“拉”进了内心的黑暗深渊。

如何“扭转”邱某的逆反心理,成为了司法所工作人员和驻所司法社工“头疼”的问题。经过多次的面谈和观察,工作人员和社工发现,其实邱某并不抗拒参加社会服务,反而因自幼父母双亡更渴望与别人建立“情感连接”,于是及时为他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加入“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引导他从志愿服务中提升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经过系统注册、服务活动报名和核酸信息录入采集、相关防疫知识培训等一番操作后,身穿志愿者马甲的邱某正式在核酸采样点“上岗”了。“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别人也需要我,社会也需要我,我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瞬间觉得人生充满了意义。”短短两个月,邱某就主动通过“公益时间银行”平台持续志愿服务43.46小时,成为获得本次表彰的“金不换”志愿服务队优秀骨干。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的他,终于有了年轻人的阳光和进取,“现在上班更积极了,作息也规律了,烟酒都很少碰,有空就报名当志愿者,或者去工厂健身房运动,我喜欢这样充实的生活。”

组建志愿团队,满足“社会归属”

在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的对象中,有一部分成员虽然一直按时按规完成社矫任务,但他们可能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害怕别人知道,总觉得异常孤独,心里空荡荡的找不到归处……”社区矫正对象林某告诉司法社工,他时常因为别人“多看一眼”而感到惶恐不安。为了帮助林某摆脱焦虑,司法社工运用共情的专业手法,耐心地聆听林某内心的真实想法,逐步缓解他的焦虑情绪,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

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理事长、黄埔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吴娟表示,经过司法社工多年的需求调研和专业服务积累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容易因“特殊身份”产生自卑、自闭甚至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和行为,组建黄埔区“金不换”志愿服务队,能够让社区矫正对象从互帮互助的关系中获得正向肯定和鼓励,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信心,增强社会归属感,最终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我非常感恩司法局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司法社工对我不离不弃,是‘金不换’志愿服务队给予了我归属、成就了更好的我。我也希望可以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公益服务,和社工一样以生命影响生命。”已累计参加公益活动134.5小时的林某表示,加入志愿队后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时间观念、沟通能力等都得到显著提升,不仅交际圈变大了,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

多方联动聚力,打破“生命桎梏”

在“金不换”志愿服务队这个大家庭中,林某“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希望,很快就通过担任“生命教练”的形式得以实现。

“四维一体”社区矫正精准帮扶教育模式的最后一环,是“以需求为本,以成效为导向”,为每一位家庭社会系统出现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深入了解其陷入困境或犯罪背后的原因,精心安排社区矫正对象的一位或多位重要且能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身边人,担任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命教练”,共同帮助矫正对象恢复社会支持网络,走出困境。

2021年底,原生家庭缺失、性格内向的孙某成为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那时的我对待生活及工作的态度都很消极,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我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觉得人生彻底无望了……”当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普爱司法社工发现孙某的异样后,耐心倾听困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扮演其“生命教练”为他修复家庭、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他积极正面的引导,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重新“认识”自己,帮助其寻找人生困境中的“出路”。

社工在面谈中了解到,孙某的母亲因为重组家庭的缘故很少相见,这成了孙某心里的一根刺。身为资深骨干志愿者的孙某母亲,为人积极乐观正面,被司法所安排加入矫正小组,协助司法所对孙某开展帮扶教育工作,社工也鼓励孙某母亲担任他的“生命教练”,引导孙某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经过社工的专业引导,孙某在与母亲的家庭会谈、约见后达成“和解”,家庭关系得以修复。加入“金不换”志愿服务队的孙某,因为共同的爱好与林某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林某也以“生命教练”的角色为孙某的人生“注入”希望,“并肩作战”的他们也一起荣获了本次表彰。“未来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公益服务,用自己的特长给予社区更多的帮助,实现生命的价值。”收获满满成就感的孙某手捧着荣誉证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编辑:吴方舟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