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城:个性来自本我,来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来源:金羊网 作者:王绮彤 发表时间:2023-01-18 10:27
金羊网  作者:王绮彤  2023-01-18

编者按:

灵感 乍隐乍现 创作者在脑海中流亡

一熄灯与一抬头之间 撞向了南山

圆木桌上的枯枝与败叶 尾部蘸着水

在不声不响中荡开又荡开

一册叶的缪斯之神

一连串的文曲之星

混沌不明地在地板上铺开

载入史册又流离失所

——王绮彤《书 画册 影像集》

图片

张绍城 《广阔天地新苗壮》宣传画90cm×70cm  

1973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遇到阻滞时就拐个弯

赵利平

某日夜深,已准备上床的我突然接到著名画家陈永锵先生来电,熟悉而又苍哑的声音似乎带着些许激动与酒气,他说:“利平,建议你写篇文章,写写画家张绍城,他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个案,年逾七十的人了,艺术之树常绿,仍然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作品没有老气横秋,反而蕴藏着一颗年轻的心,有艺术理想的追求,有技术的品质,有审养的涵养……”。原来当日他刚参加了由广州画院主办的“先生之范~张绍城艺术品鉴会”,他看完张绍城先生的作品后深受触动,他说他没有讨好张绍城的必要,完全是出于想让大家了解好作者好作品,有好的启发,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已。

图片

张绍城 《亲情》中国画四尺开三

据了解,几乎所有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们都以“惊艳、惊奇、惊喜、出乎意料……”等等感触语众口烁金。多年来,我所看到的张绍城先生作品也是在不断探索与变化着,从传统的笔墨意蕴与设色赋彩,再到上矾水铺色底玩墨痕等尝试;从花鸟动植物,到人物与水乡,再到这次的山水系列;不管技法与题材,求新求变似乎已是他的常态,也得到人们不断的认可。那么这次备受赞誉展览的作品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在水萌路广州画院先生画馆,我看到了张绍城先生这系列新作。确实不同,作品乍看依然传统,但细看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只见在传统水墨设色等框架下,其内里已有非同一般的变化,一种气象万千不可预期而又天然随性的肌理,一种渗化自然墨痕水印的质地,一种抽象中不乏细节而又非常真实可信的印象,一种根植于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探索,一种技法上溯古与营新融于一体的尝试。

图片

张绍城 《乡情》中国画四尺开三

张绍城先生则认为没什么太特别的,他只是敢于尝试,这系列创作他是先在一张纸上涂泼水墨,然后覆纸刮纸,揭开便在覆纸上拓出了各种或有所预期或不可预期的墨迹肌理。肌理也是一种艺术语言,面对这种千变万化的肌理,他要考虑很久才落笔,几乎是一种冥想的状态。因为拓墨并未成画,他要思考构图,要加上景物。而加点什么?怎么加?如何妙用墨痕水印而又仿如天成有不刻意的感觉?如何提炼主题营造意蕴和抒发情感?这其中,仿如面对一盘象棋残局,最具难度又最富挑战,要胸有成竹,要随机应变,不断追求心目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图片

张绍城 《卧虎》中国画四尺全开

不过,虽张绍城自己说没有什么特别,但别人未做的而他做了,而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长时间大批量系列化地不断尝试,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开拓精神与自觉的追求意识。这在张绍城身上是很明显的,出生于广西北海的他6岁便开始绘画,15岁来到广州美院附中读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富有创新精神的岭南画派熏陶下,在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的艺术家的引领下,他有着一种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与文化追求与自信。他画过连环画、宣传画,画过水彩画、油画,在中国画的探索上也从思想到技法与题材都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各个阶段各种画种各种变化却都让人们印象深刻并留下了许多代表作,如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十九路军》和当年广州最好卖的年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无不体现出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思想性与创造性。

图片

张绍城 《竹外桃花》中国画四尺全开

张绍城说,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技术不同,科学技术有可量化的标准,而艺术凭直觉,与音乐一样。技术不是问题,用什么工具达到什么效果而已,当然绘画的基本功少不了,但要有画外的东西才是能力,这其中实践是关键,坚持也是关键,坚持下来才能成功。艺术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有现实关怀,要有时代性,岭南画派就具有这种精神。但发展过程中岭南画派也受过各种冲击,一是在改革开放中,随着西方绘画思想与技法的传入,现代派的理论、作品随处可见,许多人以学习西方现代派为荣,有的年青人便开始否定自己的文化,拿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对比,对传统文化打问号;一是改革开放后,有些人对国画的现状产生不满,恢复了对传统中国画的关注与追捧,大部分画中国画的人转向古代传统形式,对偏写实与融合中西的岭南画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岭南画风日渐式微,大部分画人开始学北方,以元朝以来文人画为基础,以大写意为荣,中年以下的画家如何接力,关山月、黎雄才之后是一个问题。

图片

张绍城 《蜂猴图》中国画四尺全开

其实岭南画风是在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需求中衍化出来的,是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胡适、徐悲鸿等等名士文人引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过程中产生的。岭南画派的哲学基础是中西结合,注重实践,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绘画随之而变化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就像现在人们的衣着与生活方式,难道还要唐装汉服长袍裹脚之类吗?建国70年来,岭南画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岭南画派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影响巨大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的社会政治地位崇高是无须赘述的。不了解历史不知道自信,岭南画派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在理论上到实践中解决对岭南画派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张绍城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图片

张绍城 《登高望远》中国画四尺全开

回到近期张绍城这系列山水画上来说,他也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创作的。他认为继承应从根子上去解决,岭南画派的源流是借鉴了日本南画,但日本的主流画风却是学中国的宋画,日本博物馆中将宋朝画师评价为日本绘画文化的始祖。张绍城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全面回顾和研究中日画风,从梅兰竹菊开始到山水画,检视绘画以往是如何继承与创新的,思考现在的路子应该怎么走,理论上又如何确立与论证。继承与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思考着宋元的画风有何不同?当下山水上的创作以元朝为主要脉络,对宋画的评价不高,特别是以黄宾虹为代表,几乎被捧为准则,但这就是真理吗?张绍城根据自身近二三十年来的实践,认为广东应有广东的特点,不能一窝蜂跟北方的画风与画论走,应有各种各样才是好的生态。这在实践上是有教训的,元清以来“四王”与宋朝画风最大的区别是忽略了虚实问题,甚至连云烟等都少画了,而且为迎合皇家标准与政治服务,竟讲究龙脉走向,主峰为皇,君臣关系等等刻板的样式,束缚了艺术的多样化。至于说宋朝偏写实,其实宋朝已开始出现不写实的倾向了,而且中国画如何写实与西方相比都是写意的,瀑布、流泉、树木等等都是符号化的。反而讲究虚实是符合审美规律的,岭南画派就相对偏写实与讲究虚实关系,是符合审美规律的。强调传统没有错,但不能束缚了艺术的多样化与其他的可能性。

图片

张绍城 《坐山》中国画四尺全开

基于以上的思考,张绍城在山水画创作上开始溯源求解,开始在宋元山水创作上找形象符号与图式,找中华民族的绘画元素。其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花植、流泉、桥梁、屋舍等等,许多都是来自古画的技法,并借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因素,泼彩、拓印、勾勒,妙用肌理略加改造。点景人物则为了表现时代感而不画古人,但点景人物往往就成了画作的主题。这过程中他经历过很多失败,失败的作品足计成功作品的好几倍。另毕竟不是纯抽象的绘画,他必须考虑观众与社会的接受程度,所以画面上保持比较优美的境界,笔下的山已不是具体的那座山,水已不是具体的那条水,而是他心境中的山与水。他说中国山水画,写生是手段,但现在旅游中看到的山与古代已不同,往往树木多过石头,画起来会失望。所以照实画那座山那条水并不现实,审美要在绘画中解决,不能纯粹表现客观的对象。如诗歌,要用节奏用比喻用想象。哪怕画一棵树,传统告诉我们,有根有枝节有形态就可以了,无须巨细毕现。看中国盆景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审美观,与山水画对树对石的理解是一样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审美是绕不开的创作来源。中国画观感上的真实可信并不是画中的真实可信,缺少意象,缺少想象力是难以成为好画的,这就是画外的东西,靠积累靠实践,靠对生活的观察,靠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具体到每幅画,主次与藏露,制造什么样的氛围,是冬天的萧瑟还是春天的蓬勃,是心境的开朗还是思想的忧郁,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并利用景物的营造与判断,抒发心中的感悟与情感,在处理中形成审美的品质。

图片

张绍城 《书香门第》中国画四尺全开

张绍城说山水画的创新并不容易,特别是岭南画派,关山月、黎雄才等已达到了极致,再前进一步非常艰难,后来者很难翻越。但有困难不等于就不去尝试,而是要不怕失败,要不满足,要有试验性的态度;要有发现的好奇心,要给自己课题与破解课题的决心,从必要的技术手段、文学思想到感情抒发等等都要跟得上,遇到阻滞时就拐个弯,换种方法换种角度去试试,这样才能有一颗不老的心。

图片

张绍城 《天行健》中国画四尺全开

张绍城:有故事的画家(节选)

梁志钦

用现在潮流的话来形容,说张绍城是个“IP”,一点也不为过,几乎每一个年代,他都自带流量,少不了他的故事,从附中的“四大天王”,到七十年代广交会、全国美展、广东十大画家、国家工程,到近年来新快报发表的言论,多次引起各大媒体的注意,牵动行内热烈的讨论。尤其是 “岭南花鸟画,谁来扛大旗”等话题,他成为“今日关注”式的人物。生活中的张绍城很低调,在街上他穿普通T恤,一条短裤,一双凉鞋,外加一个环保袋如同一名退休工人,而他确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图片

张绍城 《引福归堂》中国画四尺全开

会立意的学生

当年是附中的黄金时代,尖子生有的是,比如:同届同学,叫利祖德,他的素描《大卫》,是附中的最高水平。还有戴海鹰、陈衍宁、冉懋芹、伍启中等都是“学霸”。张绍城不算出众,但他在速写上下功夫,利用假日,步行出市区,一边走一边画。另外,作文是其“强项”。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写你熟识的人”,他写一个叫彭强华的同学,这个同学很特别,两条眉毛倒八字,几乎要竖起来的感觉,张绍城的自拟题目叫《带关刀的眉毛》,单是题目就已经十分形象,引人入胜,作文受到语文老师王博仁特别表扬,在全级大课上当众朗读,号召全级学生学习。

图片

张绍城 《岭外寒梅》中国画四尺全开

可见,从那时起张绍城就十分注意创作的“立意”。

临近毕业,他们全级去番禺莲花山,下乡搞毕业创作。经过了经济困难时期,四年艰苦的绘画训练。他们那批同学已经长大、成熟。很多是现在有名的大家。那一次,张绍城的创作题目叫《思源》,因为当时抗旱,他画了两个农民在休息洗手,在抽水机旁,倚着电线杆,看着远方,意为“饮水思源”。当时能够抗旱,就因为有电网,电网在农村铺开,农民可以通过用电来抽水抗旱。这是他的第一幅中国画创作,技法尚且稚嫩,但立意深远,因而为老师赏识。

图片

张绍城 《梅花知己》中国画四尺全开

当年带队老师是蔡克振,在下乡结束的时候,他叫张绍城把作品复制一张,然后在告别会上,把这张《思源》,代表广州美院附中,赠送石楼公社。能代表全级,对张绍城来说是无上的荣誉,让他增加了创作的信心。

当年的莲花山下,是渔港,吊着大串渔网,看上去很美。凭这印象,张绍城和王维宝合作了木刻《擒鲨》。在《人民日报》1963年9月发表,报上还为此画配了一首诗。那个年代,就连功成名就的大家,要想在《人民日报》发表,都绝非易事,而他只有19岁。第二年,他又与同学陈衍宁、伍启中、招炽挺共同创作了连环画《南海长城》,从此,有了“四大天王”的美誉。

图片

张绍城 《层叠冰绡》中国画四尺全开

正反手与左右脚

好的乒乓球运动员,左右手都能攻。好的足球员,左右脚都能射。

张绍城国画、油画都能画,他的画充满了生活的美。

多年来,张绍城佳作迭出,前后14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1975年作品“七二一大学展览图”是他31岁时的中国画代表作。那时期,张绍城常到广州机床厂,劳动中结交了朋友,也熟悉了工厂环境,以此感受创作了这幅画。画是以工人学习科学技术为题,一群工人,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老中青工人,围着工作台、设计图版、自动群钻机床,在观看图纸。主角是前面的女工,手拿圆规和三角板,回望着图板,似作了最后的修改。从而正面展示了人物形象。由于来自生活,画中的设计板、钻床很具体真实,又对人物作穿插遮挡。三角板与圆规是科技元素,主角的动作朴素而优美,背景大型的群钻,在当时是先进的设备。用中国画表现工业题材,很少有。张绍城此画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入选1977年全国美展,并在1978年参加“现代中国画展览”赴日本东京展出,发表于“人民中国”等几个杂志,为天津博物馆收藏。此事说明了,他的中国画早已达到了全国水平。

图片

张绍城 《甘苦与共》中国画四尺全开

1988年他的中国画作品“贝多芬、杜甫”在西德多特蒙德绘画命题比赛中获奖。

1991年他创作的中国画“长夜漫漫”在这一年的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美展中获金牌奖。

同样的,在油画领域,他的作品《护路斗争》、《十九路军》都列入“广东百年大展。”其中,创作于2009年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不但是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更成为2017年,“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京展览里,尺幅最大,最瞩目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他从艺以来对历史、人生、艺术的探索,是他的艺术纪念碑,他以简洁的手法,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以主要的篇幅塑造人物形象,抓住富有创意的形象符号:水烟筒、竹笠帽,以表现十九路军独特的历史形象,他以子弹壳、麻包袋、砖块、黄包车、电线杆构成形式感,表现出严密的形式风格。

图片

张绍城 《母仪天下》中国画四尺全开

2013年,基于他的学术成就,终于荣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成为获得省内最高级别奖的艺术家。

事实上,他青少年时期艰苦的生活,艰苦的劳动,艰苦的训练,打下了坚固的“童子功”。从而具备全面扎实的造型能力,加上他擅长构思,注重立意。因此无论他进入哪个领域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他步入七十岁后的作品,画的花鸟、书法都有高雅的风度,从布局、谋篇到形象,笔墨都十分老道,尤其是他的线条功力,如果你细看,便能从“屋漏痕”、“万岁枯藤”、“剑脊”这些大师用笔找出他画中的印记。在中国画领域,张绍城每一个时期都有突出的成就,独特的创造,如用明矾画的村姑、大写意的老虎动物、拓笔肌理的山水、梅兰荷等花鸟,让人别开生面,得到美的享受。

图片

张绍城 《自是荷花开较晚》中国画四尺全开

广东美术界的“张天师”

美术创作,有别于一般画家的挥毫、小品。体现画家综合能力的代表,画家无不全力以赴。张绍城身经“百战”,尤善动脑筋,出新意而得到行内认可。

七十年代,有一次,农讲所创作雕塑“占领南京总统府”,由潘鹤、唐大禧、梁明诚三名大师合作,他们见张绍城来,便捉住,要提意见,把所有小稿摆出来,让他说哪个好。小稿都是一个解放军形象,姿势不同而已。他们三个人,是张绍城的前辈。潘鹤更是他的师祖,岂敢放肆?张绍城推托,实推不掉了,只好细看,再三声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观众。然后说,占领总统府是一群人,一个人代表不了,应搞成群雕,他们认为张绍城说得对,便采纳了他的意见,组成了老机枪手、指导员、小战士,七八个人的群雕,下面是总统府的牌匾,终成广东雕塑的代表作,那时还没有陈逸飞的油画,张绍城的提议独有远见。

图片

张绍城 《青山绿水》中国画四尺全开

张绍城会出点子,在广东美术界传开,他便有“张天师”的雅号。他从绘画到基建工程、操办画展、学术讨论,往往显得“鬼点子”多,事实上,在生活中不是那样,而是经常做错事、笨事,他只是那种又蠢又勤力的人。他不认为自己是“天师”,有预测未来的特异功能。实际上,每次创作,他都集中精神,苦苦寻找该题材关键之处。他认为绘画创作,是五项全能比赛:一创意,二构图,三形象,四色彩,五综合效果。每一项,都不轻松,但创意的元素是首位的。这是张绍城学习总结前一辈经验的心得,曾在多个场合上讲述这个学术问题。

从少年步入老年,他圆了做画家之梦。“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个人都是在偶然遇到的条件下,在以前留下的条件里创造故事。张绍城认为自己的陈年旧事并无值得显耀之处,年轻人已超过了他,尽管他的故事还在续写。

图片

张绍城 《松子声声打石床》中国画四尺全开

绘画的风格与语言

张绍城

风格,是画家成熟的标志,是绘画战略,关乎成败,是画家大事。

风格,这个词,见之孙志宜著《失落与超越》一文,引鲁森的解释为:古时用针在蜡板上刻字,是指有特色的写作方式。其后,用到其他领域,一般是指艺术家个人独特的笔迹和作品面貌。鲁森认为:“风格具有独一无二性,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一项活动。”某一事物有风格,则意味着它有特点,鹤立鸡群。反之,某些事物没有风格,则意味着不仅毫无特点,而且无法辨认,……因为它是非驴非马的,“风格是一项永恒的成就”。“一经创作出来的风格,就成为人类经验不断积累的一部分”。

图片

张绍城 《神女峰》中国画四尺全开

我认为,一部美术史,当是一部风格史。从中世纪到现代,无论中西均有同样的经历。即从群体风格到个体风格的追求。我们看希腊瓶画、埃及壁画,中国秦兵马俑、汉画像砖、敦煌壁画、民间剪纸等等,多是以群体风格的面貌展现。认识个人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艺术,随着人的解放,对个人的尊重,才有了对个人风格的自觉。发掘、发现历史上埋没的明星,以推崇新的创造。应该说,自现代绘画出现,个人风格才被提高到“成就”来看。

当今社会发展科技,必推崇创新,而艺术绘画上一种新的风格,会使观者受到创造的刺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个口号打破迷信,增强信心,在社会上形成创新氛围,营造创新的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图片

张绍城 《村梅》中国画四尺全开

有人会说,风格不必去考虑,自然会有。我认为,风格是自觉选择的结果。画家从学习到熟练,熟能生巧,这“巧”是从量变到质变,意味着个人风格的形成。关键在这“质变”时刻的来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苦心的追求,才会因某一人,某一语,某一事,某一物的触动,而点燃创造之火。这一苦心追求过程,要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习、研究前人的成就,掌握必要的基本功。个人风格的起步,需要一个“地基”,借助原有的某种形式、风格,然后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取舍、改造。这种借鉴,如对象、恋爱、血缘,远则好。人多追逐者,热门的风格,你再凑热闹,是不明智的。“师从”一说,利弊相当,“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多没有功力打出来,齐白石做“走狗”,只是在三家门前打转,没进去。学大师,是学他的精神,如学禅,未明其身,必无顿悟。每个人的秉性、学养,各种条件都不一样。如果思维随人,已成定势,回头再找回自己,就难了。西方美术教育,重美学、美术史、不重技法教施,重创造、不重传统,这种办法,虽片面,未必适合我国,但有其道理。我认为,以手上功夫,今人不及前人,但以综合能力衡量,则后人胜于前人。因此脑与眼的作用凸显,而手的作用相对减退,“师从”与“创造”,已不能再停留在过去层面上。

图片

张绍城 《春风送暖到山区》中国画四尺全开

绘画风格,是从绘画语言中产生的。

绘画语言由笔触、线条、色彩、形象、构图、题材材料、制作程序等多种因素组成。解读绘画语言,是创造个人风格的必经之路。

我曾在《参与消息》上看到一件事:澳洲的一个商人买了毕加索一幅原作,把它切成若干小块出售,被分切的画,竟仍然能显示出是毕加索的作品作品。从这事件可以看出,绘画语言虽说由多种因素构成,与题材、内容、造型、主题这些东西有关,可当作品被切割后,等于这些已被削减,余下的只是笔划、色彩。因此,笔划与色彩(中国画是笔墨)应该是绘画的基本语言。一笔一划的个性,构成了画面的个性,也构成了画家的个性。有独特语言的画家,不必看签名,只需看看他的笔划,便能大体辨认出他的作品来,便是这个缘故。倪云林、八大山人、任伯年、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还有黄胄、程十发等,他们的笔划语言与任何人都不同。当然,笔划并不是唯一的语言,制作手段也是一种语言。美国波普画家,放大连环画的利希滕斯坦因、用丝网印刷名人形象的沃霍尔,由于制作手法独特,语言亦十分鲜明。

图片

张绍城 《编织你我的梦》中国画180cm×96cm

入选1999年全国美展

语言的个性,来源于每个人的经历、能力、爱好、身体条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人如家庭,好人相似,坏的却各有不同,红楼梦里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完人,都有点缺陷,有点“坏”,所以缺陷促成个性。

个性与共性是一对矛盾。相共处,又相对立。个性具有排他性,往往是片面的,越全面,个性就越少。反之,个性太强,来自共性方面的压力就越大。个性化的风格、语言,一时间不易被接受,就是必然的了。个性来自本我,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激情,如袁中郎评说徐渭:“其胸中又有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强烈的激情,使画家产生了表现的欲望。而画家身上的“共性”即理智、规范、教养约束这种表现,一个要放,一个要收,个性是“野”,共性为“文”,“文野”之分,如何平衡,各人取舍不同,便会有不同的风格出现。

图片

张绍城 《十九路军》油画380cm×210cm

入选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自我觉醒,是个人风格的前提。“天生我才必有用”,认识自我,说易则易,说难则难,大多数人容易随波逐流,规规矩矩,能独立思考,独辟蹊径者少。我们周围,还有出自好心,有意无意地扼杀别人的个性的现象。而个性化的风格、语言也有一个逐步完善、强化的过程,它应该包含着作者的精神内核,作者要选得准、守得住。社会进步、市场机制,创新风气的推动,实为个性风格的机遇。时代已有前所未有的宽容,我们应有信心张扬自己的个性,为人类文化艺术历史,留下自己的脚印。

图片

张绍城 《芦花》中国画四尺对开

图片

张绍城 《黒天鹅》中国画四尺对开

图片

张绍城 《地气天香》中国画四尺全开

图片

张绍城 《草根香》中国画四尺全开

图片

张绍城 《无须人夸好颜色》中国画四尺全开


艺术家简介

图片

张绍城:1944年生于广西合浦。1993年至2004年任广州画院院长,1995年至2005年任广东美协副主席,现为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会员。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刘以杰

编辑:张演钦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