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风劲潮涌 向新而进
广东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钱瑜 朱嘉乐
“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如是强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总书记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7月1日,在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从协议规划到蓝图铺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为做好这篇“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广东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稳扎稳打,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建设,肩负新的重大使命,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推进大湾区建设,各种利好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四年来,蓝图逐步变为现实。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去年年底,广州南沙举行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优质企业与会,现场达成合作项目853个、投资总额达2.5万亿元。今年2月6日,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人才要素流动更添利好……
这些举措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三地居民共绘“同心圆”,在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全面加强。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二。
基础设施衔接互联互通。以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为引领的世界级机场群正迅速崛起;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东莞港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规则机制对接全面深化。4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目前已有628家企业事业机构参与研制,涵盖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教育医疗、跨境电商等25个领域110项“湾区标准”。
民生融合生活愈发便利。截至今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万人。截至4月3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共惠及2097人次。
春潮奔涌,蓄势竞发。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勇毅先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磅发布。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使命一脉相承。牢记嘱托,这座创新之都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不断擦亮改革开放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深圳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已逐步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建设,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深圳基础研究能力也实现稳步提升。
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9%,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达2.3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良好的环境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深圳,91位全职院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2.2万人……从当年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全球英才聚鹏城,一拨又一拨“时代追梦人”正在深圳的“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助推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深圳以综合改革试点为重大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继续担当“开路先锋”,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深圳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域改革创新。同时,深圳不断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
学校更多了,医院更好了,道路更干净了……在深圳生活多年的人想必都会有此感受。这背后,是深圳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改善民生事业的种种举措。2012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约518亿元,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3420亿元。
先行示范新征程上,“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仍将是深圳勇毅先行的动力之源。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深圳必将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奋斗诗篇。
三大平台闯高质量发展新路
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都肩负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的试验示范作用,是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历经一年半发展,合作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起步稳健,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和推动琴澳一体化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澳人澳企发展的新舞台。截至今年2月末,合作区已有澳资企业5396户,同比增长12.9%。今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持续推动货物物品最大程度“零关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同时,“澳门新街坊”项目预计于年内整体竣工,力争各项澳门标准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同步配套到位。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成为港人港企内地发展“第一站”。2022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8.68亿元,同比增长5.2%,拥有港资企业逾万家。2023年,前海将扎实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加快港深西部铁路等规划建设,联合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出台知识产权16条措施,建设好深港青年梦工场、国际人才港等创业就业平台,集聚更多港人、港企、港机构。此外,将争取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交通等专项政策尽快落地。
过去一年,南沙推出升级版产业政策体系并发布了国家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一方面,提出30条共性核心政策,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精准推出10项特色专项政策,在科技创新、元宇宙、离岸贸易、外商等领域靶向施策、精准滴灌。今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同比增长10%,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年行动、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加大投资,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宏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三大平台建设迎来全新机遇与强大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按下了“加速键”。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一个潜力无限的世界级活力湾区,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实地看实践
深圳北站社区:
将居民“愿景”变为家园“实景”
成立于2011年的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以下简称“北站社区”),辖有4个花园小区、3个城中村、1个大型保障房小区、30多个各类政府部门、诸多总部经济以及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来到北站社区,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深入交谈。牢记总书记嘱托,北站社区在探索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城区社区治理中下足“绣花功夫”,努力将群众期待“愿景图”转变为美好生活“实景画”。
“近年来,我们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全覆盖,不断做精做细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努力构建智慧共融、全民共享、和美大同的幸福家园。”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说。
2019年3月,北站社区推出党员群众共享会项目,鼓励社区居民分享时间、技能、服务等资源,精准对接居民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所需,形成居民有事找社区、社区建设靠居民的良好氛围。郑阳经常讲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全职妈妈报名做课堂志愿者,就会得到共享会积分,如果家里灯泡坏了,就可以用积分来换取电工服务,而提供电工服务的会员也能获得相应的共享会积分,这样就形成了“共享”循环。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社区建立起党建引领“一社三会”的工作机制,还通过“社区书记茶话会”等方式,聆听居民群众真实声音,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如今,北站社区8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24小时自助便民服务区、图书馆、书画室、儿童之家、人才驿站、健康中心等41个功能室,实现了服务群体从婴幼儿、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的全覆盖。
从社区刚成立时社区治理的“单打独斗”,到建立“大党委”统筹辖区党组织,再到建立党员群众共享会等制度,北站社区通过党建不断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这句挂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话,映照着居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访谈】
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首席专家陆建新:
匠心筑造,从高度到温度
40多年来,深圳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都留下了陆建新奋斗的身影。从基层测量员做起,他一步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的专家,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所见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中深圳经济的腾飞。4月9日,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首席专家陆建新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将继续牢记使命,不负厚望,不断推进建筑智能化、工业化和绿色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我有幸参与深圳新地标——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建设,我与团队设计的‘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减少了塔吊使用台班,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使用价值。”陆建新告诉记者。
近年来,陆建新及其所在企业立足民生,面向大众,积极探索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逐渐实现“建筑高度”向“建筑温度”的转变。“我们自主研发智能制造生产线和先进的模块化生产线,将装配式技术和标准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住宅、酒店等,建设了数百所学校和医院。我们建造的湛江公租房项目,专门为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中低收入群体提供840套公共租赁住房,让老百姓真正买得起、住得上、供得了。”陆建新说。
展望未来,他表示:“站在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我们将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结构的优势,深耕钢结构主业,优化产业结构,铸就更多高质量工程,不断推进建筑智能化、工业化和绿色化发展。”
珠海横琴澳叶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长倪静云:
抓住机遇,传承发展中医药
“来横琴,找对地方了!”珠海横琴澳叶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长倪静云的“中医药梦”,正在横琴逐步变为现实。她认为,从事中药研发的企业正因琴澳一体化获得更大发展机遇。
2015年,倪静云在横琴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区属国企的高级经理和政策研究组组长。不久后,她加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作为澳门人,应该抓住当下机遇,做一些对中医药发展传承有意义的事。”同年同月,倪静云和搭档创办的珠海横琴澳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横琴注册成立,主要研发、生产中医药眼部健康产品等。如今,倪静云在横琴创新创业的步伐不断加快。
横琴合作区成立以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科技”发展氛围愈发浓厚。在粤澳两地携手努力下,越来越多横琴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正走向世界舞台。据悉,产业园迄今已协助多个中药制剂、同名同方药、创新药等进行研发,并在内地或澳门申请注册,产研并行,加快促进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不断打开国内外市场。截至今年3月,产业园注册企业已达233家,其中澳门注册企业61家。园区进驻企业91家,其中澳门企业36家。其中,享誉澳门的传统中药品牌——张权破痛油更是获得首批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内地上市证书,得以进入内地药房销售,生产企业也“借东风”扩建了新厂房,年产能从130万瓶提升至300万瓶。
数说
●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拥有7座运输机场、17条跑道,旅客吞吐量达4.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
●截至今年2月,广东已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800个。
●截至今年4月3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急需进口药品23个(共54个批次),医疗器械13个(共15个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