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仁化:“四好农村路”+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谭玉玲 肖晓珍
春夏之交,走进韶关市仁化县,目之所及皆是好风景,生机盎然的特色种植基地,通畅便捷的农村公路,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这个丹霞山下的粤北山区县正铆足干劲,在“四好农村路”+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四好农村路打通乡村振兴“经脉”
从“通上路”到“富一方”,从“交通线”到“风景线”,仁化县目前共建成高标准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72公里,全县纳入规划的984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完成率100%,农村公路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由线成网,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去年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坐拥万亩竹林的长江镇油洞村被崇山峻岭环抱,从自家竹山到长江镇墟的十几公里路程,曾让村民老邹心里犯愁,“进村的一段山路有20多道弯,会车十分困难,村小组的几段小路一到下雨天,泥巴都粘在拖拉机车轮上,路难走呐……”
打通山村的交通瓶颈,成为山区群众翘首以盼的乡村振兴“大戏”。近年来,通过实施道路改造工程,油洞村进村道路多处危险路段的路面加宽1米,新建会车点70余个,还加装了一批路灯、反光镜和提醒标识,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实现村道硬底化。
路通则财通,财通则百业兴。东莞市凤岗镇驻油洞村第一书记但加超告诉记者:“油洞村每年产出毛竹共计8000吨,年产值达400万元,路修好后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油洞白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种植兰花1.2万盆,有着200多年种植历史的油洞白兰沿着通畅的农村公路“飞”出深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在仁化县,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还将长江镇高洞村的香芋、红山镇鱼皇村的茶叶、扶溪镇紫岭村的鸭稻米等“山货”不断运往各地市场,环丹美丽乡村车湾、安岗、新龙等村迎来大批自驾游的游客,处处呈现道路通、产业兴、乡村美的动人景象。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早上7点,董塘镇江头村2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一片忙碌,菜农正在抢收辣椒、茄子等蔬菜。蔬菜基地管理人王海平说,基地请了200多位村民来务工,每天要采收10万斤蔬菜,11点左右趁着新鲜把刚采摘的蔬菜发往北京、珠三角、韶关城区。
在玉米种植区,茁壮生长的玉米形成了郁郁葱葱的青纱帐,智能喷灌设备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地头,菜农按下遥控器,喷头齐刷刷朝着菜地喷洒雨雾。王海平介绍说,安装喷灌设备不仅节约种植成本,而且可以控制喷水量,“浇水很均匀,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目前基地正在抓紧安装更多的喷灌设施。”
果蔬种植项目是江头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在村党支部引领下,该村将土地流转给韶关市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投入引导资金入股蔬菜种植基地,每年为438户村民带来土地流转收入约140万元,去年为村集体带来分红收益逾5万元,带动本村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兴则后劲足,仁化县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贡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省级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等优势,以武深高速仁化沿线农业经济带建设为主线,着重发展沙田柚、贡柑、优质稻、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双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断增强乡村经济“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仁化县共发展“三品认证”产品65个,全国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个,成功培育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18个,专业镇村位居全省、市前列,实现“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让广大群众共享乡村产业振兴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