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外 市民排长队送别袁老

来源:金羊网 作者:丰西西 发表时间:2021-05-25 07:02
金羊网  作者:丰西西  2021-05-25
5月24日10时许,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人们向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告别。


24日,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等候送别袁老的人们排起长队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等候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送别队伍延伸约三公里

5月24日10时许,“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告别。

从凌晨起,人们就在明阳山殡仪馆门前排队等待送别。10时送别仪式开始时,队伍延伸约3公里。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在主送别厅里,袁隆平仰卧在鲜花翠柏中,身上覆盖着一面国旗。

厅里摆满花圈,其中一个上面写有“习近平敬挽”。另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送的花圈。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送别仪式比较简朴,没有念悼词。袁隆平的亲属、同事、学生、当地党政官员和照顾过他的医护人员等默哀一分钟、鞠躬。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下称成都分中心)的刘女士,专程从成都过来参加袁老的遗体送别仪式。据了解,袁老曾多次到成都分中心指导工作,“袁老爱吃川菜,对四川充满感情”。刘女士说,因为工作关系,她曾多次见到袁老,对这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充满了敬意。这一次, 她代表中心来参加袁老的遗体送别仪式,希望能够告诉袁老,大家会继续专注于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等候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队。

前来参加送别仪式的人群里,有数十名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护人员,袁老逝世前在这里接受治疗。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会问医护人员:“外面是晴还是雨”“今天温度多少度”,这些都影响着杂交水稻的生长。人在医院,心系水稻,袁老带给了医护人员们无尽的感动。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等候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队。

袁老的家属以书面形式致谢全社会,他们表示,袁隆平院士年轻时就树立了“让天下百姓吃饱吃好”的梦想,并积极践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理想。在他职业生涯中,党和政府对于杂交水稻事业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袁老的“禾下乘凉梦”逐步变成现实。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也得到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支持与配合,袁老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正在初步实现。

他们特别感谢在袁老逝世后,社会各界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等候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队。

当日10时35分许,人们纷纷进入铭德厅,瞻仰袁隆平院士遗容,向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做最后的告别。铭德厅内,庄严肃穆。袁老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打着领带,慈祥和蔼地“沉睡”。前来悼念的人们,眼里噙着泪水,心中万分悲痛。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等候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队。

来自重庆的李小姐泪流满面,她抱着一岁的宝宝,专程赶过来见袁老最后一面,“他曾经在重庆工作和生活,还会说四川话,我们都非常敬佩他!”

铭德厅内外,人潮涌涌,却秩序井然。人们深情凝望着,将悲痛与不舍化为前行的力量。

时间悄然流逝。人们多么希望,时间慢一些,再慢一些,不要带这位可爱可亲的老人远去。正如一位网友悼念袁老时所说:“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想念。”

敬爱的袁老,一路走好!

外交部: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

据新华社电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4日说,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连日来,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感谢他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的杰出贡献。

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赵立坚说,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

“我们始终秉持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向世界各国慷慨分享杂交水稻技术。”赵立坚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上述努力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金黄沉甸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赵立坚说。

赵立坚说,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编辑: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